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090

第90章 人必中虚,真实无妄

从古至今,谦虚一直是用来评价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标准。谦虚的人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永远怀着一颗上进之心。曾国藩曾经这样说:“人必中虚,不著一物,尔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

身处清朝乱世之中,曾国藩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守节闲官逐渐成为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究其根源,可以用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位悠久矣。”谦虚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他曾说:“勤而不自言其劳,廉而不觉其介,谦而出之以真朴之气,乃不犯人之忌,亦即保身之道。”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三字做起。”他曾打过一个比喻:一个人埋头看书,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坚持看到一百岁,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知识渊博了。但是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即使有人认为他已经博览群书,但是,他所看过的书与整个史籍比较,却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个人不要自满,要知道天下之大,强中更有强中手。

曾国藩经常告诫他人要以谦虚为本,在手下大将鲍超因功晋职时,他这样告诫说:“阁下当威望极隆之际,沐朝廷稠叠之恩,务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方是载福之道。”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认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他以切身体验告诫弟子:读书穷理,都应该极其虚心。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之后便常常自责,“诚恐有师心自用之处”,于是“唯有敬濯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他。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之咎也。”

在仕途方面,曾国藩年少时比较轻狂,经常清议时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对。经历过挫折之后,他改变了为人处世之道。在长沙城的绿营中,他不仅在内部培植力量,还主动谦虚地与当地官员交好,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曾国藩将“谦”字视为立身之本和保家安身之道。一生都保持着谦虚的美德,因为谦虚好学,使他成为国之栋梁;因为谦虚,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