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103

第103章 家和万事兴

中国文化以“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贵和谐,尚中道”。“和”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为“和气”;在治家中体现为“和睦”。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没有和谐,就不能和衷共济,即使家庭再兴旺也终归会走向败落。

曾国藩就非常重视“和”,他曾经说过“家和则百福生”。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作为长子,曾国藩非常关心诸弟,经常问候、勉励或劝诫兄弟。在勉励弟弟重视孝悌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觉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兼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兼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认为,亲人之间应当和气、坦诚、忍让,在相互关怀帮助、相互砥砺的基础上,大家才可以不断走向完善,相互协调,家业兴旺。他常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因此,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百忙之中,曾国藩总不忘记写信教导诸弟踏踏实实做人,督促他们读书学习,要重视孝友耕读,绵延世泽。曾国藩对四个弟弟爱护备至,他一生花在四个弟弟身上的工夫心血,并不比用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的少。无论学问、人品、军事、性情、养生、治家等,事无巨细,皆有所涉及。可谓为诸弟殚精竭虑,瞻前顾后,唯恐诸弟有失,有负先人。弟弟们也对他非常尊敬,对他的教导也铭记于心,兄弟间关爱互助。

曾国藩在孝顺父母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尽管他自己不能回家亲自照顾父母,但经常写信问候,经常给家中寄去银两,以资接济。曾国藩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父母,不仅仅要停留在饮食供奉上,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

曾国藩孝敬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兄弟们照顾有加,这些都给他的子女起到了垂范的作用。曾国藩教子“爱之以其道”。亲人之间坦诚相待,相互帮助,“和气致祥,自有可昌盛之理”。

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而且夹在齐楚两大国之间,为了国家的存活,我们应该依附哪个国家好呢?”孟子答道:“这个问题,您让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您一定要我给答案,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墙,和你的百姓共同来保卫国家。’”也就是说,如果百姓宁死不肯离开你,那你就不用依附任何一个国家。这就是“和”的力量。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齐家古训,如果能和气治家,家业必然兴旺;如果是治国,那么这个国家必将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