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10729700000039

第39章 ——刘墉笑到最后面不改色

笑就笑到最后

一开始就笑,慢慢就会笑不出来。

刘墉在官场中是笑到最后的人。

有人没有笑到最后,因为他做事根本做不到最后。刘墉做到最后了,亦笑到了最后,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做事不怕落后,而最怕不做到最后。落后可以迎头赶上,半途而废,做不到最后的人,终将是失败的。

落后与成功有一段距离,并不等于失败。没有最后比落后更失败。

任何事情并不以先为胜。抢先可认为能提高办事效率。但人生漫长,抢先并不一定就会得到最好的。要在行动中观察,后发制人,稳中求胜。

事事为先并非胜者,做事为先,不如厚积薄发。

刘墉是乾隆一朝显赫的重臣,到嘉庆的时候刘墉更以宰相居之,别人都倒了,死了,而刘墉笑到最后。

在此之前,很多受宠的大臣都笑过,而且比刘墉笑得更开心,更得意,刘墉没有笑过他们。但这并不是结果。结果是看谁能够笑到最后。最开心的笑是最后的笑。刘墉是官场之中真正地懂得笑的人。

要表现自己就要抢先

众人没主意时,就是高人有主意时。

乾隆八十六岁那年,已经执政六十年整,这一年,乾隆决定让位于十五皇子。于是命刘墉等准备这次禅让大典,并批示要简朴而隆重。

典礼那天,前半部分还顺利,后半部分却出现了一次波折,让人始料未及。

当皇太子率诸王、大臣恭贺乾隆为太上皇礼毕,并送乾隆回宫中安歇,太子强抑着满心的激动准备登上皇位,礼官纪昀正统领诸王、大臣分班朝贺时,出了大事。

原来玉玺不翼而飞。

众人即刻明白,御案是只有皇上可以靠近的地方。勿庸质疑,一定是乾隆将玉玺顺手牵羊了。没有玉玺,就等于没有让出皇位,禅让大典岂不是白做?太子焦急,众臣更是没有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一位大臣走至太子跟前,朗声道:“此事应无大碍,请皇上让臣这就去见太上皇。”

这人正是刘墉。刘墉的性子刚烈,遇事更是果断。皇太子欣然应允,内心充满期盼。

刘墉于此时挺身而出,顿时在新任皇帝心中留下极佳印象,从此得宠,风光无限。

往往强出头才有甜头

不怕霜打的萝卜甜。

有人说做事不要强出头。强出头对自己不利,强出头容易受到伤害。

但这仅仅是一种办事经验,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这样,该出头时就要强出头,不出头反而会被砍头。白菜不出头,反而被砍掉。松树强出头,得保千年。

因此办事要看具体情况,更要依据事实。一种事实就是一种经验,在各种不同的事实中,经验自然不同。

在官场之中,往往只有强出头,才能表现得更强。强出头并不是蛮干。

强出头是一种姿态,一种表现,使人一卞子通过表现处于优势,使自己成为众人中心,便可极大发挥本事。

刘墉在官场中受过苦难,是在苦难当中成长起来的强者。强者要有强的姿态,以此赢得声誉,为自己捞功赚绩。

乾隆年已八十,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子。然而传位之际又犹疑不定,竞将玉玺攥在手里不放。

在这个时候,怕事者不敢出头。孰不知,这正是强者自强,弱者变强的最好的机会。就在乾隆犹疑,皇子和众臣也犹疑的时候,刘墉不犹疑,而是果断出击,先胜一筹。

刘墉使乾隆父子完成了交接,稳定了朝野上下,可谓功莫大焉。

劝谏要领

就事论事,伤人人不知。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谏臣之说。譬如唐朝魏征,明朝海瑞之流。他们都以劝谏死谏闻名。

劝谏往往是一种操纵的学问,很有一种进取无畏的精神。

谏言不仅可以赢来好的声誉,还是捞取政治资本的不二良方。

说别人不好,等于说自己好。

说别人有问题,等于说自己没问题。此中的微妙之处全在于“客观”二字。其实哪有什么客观,客观就是处在客位观望、打击!

劝谏有时候让人一步登天,很多人跃跃欲试。然而又因为不懂得其中的要领,往往劝谏无功,而适得其返。刘墉的劝谏往往直接有效,最妙之处在于他在谏言中从不提及别人,也就是说他的谏言竟然没有对象!刘墉就事说事,而不借事说人,正是排除一切干扰,借事发挥的最佳手段。

谏臣就是推销自己的人。

在表面上看谏臣是为了皇帝,为了朝廷和国家。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劝谏的人。劝谏不仅仅是为人,最终的目的是为己,谏臣名义上是劝别人改错,其深层用义是推销自己。劝谏是推销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劝谏不仅让上头受益,且自己更从中受益。简而言之,劝谏别人就是推销自己。

其中高妙的境界就是只说事不说人。

乾隆与刘墉龙虎斗

出招之前先接招,就不怕他变。

刘墉为新上任的皇帝要玉玺,他知道乾隆此刻该在养心殿。

乾隆在养心殿里见刘墉跟来了,故作惊讶,问道:“刘墉,为何到此,太子登位,众臣朝贺事毕了么?”

刘墉答到:“诸臣尚未朝贺,外面出了点乱子。”

乾隆问:“那是为何?”

刘墉道:“恕臣直言,大宝不见了。”

乾隆道:“哦?怎么不见的?”

刘墉道:“大宝乃是皇上贴身之物,想是方才皇上一时疏忽,将玉玺带回来了罢?”

乾隆道:“啊!你不提醒,朕几乎忘了自己带着大宝了。既然大宝尚在我这里,就暂由朕掌着,他日再归还太子也不迟。”

刘墉道:“皇上为太子分忧,令人赞颂。然,天子临政当有大宝在身,皇上传禅不与大宝,百官朝贺,贺出无名啊!”

乾隆道:“百官朝贺不必迟延,大宝待皇子稳登龙位,应用之时取之便了。”

刘墉道:“臣查阅古今,无传禅不给大宝之事,想来今日之事,罪在臣了,未能将历朝载记一一列举奏明皇上。”

乾隆道:“此事朕亦想过,只是朕对社稷还一时放心不下,待朕精力不及之时。再传就是。”

刘墉道:“臣斗胆直言,臣以为皇上传大宝,并不妨碍皇上心系社稷。倘若皇上以念天下社稷为由,传禅而不传大宝,那天下臣民必有传言,会说皇上念社稷是假,而恋皇位是真啊。”

乾隆沉思半晌又道:“皇子会这样想么?”

刘墉道:“太子如何想法臣不知,但此事有违古训,实在让人起疑呀!”

乾隆竟沉默不语,良久,不得已听从了刘墉之言。

劝谏三忌之一:忌有勇无谋与有谋无勇胆子有多大,手段就有多大。

劝谏有三忌,一一忌有勇无谋与有谋无勇。

刘墉告诫手下:

有勇无谋者难成大事。

做事固然勇气顶重要,然而光有勇气办不成事。

不光要有勇气,还要有办法。有办法有勇气才可以放心去做事。

但光有办法,没有勇气同样没有作为。勇气与办法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光是有勇无谋办不成事,无勇有谋同样一事无成。至于无勇无谋更谈不上什么劝谏了。

有勇有谋是做事的基础,是做事的本钱。没有做事的本钱而强行做事只能有害而无利,伤自己的元气。

勇是矛,谋是盾。

以勇作为攻击,以谋做为防范,这样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准备有实力,才能得手。

勇与谋是一刚一柔的做事方法。刚柔并济,才有成效。

劝谏三忌之二:忌居功自大

每件事从零开始,才有得分。

劝谏二忌居功自大。

刘墉告诫手下:

人一骄傲,在做事上就已经失败一半了。骄傲为何会使人失败?

因为骄傲之人在做事上自以为是,没有一个审慎的观察态度,做起事来漏洞百出。一条漏船再大也开不了多远。

骄傲使人失去防范能力,使之半路失手,在做事过程中手软,缺乏扭转局面的能力。

这样的人只能高估自己与低估别人,使对手借你骄傲自大之机,出其不意,使用杀手锏。

做事一定要拿出虚心的态度。

要处处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骄傲不是自信。骄傲与自信只在一念之间。如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就需要有一个做事的心态,这种应有的心态就是虚心。

骄傲自大是囚笼,使自己困在其中,而又无能为力。

所以要让对手骄傲,给对手制造骄傲的囚笼。而自己则要避忌。

项羽尚且骄傲失天下,何况一般人。你居功,便无功。你不居功,每时、每事以零计算,便有赚头。

劝谏三忌之三:忌攻而不让

引诱他合作,才好活捉。

刘墉告诫手下:劝谏三忌为忌攻而不让。

劝谏不是出蛮力,是一种拉锯的操纵战术。劝谏具主动性,有主动性的办事,才会有办事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是一种合作的策略,而不是动不动就攻击别人死穴。凡事闹得同归于尽,何必。

为对手留条生路,他才会让你赢他。

在劝谏过程中往往对方比自己强大,劝谏好比是摸老虎的屁股。假使把老虎摸疼了它必定反咬一口。那样,办不成事,杀不成虎反而伤了自己。

当然要攻击对方软肋,然而等到事情办成的时候,就要退一步,要学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孙子论攻守之道有:攻一守九、攻五守五、攻九守一。

很多人劝谏失败正是不知此理。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要猛攻。要有刚有柔。遇刚则柔,遇柔则刚。刚柔互济,让强大的对手在拉锯战术中受累,软下去。

等到对手没有对峙的力气,那样他就可能合作。他一旦合作,你就可以活捉他。

若一上来就一个劲地蛮干蛮打,反而会激怒对手,最后落得不可收拾的局面。隐藏自己的攻击性,让对手认为尽管我们相争,但我们依然是同一个战线上的。

刘墉笑到最后

句句为对方着想,句句逼他投降。

为了替太子讨回玉玺,刘墉一句句逼得乾隆无法反驳,乾隆叹息一声道:“朕只是不放心社稷,不想违背古训,亦不想此事惹出什么误解,既是如此,刘爱卿,把大宝取走罢!”

刘墉哪里想到乾隆在事末还来这一手,将他一军。玉玺只有皇上才敢摸的,做臣子的取走岂不犯上?

刘墉面不改色道:“皇上,臣以为皇上从政六十年来,大宝无一时离身,今日皇上随手将大宝带回,实属情理之中。今皇上传禅,如将大宝亲自授予太子之手,一定会成为千古美谈!”

乾隆道:“嗯,刘爱卿想事周全,好!”

刘墉又道:“如今百官皆于大殿之上等待大宝,恳请皇上速作明断。”

乾隆于是喜笑颜开,让刘墉带路,亲自将玉玺传给了太子。

传禅大典终于顺利进行,太子对刘墉的功劳,铭记在心,登基算是顺利完成。

劝谏有四种做法

做事章法不乱,事情就不乱。

一、做事要厚道。

在劝谏与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出厚道。厚道是办事与劝谏的保护伞。只有自己厚道了,才能使别人失去防范之心。失去防范之心后,再强大的对手亦是温柔的老虎。

厚道是自己的门面。有了这个厚道的门面,办事就减少了阻力。

厚道不是老实。常言道老实受人欺。可见老实对办事没有多大的好处。厚道不失刚正,刚正是自己诚实的表现。以诚待人自然好办事。

厚道不是犯傻。厚道自管厚道,厚道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让人利用的。所以厚道一时,不能厚道一世。不然厚道不会成为保护伞,反而成为捆绑自己的紧身衣。厚道要讲原则,这样才好办事,尤其在劝谏过程中更是如此,不能显出半点奸虚之相。

二、做事讲门道。

事事都有门道,劝谏更是如此。变中有术,这是事情发展的规律。不讲门道,不能正确认识事情,只能到处碰壁。要知道碰什么亦不能碰壁。劝谏不是碰壁,不是自寻死路,而是险中求胜。只要讲门道,抓住规律,那么大事可成。

门道是看的,就是说门道不是死规矩,要在变化中变化。门道并不是套路,光是讲套路办不成事。门道是一种治术。在劝谏过程中要随机应变,但态度不变。门道说白了,就是在劝谏过程寻求成功之道。

三、做事要观点明确。

做事不能混乱,尤其在劝谏的时候,要拿出观点,更要以理服人。刘墉在劝说乾隆交出玉玺的时候,观点就非常明确。并且拿出好的观点是成功劝谏的关键。刘墉劝谏的观点是在把皇位传给太子的过程中,没有不传玉玺的,这是违背古训的。

乾隆不怕刘墉而怕刘墉提出的观点,因而刘墉劝谏成功。更因为违背古训会遭人唾骂,会破坏乾隆的良好声誉。刘墉巧妙地把违背古训与影响乾隆声誉联系起来,这样正说到乾隆的心坎里。刘墉借此替乾隆权衡事态的轻重,使乾隆弃轻就重。这正是刘墉劝谏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好的观点是打开对方心灵的钥匙。

四、做事贵在坚持。

不论是办事还是劝谏,坚持是很重要的因素。坚持可以在困难中带来生机。半途而废是劝谏的大忌。刘墉在这次劝谏中就表现果断,乾隆几次不理刘墉的谏言,但面对强大的对手刘墉并不灰心。灰心办不成事。

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刘墉坚持己见,才使得乾隆不再坚持。劝谏中自己不灰心,坚持到底,那么。对手必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