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案例集
10730900000064

第64章 经营管理特色与成功经验

1.创业动力——“金牛”精神

作为创业者们,都怀着梦想和追求,正是由于有梦想和追求,才有了拼搏精神和创造活力。作为农民,金永利别无退路,只有在选择面前为自己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和为自我价值的证明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即使前面有任何艰难险阻。从副业队“道头连”50元起家,13个人、13只粪箕子、13把铁耙子,到苏北第一家村办选矿厂;从股份合作制到建高炉上项目的二次创业,正可谓“道路坎坷万千,披荆斩棘排难”。牛头山的创业史铸就了这种“永不言败、自强不息”的“金牛精神”。伟大的精神,必将产生伟大的动力。厂筹、扩建时正值盛夏,有时骄阳似火,整个工地像个大蒸笼,有时天低云暗,风雨交加,金永利无论什么情况都始终与工人们奋战在一起,吃住在工地,用118个如火如荼的艰辛日子换来选矿厂投产。负责销售的金永禄1993年冬天,去淮阳钢铁厂催款,晚上在会计家门口,硬是熬到天亮,这精神感动了上帝,欠款当天被划拨,职工过年工资有了着落。收货员曹昭福,一次看见厂里送货车在街上洒了一些铜精粉,用手帕包起来捧回厂,路人嘲笑他,他却认真地说:“这全是我们的血汗,丢了它心疼。”这样的范例,在牛头山不胜枚举。因为牛头山创业者们早已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紧密凝聚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厂兴我兴、厂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使牛头山在市场大潮中历久弥新、勇立潮头。

2.股份制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础

1989年金永利的企业欠债80多万元,濒临倒闭。如何起死回生,成了金永利最头疼的问题。当时国家提倡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干;当地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不干没有出路,大伙想干。俗话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但当时正值国家整顿、调整之际,银行紧缩银根不贷款,上级也拿不出钱。为什么不向群众集资?就这样,牛头山逼出了这个“股份制”。

当时“股份制”还是新生事物,牛头山人一边学习文件精神,一边借鉴总结,经过县公证处公证后,筹备组宣布成立。一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密切挂钩后便显现出该机制的巨大优势。在建厂时公司董事会负责人吃住在工地,拼命干活,采购设备时反复考察,不多花一分钱。经过努力,建厂工期大大缩短到不到4个月,投资也节省了4万多元。

“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金永利和董事会成员及全体股民形成了同舟共济、精诚合作的特殊群体。凡属重大问题,一定要股东们亲自表决。召开各种会议,及时汇报生产经营及财务收支状况。只有让股东们放心,才能促使他们对企业关心。同时,全厂职工的90%是股东或股东的亲属,因此这又是一个劳股合一、命运相关构筑成的群体,主人翁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说起股东们爱厂如家,上下拧成一股绳的话题,金永利感触很深。有一次,根据市场信息分析,选矿原料将大幅涨价,厂里当即拍板一次贷款60万元,突击购进矿石1万多吨。不久果然价涨30元,股东一统计,节约30余万元。在购销业务中,厂里的业务员从不拿回扣和馈赠,购买材料,货比三家。

牛头山人不仅创造了一大批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农民致富的途径,全国40多个地市考察团络绎不绝,纷纷来此取经。

3.大力实施质量、营销、人才等战略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试金石”。牛头山人始终以忧患意识统率企业,大力实施质量、营销、人才等多元化战略,这是他们称雄市场的法宝。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中国因质量问题而陷入困境的企业不计其数,牛头山在创业初期也曾因质量问题而交了高额的“学费”。一次,金董事长为济南历城钢铁厂送去5000吨铁矿石,在验货中,厂家化验出的结果比牛头山人估计的品位低3~5个百分点,化验室的人对金董事长说:你们没有精密的仪器化验不行!其结果,经济损失达20万元。这打击令他透不过气来,“科学,人家那才叫科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起最先进的化验室,把产品质量搞上去,绝不让‘历城事件’的悲剧重演!”至此,牛头山人把质量当做生命之源和无形资产,以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的贯标认证为契机,大张旗鼓狠抓全员质量教育和大跨度提升产品质量,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凭数据讲话。质量管理观念提高和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企业赚取了财富,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牛头山优异的服务质量,同样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牛头山在大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及获得的如潮好评,是从可靠的质量保障和一件件具体的事件中干出来的。某钢铁厂的采购员购货,起初慕名去了大厂,后来又按官方推荐去了其他厂。最后来到了牛头上,在看了牛头山精矿粉后,颇有点惊讶……回去立即带着70万元现金,一次交给了牛头山。“我们只买牛头山的铁精粉,他们的质量和服务让人感到放心和满意”。

牛头山的崛起,离不开过硬的质量,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也离不开内部机制改革所带来的新活力。近几年,牛头山之所以始终处于巅峰,连创佳绩,关键的还是他们信心足了,团结协作的劲儿足了。这些,完全得益于金董事长推行的“人性化”管理,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确立了“以人为本、荟萃精英”的人才目标,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围绕加快发展的需要选人,把好职工用在刀刃上,把年富力强、管理有方的能人选配在关键岗位上,真正做到想干事的有机遇、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

为了加速新产品的开发,牛头山人懂得“借梯上楼”、“借鸡生蛋”的道理,他们经常与大专院校联手,与科研单位联姻,并不惜重金“三顾茅庐”聘请两位高工,委以生产决策大权,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请他们为职工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技术考核。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和专业技术理论把这些昔日农民灌输的文文绉绉,“磨矿量”、“产率”、“回收率”……满口术语,足以显示他们的技术素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员工们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批名师、名技、革新能手脱颖而出,一批革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如改革电振筛,改进了破碎机和磁造机,使磨矿量超过设计能力的30%,含铁品位提高了3%~5%;改进浮选流程,增加浮选机槽数,使铜的金属回收率提高了7%~10%,金、银的回收量增加了20%,仅此两项每年就可为公司增收几百万元。

4.独特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实现自身目标,看似不是直接因素,但却是牛头山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徜徉在牛头山厂区,最吸引的要数长长的宣传栏了:“好人好事,励志短文”,企业还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联谊会”,办起了“职工之家”,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让人备感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气息。

牛头山人成功了,他们成为富甲一方的成功者,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脚下的土地、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反哺社会,造福家乡”一直是他们铭刻在心的诺言。利国镇修建环镇公路、利国村大街小巷道路硬化、建石门牌坊、400多年前的老石桥加固、美化、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等,每一次牛头山人都踊跃捐助,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从不吝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牛头山”的独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