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145

第145章 不留余地,自找绝路

俗话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临死的时候将太子刘义符托孤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晖、镇北将军檀道济。但是,他显然是看错了人。

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少帝。他不遵礼法,行为荒诞,令人啼笑皆非。于是,徐羡之决定废掉他。其实刘义符无德无能,废掉他也不算过分,然而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各怀私心,争权夺位,把事情做得太绝,结果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如果要废掉刘义符,就势必要另立新皇帝。按照长幼顺序,应立刘裕的二儿子刘义真为皇帝,但刘义真为人精明,跟徐羡之等人的关系一般,而跟他们的政敌谢灵运交好。于是,刘义真就被徐羡之等这些顾命大臣给否决了。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直接绕过刘义真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让刘义真成为新皇帝,徐羡之等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借刘义符的手,除去刘义真这个障碍。

在徐羡之等人的撺掇下,刘义符把刘义真废为庶人。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晖、檀道济、王弘几人又联合起来废掉了刘义符。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徐羡之和谢晖趁着新皇帝没有即位,自己大权在握的时候,分别将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二人杀死,然后才拥立新皇帝刘义隆。

徐羡之还不放心。为了控制朝政大权,他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谢晖做荆州刺史,掌管荆湘等地的军事,并把精兵强将也分配给了谢晖。待一切布置妥当后,这才派傅亮前往江陵郡迎驾。

刘义隆当时在江陵郡任职,面对徐羡之等权臣的邀请,他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想做了皇帝以后为哥哥报仇,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到了京城之后会遭他们的毒手。

这个时候,司马王华建议刘义隆接受徐羡之等人的邀请。他为刘义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些人并不会立即动手对付他。他们之所以杀死刘义符和刘义真,完全是害怕他们二人日后报复。此外,徐羡之等人并不同心,由于官职相当,谁也不肯相让,就算有人心怀不轨,也因其他人的掣肘而难以付诸行动。

听完这番精辟而准确的分析后,刘义隆放心地前往建康,顺利地当上了皇帝,是为宋文帝。当然,他这个皇帝大多的时候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实权。

为了稳住徐羡之等人,做了皇帝的刘义隆对这几位权臣大加封赏,也认可了谢晖的荆州刺史一职,这种温和的做法让徐羡之等人逐渐放松了警惕。在给徐羡之等人高官厚禄的同时,刘义隆不动声色地安插自己的亲信。这些人虽然官位不高,却手握实权。

刘义隆即位的第二年,徐羡之、傅亮把朝政大事交给刘义隆自己来处理,同时徐羡之还请求辞职养老,不过在几位朝臣的劝阻下又留了下来。

经过精心准备,刘义隆开始动手铲除徐羡之等人。为了不让拥兵在外的谢晖先行造反,他借口北伐,调兵遣将,以削弱谢晖的兵力。此外,刘义隆还拉拢了王弘和檀道济,认为这两个人虽然附和过徐羡之,但是并没有参与杀害刘义真和刘义符之事,要区别对待,利用他们对付即将叛乱的谢晖。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刘义隆发布诏书,将徐羡之和傅亮处死,并发动了针对谢晖的军事行动。

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徐羡之、傅亮和谢晖就被一一除掉了。

至此,宋文帝刘义隆由藩王成为皇帝,从有名无实到名副其实,并顺利铲除了杀害自己哥哥的几个权臣。而徐羡之等三人为了个人的权力名位,做事太绝,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做人的智慧

世事如浮云,循环往复,瞬息万变。所以,为人处世应处处讲究掌握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如此会导致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