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38

第38章 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家长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副校长 陶克华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无论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都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和变革。这就要求家庭教育也必须有同步的变化和变革,家长必须由原来单纯的“后勤部长”转变为集学习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师为一体的“复合型专家”。其中,心理卫生的咨询和辅导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使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孩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样重要的是,家庭也要为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学的发展,生理疾病不再是那么可怕,但是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却极大地困扰着儿童、青少年,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青少年中自杀、吸毒和违法犯罪、性失误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和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对家庭的影响,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趋突出。根据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有关调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30%。我国的精神病发病率将进入高峰时期。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应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通常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根据以往的一些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学业问题。这方面表现的行为与学习有关,如学习困难、注意力异常不集中、过度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多发生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儿童初入学阶段,但这大多数属于从学龄前期到学龄期过渡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二是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不适度,例如有焦虑、孤僻、抑郁、疑病、过分任性、过分冲动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遇到这些行为表现时,必须请精神科医生加以鉴别诊断。

三是品德行为问题。如偷窃、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上游戏厅、网吧、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这方面问题往往是男孩多于女孩。

四是顽固性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改正过来的,如吮吸手指、咬指甲、遗尿和口吃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惯。

五是青春期问题。常发生在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如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家庭暴力、出走、自杀、犯罪等。

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应对其心理卫生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若不注意对儿童语言、行为、性格和品德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则极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某些心理卫生问题。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方面会经历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有人称为“心理发展失调”,例如焦虑,不良习惯等,但绝大多数仅仅是暂时现象,只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便会得到解决。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严重,造成心理缺陷,这就属于心理障碍了。

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有些家长对此缺乏全面的理解,认为家庭对于小孩只管养育,教育则是学校的职责。但他们忘记了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最早接触和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儿童既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出各种图案,又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家长的言行作风。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家长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性格、品德等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在此提出几点意见与家长朋友讨论:

第一,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孩子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熏陶。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容易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较好,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就较低。

第二,父母对孩子要有适宜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孩子成功的动力。所谓适宜的期望,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尊重他们的志向、兴趣,向孩子提出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妥当的。期望过高,就会不切实际,片面要求孩子学习上得高分,上重点,课余还要学几门课,增加孩子的压力和负担,结果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反而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期望过低,就会对孩子不关心,放松要求,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影响儿童树立远大理想。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要讲究。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鼓励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所谓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家长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或为孩子包办一切,也不一味地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而是诱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具有良好的品质,独立性和自信心较强,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相反,一些家长采取严厉、粗暴、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使儿童出现较多心理问题。

第四,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儿童感到安全、舒适、心情愉快。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对儿童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和道德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气氛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牢骚满腹、悲观失望,家庭气氛一定是紧张、压抑沉闷的。在不健康的家庭气氛中,儿童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损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五,家庭结构状况会影响到和谐的家庭气氛。由于单亲家庭往往缺乏和谐的家庭气氛,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卫生问题。父母离婚常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儿童容易变得忧郁、情绪不愉快、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儿童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孩子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结交不良朋友,走上犯罪道路的机会较多。丧父或丧母同样会使儿童受到一次巨大的打击,儿童由于缺少了完整的家庭的爱,也会出现情绪低落、孤独的特点,从而形成心理卫生问题。

总之,无论何种类型的家庭,都会给儿童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下一代,就应该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家长的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只有这样的家长,才可以称为新时期合格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