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293

第293章 临变心不惊,敢担重任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大将,被封为唐公。作为显赫家族之后,李世民从小受到了家庭文武习俗的熏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青年时代的李世民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练就了一身武艺。李世民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经常用孙子之言与父亲讨论用兵布阵的策略,深得其父的喜爱。

由于家世的关系,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经常随着父亲职务的不断调动而迁徙。虽然生活居无定所,但也给他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现实情况的机遇,使他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形成了倔强、豪放刚烈的性格特点,养成了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些素质能够让他清楚地看到形势的变化,从而在遇事时头脑冷静、处事果断。

唐朝建立初年,摆在李氏父子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消灭群雄,统一国家,巩固政权。

由于李渊称帝后不便再出征作战,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李渊处理国家政务。鉴于李世民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个时候,指挥和领导统一战争的重任就顺利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唐初,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势力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他们割据一方,手握重兵,因此统一的任务非常艰巨。面对如此艰巨的重任,年仅22岁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作为军事统帅,他率领千军万马,开始了历时4年多的艰苦卓绝的统一全国的战争。

在统一的战争中,王世充和窦建德是两支非常强大的力量。面对强敌,李世民知己知彼,正确地判断了军事形势,衡量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迅速扩大了战役范围,最终一举战败了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劲旅,从而使关东地区的统一进程大大加速。

随着统一全国战争的结束,李世民由于功绩卓著,威望日益提升,权力也逐渐扩大,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长。他掌握着大量能征善战的军队,同时还担任尚书令的职务,位居宰相之职,使其在唐王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中有着特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世民是一个有长远眼光和心计的人,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条件,有意识地收罗了大批谋臣猛将,并逐渐组成了一个幕僚集团。李世民的这个亲信政治集团对唐王朝的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有强有力的后盾,李世民逐渐产生了觊觎帝位的野心。当统一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在幕僚的支持下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图谋变得更加强烈和迫切。

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闲之辈,李世民显赫的军事地位和威望,引起了他的嫉妒,使他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皇位继承权,他也大力收罗人马,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李建成把弟弟齐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东宫集团,合谋对付李世民。随着形势的发展,李世民与太子建成的争权活动也逐渐由暗斗转向明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只能以流血来解决一切。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在皇宫的玄武门埋伏下一支精兵,准备乘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这里的时候杀死他们。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去见唐高祖,当他们骑着马刚走到临湖殿,发觉四周情况跟往常不一样,感到事情有变,就立刻掉转马头往回走。这时宫城北门玄武门的伏兵四起,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

这时候,唐高祖正在太极宫的湖里划船,李世民的部下跑来报告:“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把他们杀了!”唐高祖非常震惊,但也无可奈何,身边的大臣们劝他让位给秦王。

这次政变之后的两个月,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位,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贞观,从此李世民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巅峰。在这场政变中,充分显示了李世民沉着冷静、果敢决断的性格特征,更显示了他能够看清事态的发展行事,统观全局,勇于担起大任的勇气。

做人的智慧

“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虽然豪迈,但其结果往往是勇气过盛,谋划不足。做大事仅有勇敢的个性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还要拥有能够看清事态变幻的智慧,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彻底看清了事态的发展趋向,再决定该怎样行动,才会成就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