渝北中学 龚自芬
家庭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关系就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往往对他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当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让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导火线
(一)父母的不良恶习
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会给子女恶劣的影响,并使他们效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日渐孕育违法犯罪的种子。
(二)不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斥责、吵骂、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残缺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助推器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给子女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我了解,一般离婚家庭的父母性格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往往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种“粗暴”管教,易使孩子的思维观念、性格习惯走向极端,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一部分孩子因此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继而引发犯罪。
三、家庭教育失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一)溺爱,“爱杀”孩子
在父母溺爱中泡大的孩子,从幼年时就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看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他们最终会成为自私自利、独断专行的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说:“父母像牛马一样忍受最大牺牲娇惯出来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就是家庭的暴君。为人父母的不幸,就在于他无微不至的爱在爱杀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为社会种下了祸根。”
(二)粗暴打骂,推孩子入泥潭
一名合格的家长,要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家庭德育观念和人才观有所了解,转变育人观念。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知之甚少,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很多时候,家长通常忽略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谓的“代沟”现象。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一番,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亲子之间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引诱、威胁下走向犯罪。
(三)包庇纵容,送孩子入高墙
父母在发现孩子思想、心理有异常表现和不良倾向时,应立即弄清情况,对症下药,尤其是发现子女犯罪后,更不能为其开脱罪责。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少青少年在最初出现不良行为时,做父母的往往不以为然,熟视无睹,等子女犯罪时不是劝其改邪归正,而是包庇袒护,助纣为虐,使孩子在失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四)用钱示爱,变孩子为精神乞丐
抚养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但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因“穷酸”而让同龄人看不起,为了弥补其他方面的对孩子的愧疚而着意为孩子买高档食品、品牌衣服、时尚玩具等。马克思说:“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高尚的地位会毁掉一切精神内容。”青少年从小就无节制地花钱,养成高消费的习惯,迷恋吃喝玩乐,挥霍享受,抛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是可怕而危险的。当他们手中的钱无法买回他们的需要时,必然以非法的手段去牟取。
(五)父母无暇管教,放任自流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僻、冷酷、自私,一旦其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六)孩子隔代抚养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水平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父母偶尔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责备老人,更加纵容了孩子。
四、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是父母一生爱的升华。那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呢?
(一)提高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
规范家长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悖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二)注重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更懂得去爱别人,日后也有从爱与被爱中获得快乐。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应表现在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上,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家庭教育应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要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
(三)让孩子在家务中成长
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家务中体验人生,学会自立,走向成熟,这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课。许多父母认为“做家务会误了孩子的学业”,于是包揽家务,给孩子端碗递筷,洗衣洗脚,铺床叠被,甚至孩子上了大学也像老母鸡带小鸡觅食一样领着孩子买饭票,进食堂。家长无微不至的爱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和成熟的一切机会和条件,抵消了学校、社会培养锻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种种努力。
(四)改善家庭环境,增加沟通和了解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斥责,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这些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不当的家教方式以及不良的家教环境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人格不能健康成长,有的直接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异的新世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