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072

第72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出游,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商丘,整个商丘城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要一睹皇帝的容颜。应天书院的学生都跑出去了,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皇上真的来了,千万别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这个学生头也不抬,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迟。”说完仍旧继续读书。果然,第二年这个学生就金榜高中,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他的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曾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一同投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不幸去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

朱家是长山富户,范仲淹少有大志,每日刻苦攻读,他为了砥砺心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寺庙里读书,经常青灯伴孤影,每当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虽然生活清苦,但他毫不介意,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朱家子弟各个不学无术,花天酒地,范仲淹看不惯,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烦了,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觉得不对劲,这分明是说自己不是朱家人,便继续追问,朱家子弟觉得失言,便不再言语。但是有人告诉他:你非朱家人,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范仲淹听完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商丘求学去了。

应天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许多奋发向上、年轻有为的学生,还有许多操行方正、德才兼备的老师。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切磋,又有名师可以请教,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而且学院免收学费,这是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范仲淹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他的食物也很不充裕,有时连粥都喝不上,为了节省,一天只能喝一顿粥,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是当地留守(地方最高长官)的儿子,这个同学回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饭菜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并不是我不领情,我已吃惯了粗茶淡饭,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能诗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从此北宋历史上多了一位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为官近五十年,做了无数好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整顿边疆、兴利除弊。他在《岳阳楼记》中劝勉失意之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的思想和行动,赢得了后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