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案例集
10730900000011

第11章 创业历程

说到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就不得不谈谈它的董事长张收才先生。张收才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1981年在固柏中学高中毕业后,就去参了军。1985年复员,在家务农一年,随后于1986年在高淳橡胶总厂参加了工作。

工作初期,张收才主要做的是企业产品的销售。可以说,张收才的创业之路就是从十几年前的跑销售开始的。工作后不久,张收才就因业绩突出,被总公司任命为总厂驻常州办事处经理。多年跑销售的经验给张收才带来了丰富的营销阅历,在常州担任总厂驻常州办事处经理的时期,张收才敏锐地发现,公司现有的经销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销售,公司原有的做法是派遣常驻业务代表驻扎在目标市场中,如果客户有需求就直接先同业务代表联系,看过业务代表手中的样品后,如果满意的话再同总厂商量具体事宜。但是由于业务代表手中的样品不多,当客户急需时,往往不能做到及时供应,这样就会损失很多客户源。

基于这一点,张收才于1994年在全厂第一个提出到经济发达区域开设经销部的建议,并在自己出资、独立考核、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在常州租了一间店面房,率先开设了全厂在外地的第一个经销部试点。张收才在常州开办的经销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依靠这种快速的面对面的交易,总公司在常州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公司的效益也获得了极大地提高。更重要的是,公司领导从中看到了设立经销部的好处,以常州为范本,相继在全国开设了多个经销部、分公司,使得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营业额大幅度地增长,张收才也因此受到总公司的嘉奖。

2000年前后,高淳橡胶总厂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停滞不前,效益滑坡,于是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进行了改制。此时,张收才觉得只有完全摒弃原有的体制,创新、创优,企业才有发展,于是他联系了原厂的12位技术骨干、业务代表,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高淳第二染织厂竞购过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说干就干,张收才带头拿出了自己在跑销售时积累下来的积蓄,再加上其他12位股东的资金,集资500多万元,成功地竞购下了高淳第二染织厂,并更名为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改制初期,很多人对张收才的这个举动感到大为不解。在他们看来,当时的固柏公司是一个烂摊子,张收才把它买来自己经营无疑就是死路一条。更有人夸张地说:“张收才要能把这个企业给盘活了,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张收才并没有因为人们这些负面的看法而感到灰心,相反,他把这些看做是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的动力。他鼓励其他的12位股东:“不蒸馒头争口气,既然有人认为我们办不好这个企业,那我们就要拿出自己的本事来,好好地干一场,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实力。”在张收才的带领下,全厂的13位股东各司其职,几个人分管基础建设,几个人安排生产事宜,剩下的几个到市场中去跑业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起早摸黑,有时甚至忙得几天几夜都回不了家。张收才及其他12位股东的干劲深深地感动了全厂的职工,在固柏人的齐心努力下,仅仅用了28天的时间,新建立的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就开始了正式生产。这一速度不仅震撼了那些原先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们,更使得张收才坚定了自己要办好这个企业的决心。

创业初期的成功并没有让张收才感到满足,他只是把这看做是自己事业的起点。在今后的几年发展中,张收才顶住了一些股东想要分红的思想,把公司全部的收益都投入到生产和科研中,积极开展二次创业,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2004年,针对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建议,固柏公司高度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多次试验开发出的绿色奥运防滑垫一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率先打入2008年北京奥体场馆,在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更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随后,在2005年,公司又针对市场需求及时开发出了橡塑并用型胶板,更新橡胶模具,增加了产品的市场延伸,拓宽了产品使用领域,同时在获得南京市著名商标的基础上,申报了南京市名牌产品,为积极申报省著名商标打下了基础,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形象。

2006年,面对行业成本的上升,固柏公司推行点滴细微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控制了企业成本,保证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同时,固柏公司还开发出了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丁基阻燃新品系列,增强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2007年,公司跨入了高淳县骨干重点企业行列,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先进单位,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企业、南京市废橡胶轮胎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公司也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并被南京市名牌战略委员会列为2010年中国名牌推荐单位。固柏公司还加紧研发热塑性高弹性橡胶产品,并看准市场,上马了输送带的项目。

今天的固柏公司,已经成长为拥有员工500余人,年产值超4亿元,在国内开设了46家分公司、经销部,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淳橡胶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