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10730600000048

第48章 待亲人从容,对朋友诚恳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释义”当父母兄弟、骨肉至亲间发生矛盾或人伦惨变事故时,我们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不能因感情用事而变得冲动,做出过激的事情,最终把事情弄得更加无法收拾;好朋友之间如果有什么过失,就应该直言不讳地诚恳劝阻他,绝对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直说,从而保持沉默,眼睁睁地看着他继续错下去。

朋友之失,不宜优游

苏东坡曾经改过王安石的《咏菊》诗,后因被贬黄州,得以目睹菊花落瓣,才知道是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心里非常惭愧。于是,他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向太师赔罪。

在冬至节即将来临的时候,黄州太守让苏东坡写冬至节的贺表,并派他带着贺表在冬至节时上朝进贺,苏东坡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进京。动身去京城的时候,他忽然间想起,王安石曾嘱咐他取三峡中的中峡水。由于当时被贬心中不服,他将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决心一定要将此事办妥。

于是,他决定从水路走,顺路取中峡水。但因为太过疲惫,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忘记吩咐水手打水。一觉醒来时,船已过中峡,行至下峡。苏东坡吩咐水手马上调转船头,去取中峡的水。

不过,逆水而行非常困难。这时,苏东坡遇见一个老者,便问三峡中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之水,昼夜不断,很难分出好坏。”苏东坡想:“既然三峡之水相差无几,那么,干脆就直接取下峡的水好了。”于是,他让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接着星夜赶到东京。

苏东坡见了王安石后,拜伏于地,为往日错改诗句向其谢罪。王安石没有把那件事记在心上,他对苏东坡说:“那时你没见过那种景象,我没有怪你。”随后便问苏东坡有没有取来中峡水。苏东坡令人取来水,王安石立即让人取来盛水的瓮,并开始煮水冲泡阳羡茶。过了许久,水中才略有茶色。

王安石见状问道:“这水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苏东坡回答说:“就是从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又问:“你取的真是中峡水?”苏东坡回答说:“是的。”王安石见苏东坡仍不说实话,笑着对他说:“你又在欺骗我了。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你为何非要说是中峡的水呢?”苏东坡感到非常吃惊,于是老老实实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王安石。随后,他问王安石如何知道水是来自下峡。王安石先是告诫他说:“作为读书人,不可以轻举妄动。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接着,他又向苏东坡解释道:“上峡的水流得太急,下峡的水流得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流得不缓不急。太医院官是一位明医,他知道我患了脘变症,所以让我用中峡水泡茶喝。用上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浓;用下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淡;而用中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则浓淡适中。如今用你带来的水煮茶,这么久才见茶色,所以我知道你取来的水是下峡水。”

苏东坡听完王安石有理有据的分析后,感到心悦诚服,于是再次向王安石谢罪。王安石没有批评他,反而安慰他说:“其实你并没有罪,只是因过于聪明而导致了疏忽大意。”

对待苏东坡犯下的错误,王安石没有严厉批评。他先是通过泡茶知识来让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和颜悦色地指出苏东坡之所以会犯错的原因,从而使得苏东坡容易接受。这种批评方法自然是上策。

兄弟之失,恳切指正

在曾国藩的同年进士中,有一位叫做陈源衮的同乡,他可以称得上是曾国藩的谏友。

曾国藩早在1838年中进士后,就与陈源衮成了亲密的朋友。1840至1845年间,曾国藩和陈源衮来往更多。两人尽情畅谈古今天下大事,探讨学问、人生等诸多问题。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曾国藩和陈源衮相互帮助,坦诚相见,经常毫不客气地直言对方的缺点、毛病。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陈源衮)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责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又说“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曾国藩切实感到这位同年好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缺点,以致发出“直哉,岱云克敦友谊”的感叹。

当陈源衮有不当之处时,曾国藩也直言批评。陈源衮心地高傲,有时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别人的误解。曾国藩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广交朋友,为以后好相见。你的妻子去世之后,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帐之类的礼物,你应该回谢,但你没有给雷鹤皋谢书。此等处很要紧,反映了为人做事的原则。至要至要,务求三思。”

陈源衮的脾气不好,有时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到处理公务。对此,曾国藩信中严厉批评陈源衮:“前面与岱云谈时,曾称尊嫂为陈氏功臣。近闻又夺还铁券一次,吾不信也。果尔,则国藩临别曾嘱老岱惩忿,又忘之耶?自彼此次病后,不啻一家骨肉,故敢道及,谅不见罪。”

1845年,当陈源衮奉旨赴任吉安太守时,曾国藩感到缺少了一位好朋友。在惆怅之余,曾国藩撰写了一篇《送陈岱云出守吉安序》,勉励陈源衮忘记生活中的不快,不要因为每日的惆怅影响了政事。当接到陈源衮从江西寄来的书信时,曾国藩欣喜若狂。他勉励好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为官,并回信怀念他们同在京城友好相处的日子:“计与阁下相处八年,忧戚爱憎,无一不相告问,每有称意之言,与不可于心之事,辄先走白阁下。今遽乖分,如何可任。”陈源衮在吉安有所作为,不久即调任广信知府。曾国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书信中提醒他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和不满:“岱云在外间历练,能韬锋敛锐否?胡以世态生光,君以气节生芒。其源不同,而其为人所忌一也。”

智慧总结

对待朋友需要剀切,不要因为是朋友就毫无原则地包容他。如果一味包容,无论对朋友还是对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你不指出朋友的错误,他便无从改正,甚至不会觉得自己犯了什么过错;而你如果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许他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也尽到了做朋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