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298

第298章 人“闹”我静,人“亡”我兴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一个能够抓住时机的人,但他不像其他人一样爱“跟风”,他总是沉着冷静,在大家一窝蜂一样奔向某行业时,他静观其变,积蓄力量,保持着“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风度,这使他成为最终的赢家。

李嘉诚当初踏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房地产虽然还算不上一个热门产业,但它已经成行成市,还是有一部分人看到了此行业的发展前景。

为了能够从地产行业中谋得利润,一些地产商别出心裁,采取了许多有创意的销售方法。在这里要首推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卖楼花便是他在1954年首创的销售方法。

以前,地产商卖楼的方式是将楼房整幢售出或出租,这样做的好处是卖楼的速度快,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便可完成租收工作。但作为商人,只要有利可图,他们是不怕麻烦的。通过整幢租售的方式来赚钱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了,因为他们需要从地产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卖楼花应运而生,何谓卖楼花?

卖楼花可以说是地产界的一个创举,它一反以前整幢楼房租售的做法,在楼宇兴建之前先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了买家的预付款后,再动工兴建。

地产商的这种做法的确高明,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他们可以用买家的预付款建楼;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地皮以及没有完工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那个时候,银行的按揭制在无形中又为卖楼花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因为,在当时,银行有这样的规定,用户只要能够将首期款(所买楼房楼价的10%或20%)付清,就可以在银行将该楼宇作为抵押,银行会替买家把买楼的未付款项一次性付给地产商。银行能给买楼者提供这样的帮助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买楼者在未来的若干年时间内,必须按月付还银行贷款的本息。由于售楼花能够加快资金回笼,从而快速扩展自己的地产。于是,卖楼花在港形成了一股热潮,大大小小的地产商开始纷纷效仿。

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作为一个地产界新人,他没有盲目跟进,而是冷静地分析和研究了楼花和按揭的本质问题。最后,李嘉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卖楼花的过程中,地产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银行也因此承担着主要风险。地产商和银行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地产商能否从楼花中获利与银行休戚相关,银行的按揭制如何实施直接关系到地产商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小;反过来,地产业的盛衰对银行的利益有着直接影响。双方一荣俱荣,一损皆损。

站在地产商的角度上来看,李嘉诚认为过多地依赖银行,很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但有一点,利润与风险并存,要想获得高利润,就得经受得住高风险。

李嘉诚分析利弊,不愿意跟风卖楼花。他给自己订下了以下原则:如果手中的资金紧张,可以少建或不建,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加速建房进度卖楼花;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决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与银行合作,向用户提供按揭;不刻意去牟取暴利,物业采取只租不售的方式。

从李嘉诚订下的原则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而是一个谨慎人市、在稳健中寻求发展的商人。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李嘉诚的论断,同时也说明了李嘉诚追求稳健发展的正确性。

廖宝珊是一位潮籍银行家,他创建了廖创兴银行。身处银行业的廖宝珊也涉足了地产业。卖楼花出现后,他和其他的地产商一样,开始跟风。廖宝珊凭着自己在银行业的优势,卖起楼花来更是得心应手,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西环地产之王”。为了迅速扩张地产,廖宝珊不顾一切,几乎掏空了储户的存款,灾难一步步向他靠近。1961年,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此时负债累累,无法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结果因突发脑溢血而猝亡。

在这位令自己尊敬的前辈身上,李嘉诚看到了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深刻认识到投机地产的害处,它就如同投机股市,在“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朝破产”。

廖创兴银行的挤提风潮引起了香港政府的警觉,为了引导地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对建筑业的一些条例做了修改。但是,建筑法的修改和实施之间还有一个时段,修改后的建筑法在1966年才能生效。香港政府对建筑法的修改引起了一轮新的建房高潮,因为众多地皮拥有者认为,修订后的建筑法无疑会对今后的建筑业限制更多,它的实施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润。为了能够在修订后的建筑法实施前大捞一笔,地产商和银行并没有吸取廖宝珊的惨痛教训。地产商生怕错过最后机会,争先恐后地建楼;各银行也挽起衣袖,大显身手。他们不仅积极地配合地产商,为他们提供按揭,而且自己也加入了建楼行列中。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矗立在香港的各个地方。在众多地产商和银行大肆建楼时,李嘉诚按兵不动,没有被眼前的建房热潮混淆视线。他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商经验和前几年从老前辈廖宝珊身上得到的深刻教训,慎重地对待房地产行业。作为地产界的新秀,李嘉诚的谨慎和沉着充分显示了他“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大家风范。

1965年1月,明德银号重蹈覆辙,为了投机地产将银行储户存款掏空,因挤提宣告破产。明德银号的破产犹如一根导火索,它引发了全港的挤提风潮。众多参与地产投机的大小银行都陷入了危机之中,整个银行业呈现出了一派萧条景象,就连颇具实力的恒生银行也招架不住,无力抵抗这次挤提风潮,为了免遭破产,不得不将股权出卖给汇丰银行。

银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因为它是地产业的后盾。建房热潮的掀起,更加拉进了两者的关系。银行业就如同房地产业的血液,银行业出现了危机,房地产业就会因供血不足甚至没有供血来源而瘫痪。挤提风潮发生后,靠银行输血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些炒家因脱身迟缓弄得臂断翼折,血本无归。那些投机的地产商和建筑商纷纷宣布破产。

在这次大危机中,李嘉诚谨慎发展的策略让他在地产业中损失甚微。在其他地产商忙于补救之时,他却在稳步拓展着自己的地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