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10729000000036

第36章 产业结构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

产业这一概念,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历史而不断变化的。在私有制产生之初,它是指财产的意思,如地产、房产、家产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中晚期阶段,产业是指农业和手工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业除了包括农业和手工业之外,还泛指纺织、机械、煤炭、冶金、电力、建筑、交通等各生产行业。到了当代,人们又进一步把租赁、金融、保险、广告、仓储、信息等各种劳务业务列为产业。可见,产业是指社会分工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职能上具有特殊性的同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不断分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各个部门行业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物质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保持质的适合性、量的比例性和合理的序列,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质量、一定数量和一定序列的产业部门的组合,叫做产业结构。

研究产业结构的状况,一般使用两类指标:一类是用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各产业的资金额及在总资金额中所占比例等来说明产业结构;另一类是用各产业所创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说明产业结构。前一类指标反映资源配置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后一类指标反映各产业间生产经营成果。如果将各部门两类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各部门经济效益的状况。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两大领域是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等部门。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咨询等部门。两大部类分类法,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进行的,即将社会产业分为生产资料产业和生活资料产业。这种划分,是对社会生产的高度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把两大部类具体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产业部门。农、轻、重的划分和两大部类的划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两大部类以全部社会产品为划分对象,而农、轻、重三大产业部门的划分则仅是反映了社会生产的主体。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是根据产业演进序列对产业进行的分类,它把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现在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已在西方各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普及,作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和进行国际比较的依据。

三次产业划分的依据是:产品取自于自然的是第一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的是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是第三产业。但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是不完全一致的。按照我国的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较复杂,归纳起来大体有两大部门,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两大部门又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关于第三产业产值的计算,有国内考察和国际对比两种口径。国内进行考察和考核,采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层次计算第三产业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但在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时,则要采用上述四个层次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不同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依赖程度的差别,将社会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按生产要素划分产业的方法,只是依各产业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较而相对划分的,不存在绝对的划分标准。一般来说,轻纺工业、商业、饮食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过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分类法

按照产业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可把产业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如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新兴产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新兴材料工业、生物工程、光纤通信等。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又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在一系列自然、社会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社会需求结构

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个人消费结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以及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都是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原有的需求中,有的增长快,有的增长慢,有的还可能下降,而新的需求则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各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必然有快有慢,并不断出现逐渐萎缩的传统部门被新兴部门所取代的现象,可见,社会需求构成最终制约和决定着一国长期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资源供给结构

一个国家的资源拥有量及其结构状况是制约该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等。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相对发达。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产业结构会以进口原料加工和销售技术为中心,如日本;某种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可能形成以该资源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如中东石油出口国;而资源门类丰富的一些大国,则可能形成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如中国、美国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时会相对削弱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国际经济关系

依据国家的资源条件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往往会同生产结构必须符合社会需求结构的要求相矛盾。为此,就必须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和弥补本国某种商品生产的不足;另一方面,进口某些国外新产品可借以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条件,但要注意某些进口可能对本国某类产业发展产生压抑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运用对外贸易调整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客观变化,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不但是个经济问题,还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国在注意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时,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四)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首先,技术进步会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可替代资源增加,改变生产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其次,技术进步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劳动力发生转移。在生产规模不变时,物质生产领域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就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减少,使劳动力游离出来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会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其三,技术进步还会通过新兴产业的出现、新产品的开发,通过扩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以及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应用的预测,是合理安排与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

除以上四个因素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以及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各种情况和传统,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