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280

第280章 秦王信谗言错杀韩非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原是韩国公子,贵族之后。他天生口吃,早年曾同秦国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国兰陵随荀卿学习。他素喜“刑名法术之学”,因此花了很多精力去钻研法家学说。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韩非在法学上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韩非的著书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见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无憾矣!”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人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何故。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李斯遵命披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乃韩国公子韩非所著,韩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学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

加强君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国,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韩非的著作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句句都说在了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犹如夜见明灯。既然如此,他怎能不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无憾”的感慨呢?

于是,不久后,秦王便派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子一面。韩非子听说秦王指名见他,心里非常的焦虑。他在韩国长期受到冷落,所以很害怕在敌国做出对韩国不利的事情,但是他又不能拒绝秦王的召见,因此他非常的不安。

韩非到秦国后,深受秦王的宠信。但是,工于心计的李斯非常嫉妒韩非的得宠,唯恐韩非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经常向秦王进谗言。开始时,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在一次事情之后,秦王真的相信了李斯及姚贾的谗言。

姚贾,魏国人,继其父职为监门(守门人)。曾为赵臣,后入秦。秦王在采纳尉缭的离间山东诸国关系、破坏其合纵图谋的战略性建议后,曾派出不少智能之士到六国去完成这项使命,姚贾即是其中之一。他是毛遂自荐出使山东的,绝其谋而止其兵。秦王乃予其车百乘、金千斤,派其出使各诸侯国。几年过去,姚贾不辱使命,成功地离间了各诸侯,在韩非人秦这一年,返回秦国,向秦王复命。秦王非常高兴,为了表彰姚贾的功绩,封其千户,以之为上卿。

韩非知道此事之后,很快向秦王表达了他的看法:姚贾带着巨额的珠玉金银,由南至北,出使三年,未必离间了各诸侯的关系,可是却把国家的资财花光了。这是姚贾凭借大王的权威、国家的资财,在为自己的私利结交诸侯,希望大王进行调查。再说,一个监守自盗的魏国大盗和赵国的逐臣,参与有关秦国社稷的决策,怎能鼓励群臣忠心为国呢?

韩非忘记了,他自己也是一个被韩王推出来挡灾的韩国弃臣。秦王听了这个意见,便免了姚贾的官,并细细地盘问了姚贾一番。姚贾急忙向秦王表示了自己的忠诚:“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又以太公望为齐之逐夫,文王用之而王,管仲乃齐鄙之贾,桓公用之而霸的事例,反驳韩非对自己曾为“魏之大盗,赵之逐臣”历史的讥诮,要求秦王“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勿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信”。秦王认为姚贾的话没有错,特别是后两句,很有道理,遂命姚贾官复原职。

李斯抓住这次机会,同姚贾一道在秦王面前谗言诬陷韩非。秦王见李斯、姚贾讲得有道理,感到人心难测,联想到韩非入秦以来,在重大问题上也没有多少贡献,此次对出使四国有功的姚贾提出非难,而且又不在理,便听从李、姚的意见,将韩非下狱问罪。

韩非入狱后,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服毒而死。韩非感到冤枉,不肯服毒自杀,想要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清白。但在李斯的控制下,韩非无法面见秦王申辩。

事后不久,秦王对将韩非下狱问罪的决定深感不妥,察觉到李斯、姚贾是在报私怨,如此处理不仅会失去韩非,而且会产生令天下贤士不敢前来秦国的严重后果,于是很是后悔,派人到狱中宣布赦免韩非,然而,传令的使者晚了一步,当使者到达狱中时,韩非已自尽而死。

《史记》中记载,韩非虽然写了完美的《说难》一书,但自己却难逃悲惨的命运,并且指出韩非的思想过于理智,缺乏感情,他的悲惨结局就是没有提防谗言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