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10729700000010

第10章 以霸术助霸君成霸业——商鞅以刑名之学强秦

干事业不怕五马分尸

不惜一切代价做事的人势必成功。

商鞅实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

后世如王安石等人无不从商鞅身上学习他的法术,学习他为干事业不怕五马分尸的精神。

五马分尸痛不痛?当然痛。但一想到自己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费、必将影响后人,那么死也值得。

商鞅甘心被五马分尸,换来了秦国的强盛,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的功业极广,而用心极苦,手段极为高深。

进取就要三心二意

所谓三心二意就是积极寻求最好的买主。

商鞅本是卫国人,学成刑名之学后,侍奉魏国丞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后来商鞅因为在魏国不被重用,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三次进谏秦孝公,最终被重用,于是大兴变法,几年之中秦国大治。

我们干事业就要像商鞅一样,在不改行的大前提下,不断换老板,最终找到命中的“贵人”大干一场。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千万不能在一条树上吊死,这个地方不行就换一个地方,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处不用我,必有用我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就不走了,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方才罢休。

如果商鞅一辈子呆在卫国,只能是个书呆子。

如果商鞅一辈子呆在魏国,只能做一辈子的门客。

他只有从卫国到魏国,再到秦国,通过不断的移动强行穿越诸多障碍,才有可能成功。

不怕人说三心二意,你只管一心一意干事业就够了。

在移动中穿行

移动带来变化,好像走路看风景,一步一变。

移动是转移空间,穿行是在空间中穿插。移动不一定是穿行,但穿行一定要先移动。

一动不动,谓之等死。

老子说“守静笃”,不是要守一辈子,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就动起来,一动就永动。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知天下后必是行天下,商鞅是也。

穿行是立体进攻

立体胜平面,简单胜复杂。

所有成功人士的人生都是立体的。

什么意思呢?是讲如商鞅者立体运作自己的人生,不作平面滑行,而作立体进攻。有点有面,最后用具大的网络骨架把自己撑起来。

飞刀厉不厉害?

厉害。

但飞刀遇见血滴子就全然无用。因为血滴子是一个飞球,一旦沾上飞刀,就会把飞刀绞碎。血滴子是立体的球,飞刀是平面的刃,立体胜平面,就是这个道理。

穿行如阳关三叠

凡事做一遍不行,一定要做三遍以上才能成。

中国最优美的琴曲之一《阳关三叠》获得众多高人青睐,这其中学问大。

音三叠而成韵,所以阳关一定要三叠才能奏出意境。不但《阳关三叠》是这样的,《二泉映月》也是三叠成曲,所有优美的曲子都是三叠成曲。

成功人士的一生恰如阳关三叠,一定要有三次回旋式推进,才能进入高明的境界。

商鞅从卫到魏,再到秦,正是以三叠而制胜,这种越叠越高的穿行术,当为进取者深知。

迅速离开不赏识自己的人

与其在别扭的地方做官,不如在知己手下打杂。

商鞅事奉魏国丞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就向魏惠王推荐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座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如果他被别的国家所用就会给魏国带来灾祸,惠王答应了。

公叔座又对商鞅说,我向大王推荐你,但是看大王的样子是不会同意的,我就对大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应当杀掉他。大王答应了,你得赶快离开。

商鞅却说大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杀掉我呢?

商鞅因此离开了魏国,因为他知道了无论是公叔座,还是魏惠王,都不是能赏识他的人。

少比多更多

人生要做减法,收入才会多起来。

不要脚踩几只船

少比多更多。

商鞅一旦发现魏国不能用他,马上离开魏国去秦国,他绝不同时脚踩两只船。

干事业不能贪多,要少而精,主要是认准。所谓认准,就是以少制胜,以少胜多。

人为什么一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

因为如果人的一只手有六七个手指头,反而乱了,不灵活,“五”在此是极限。

人为什么只有一个脑袋?

因为如果人有两三个脑袋,那么就乱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一”在此是极限。

见大人物一定要通过人推荐

让别人吹嘘自己。胜似自己吹嘘。

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要重振霸业,就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见大人物一定要有人推荐,一般最忌毛遂自荐。

人家既然是大人物,你想他每天要碰到多少毛遂自荐的人?岂会少你一个?

商鞅如果没有景监推荐,一辈子也发不了迹。

与其毛遂自荐一百次,不如让关键人物推荐一次就行了!

最后一次才交底,这样才珍贵

钓鱼比耐心,钓人比决心。

商鞅先后三次求见孝公,先是以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孝公以为太久远了,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时就名扬天下,不能默默无闻地等上几十年。

第三次商鞅就用霸王之术说服孝公,终于让孝公高兴了。

等到第四次见孝公,商鞅把自己具体的办法告诉孝公,交谈了几天几夜而不觉厌倦,于是孝公就任用商鞅,决定变法图强。

商鞅多聪明,在此使用了“钓鱼术”。

第一次与孝公谈,他只谈废话。

第二次与孝公谈,他还是大谈“三王之道”那样的废话。

但又暗示孝公“我还有东西”。惹得孝公心痒痒,欲罢不能,虽然连听了两次废话竟然还有强烈的兴趣听下去。

第三次商鞅动真格的了,交心交底,大谈霸王之术,正投孝公所好。

但商鞅还是有保留,不一次说完,更不拿出具体方案,只是向孝公表明“瞧,好东西在这儿!”

第四次就好办了,商鞅一拿出具体方案,迫不及待的秦孝公马上采用,全盘接受,立马施行,这一神奇效果全是商鞅钓鱼术“钓”出来的,而这“钓鱼术”正是当时列国变手流行的秘术“穿行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鞅一人搞定秦国君臣

万人占被动,不如一人占主动。

孝公看好商鞅后对变革法度这样的大事还是心存疑虑,商鞅就在朝廷上和大臣们辩论以说服孝公和群臣。

商鞅说:行动如果犹豫不决就不能成名,事业如果犹豫不决就不能成功,有比常人高明的行为的人肯定会受到世人的非难,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受人的厌恶。那些蠢人就是既成的事实都弄不明白而聪明人在事先就看到了苗头。老百姓是不能在事先跟他们讨论的,只能在事成之后跟他们享乐。讲究高尚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事的人不跟众人商议,所以圣人只要能让国家富强就用不着效法旧的制度,只要能有利于百姓,也不必非要遵守旧的礼制。孝公点头称是。

又有人提出非议,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化人民,聪明人不变更法规来治理国家,如果因循民俗来教化他们,不用费力就能成功。袭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员们习惯,老百姓也都相安。商鞅说:这些都沉溺于自己的知识,不能跟他们谈论常法之外的事情,三代时不同的礼制都能成就王业,春秋五霸不同的制度却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人制订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制,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治理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种办法,为了国家的利益就要因时而变,遵循旧礼是不可取的。

孝公说“好”,于是下定决心任用商鞅为左庶长,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变法是唯一的出路

变法不是变戏法,而是改变游戏规则

“变法”是商鞅思想中的黄金,是他做人的火把。

商鞅的变法并非为秦国量身订制的,如果当初魏国采用他,那么变法的就是魏国。变法适用于任何一国、任何一人。

变法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不变法就会死,哪来第三种选择。连孔子都说“齐一变而为鲁,鲁一变而为道”。孔子周游列国无非也是想变法,只是孔子没有商鞅运气好而已。

干大事要找贵人

千万不要放过伯乐。

秦孝公是商鞅的贵人,没有贵人相帮,英雄就永无出头之日。

之所以当初商鞅不行,并不是他真的不行,是因为他碰到了公叔座、魏惠王这样的蠢货。

商鞅一旦遇到秦孝公,马上发迹,因为二人志趣相投,所以说秦孝公是商鞅的贵人。

古时街头算命瞎子常常竖一个招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大大的几个字:

“专为迷途英雄指点迷津。”

不得了,他一个瞎子能有这么大本事?有!算命先生有绝活,如果你问他:“先生,我前途何在?”

他就会告诉你:“你要找自己的贵人!”

干大事不必征得别人同意

因为背负众人的使命,所以要做独行侠。

商鞅颁布的律法很严厉,实行不到一年有许多人说新法不当,此时太子也做了触犯新法的事,商鞅就拿太子开刀。虽没有惩罚太子,但惩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第二天秦国人都能遵守新法了。

商鞅当了十年秦国的丞相,新法实行了十年,秦国民众非常高兴,出现了路不拾遗,没有盗贼,人人丰衣足食的景象。百姓敢于为国而战,国富民强,周天子把祭神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庆贺。商鞅变法成功的核心就是“不畏人议,我自行我心。”

干大事完全不必征得别人同意,地球上有那么多人,你每一个都去问,你还没问完就老死了。

所谓大就是小的扩张

越小越有壮大的空间,一旦大了就只有收缩的余地。

商鞅刚接手秦国时,秦国只不过是个小国,后来商鞅把秦国打造成了大国,这说明:

强大如秦国者并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做大的。

所谓“大”,就是“小”的扩张。同样地,“小”就是“大”的分裂。

事业要做大,就要扩张你的小。这个小很重要,只有抓住小,才有扩张的依据。

小比大更大。

大象需要沉思

事业做得越大,越要冷静。要冷而大,不要热而小。

据法国作家安德列·马乐罗所著的《反回忆录》一书开头引用的佛经讲:

大象是所有动物中最有灵性的,因为它经常陷入沉思,是安静的巨兽,是反省的生灵。

大象需要沉思,我们也需要沉思。

沉思使大象成为大象。

沉思使大者安其心。

沉思使大者得其大。

我们把一个大国比作大象,可以得出同样结论。秦国很大,但它一味进取,不知沉思,因此刚一做大就被灭掉了。

商鞅教给秦国怎样做大,但没教给秦国怎样沉思,这是他的缺陷。

我们如果做人做到大象一样的境地,又大又沉思,那么比商鞅还商鞅,比秦国还秦国,可以是真正的大者与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