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10729000000016

第16章 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

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生活消费中的经济关系,不包括生产消费在内。生活消费的内容,不仅包括实物形式的消费,而且还包括满足消费需要的劳务在内。不论是实物形式还是劳务形式的生活消费,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从生活消费就是把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劳务)用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行为,具有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消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制约下,在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和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既然消费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经济形式,这也就说明了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消费关系,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同资本主义消费相比,社会主义消费主要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

(一)消费关系的社会性质不同

就“消费一般”来说,个人消费就是人的再生产,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再生产,以及人类本身的再生产。但是,“产品的使用取决于消费者所处的社会条件,而这种社会条件本身又建立在阶级对抗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消费的社会条件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这就使得人的再生产过程的消费,异化为对抗性阶级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再生产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体的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对抗性的消费关系中,工人的消费,从而劳动力商品的再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也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主义消费,不仅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再生产全面发展的新人,从而使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在更高的质量上再生产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在本质上和共产主义是相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财富,也在于“无限地发掘人类创造的天才,全面地发挥,也就是说发挥人类一切方面的能力”,不是“在某个特殊方面再生产人,而要生产完整的人”。如果说,消费关系中阶级对抗性的消除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第一个革命性的变革,那么,社会主义消费不仅是再生产劳动力,而且是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这个本质特征,对资本主义消费的革命意义就更为深远了。

(二)劳动者的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消费关系的不同性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在阶级社会里,表现消费关系性质的量,主要指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阶级在消费基金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国民收入最终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消费被局限在劳动力价值的限度内,资本家“所操心的只是把工人的个人消费尽量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资本家除了穷奢极欲地满足个人消费外,还把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积累。这样,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小。而资本家从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则越来越大,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越拉越远。这个量的变化,正反映了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就是消费者”,个人消费成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动机”。也就是说,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者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消费需要,通过计划去安排社会再生产。劳动者的消费,“从资本主义的限制下解放出来”。这个解放具体表现在,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v是工人阶级消费的“限制”,这在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再存在,M中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基金。这样,劳动者的消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大提高了。当然,由于资本主义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而我国仅有50 余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来的物质基础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因而目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比我国高得多。但是,能够表示消费的社会本质特征的,不仅是消费的绝对量,更重要的是看劳动者的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这个相对量。就这个相对量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就比我国低多了。在建国初期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储蓄率一直稳定在 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资金的压力,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恢复并发展起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经过适当调整,趋向基本合理,消费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在国民收入的初级分配中,国家收入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个人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国家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大量增加。我们的消费完全用于劳动人民,由于根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国民收入相当大比重的那部分寄生性消费,所以我国劳动者的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要比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

(三)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

在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中,生产与消费总是存在矛盾的。但是,由于不同社会消费关系质的区别和量的差异,使得不同社会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扩大了,而劳动者消费却相对缩小了。劳动者有限的并相对缩小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趋势形成尖锐的矛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消费随着生产的发展虽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来说,仍然是相对缩小的。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这种对抗性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外壳被炸毁之前,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之得以暂时的平衡,而这种解决办法必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体,生产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存在着直接依存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生产力水平,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安排消费水平及其提高速度,安排居民收入的增长及消费品生产和供应的关系,安排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使消费随着生产的增长而稳步提高。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消费品供应总量不平衡,消费品结构与人们的需要脱节等等。但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不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如财政、信贷、产业、收入政策调控,以及市场自身调控解决的非对抗性矛盾。

二、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交换、分配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过程概括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消费是再生产总过程诸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物质产品运动的终点。如果把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作为一个周而复始和不断更新的运动过程来考察,消费不仅仅是前一个生产过程的终点,而且还是后一个生产过程的起点。因为,无论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来看,还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过分配以及人们所实现的商品货币交换,从而最终进入消费领域时,企业才能进行新的再生产过程,社会才能进行新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阻碍企业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再生产的整体就要遭到破坏,而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枢纽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这种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的。

(一)社会主义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1.社会主义生产决定社会主义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总是处于起点,并且对消费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决定社会主义消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生产决定着消费对象的存在,决定消费对象的质量、数量及其结构。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对象,即创造了消费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消费而无对象,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消费;消费对象的质量如何、数量多少,是由生产条件和生产规模决定的;消费对象的结构,则是由生产的结构决定的。其二,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方式及其消费的规定性。不同的时代,由于生产的状况不同,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有着不同的消费方式及其规定性。正如马克思形象说明的,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比如,吃什么穿什么是由生产决定的,如何吃、如何穿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其三,生产创造着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的动力。这是因为,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从而也就创造出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的动力。例如,正是由于第一台电视机的生产,才创造出亿万人对电视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力。

2.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并不是说消费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东西,它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其一,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归宿。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没有目的,为生产而生产,就会与消费脱节,社会再生产就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这既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又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相互关系决定的。其二,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社会主义生产以社会主义消费为目的,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归根到底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终验证。其三,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生产的动力。在社会生产、消费、需要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因为生产从外部提供了消费的对象;消费又创造了需要,消费在观念上或主观形式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因而在这里,需要就成为生产的目的,所以说,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其四,消费结构制约并规定着生产结构。首先,生产部门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要,规定消费品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改变了,生产结构也要相应改变。比如,由于消费的发展,对黑白电视机的需要量下降,而对彩色电视机的需要量上升,生产部门就要相应地缩小前者而扩大后者的生产,改变电视机的生产结构。其次,第二部类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第一部类的发展。第二部类结构改变了,第一部类要因变而变。比如,随着第二部类生产结构的改变,生产低档商品的生产部门相对减少了,而生产中、高档商品的生产部门相应增加了。为此,第一部类就要相应地增加对第二部类生产中、高档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由于消费对象的存在、消费对象的质量、数量及其结构、消费方式及其规定性、消费的需求和动力,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状况决定的,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生产讲消费,而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来制定消费决策,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如果离开生产讲消费和制定消费决策,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消费决策就没有什么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二,由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社会主义消费需要来制定生产决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消费只讲生产。否则,生产决策将失去科学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生产将成为无目的的或目的不明确的生产,生产的动力将受到压抑和限制,生产的经济效益也难以提高。其三,由于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因此,我们制定和调整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必须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不能重生产、轻消费,也不能重消费、轻生产。我们应当正确地组织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相对平衡,并实现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同步增长。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生产才能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消费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消费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是指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社会成员对社会产品所占有的份额。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消费与分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就社会主义分配对消费的影响来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份额和水平,都可以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消费的规模和构成,以及社会主义消费的实现;就社会主义消费对分配的影响来说,其一,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国民收入分解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消费基金又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最终都要通过消费来实现。其二,分配是否合理最终要受消费的检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是否合理,消费基金中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最终都要通过消费表现出来,要接受消费的检验。其三,消费水平的状况也制约着分配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三)社会主义消费与交换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就消费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来说,二者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首先,交换制约着消费。消费的最终实现,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没有交换,商品就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对象;交换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和制约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从而影响消费的实现。例如,商业网点的多少,商品的品种、规格是否齐全等都会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消费的实现。

其次,消费也制约着交换。消费的规模和速度是决定市场交换的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因此,交换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受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消费规模和速度的限制。如果流通的规模与消费的规模不相适应,消费规模小于流通规模,商品就会在流通领域沉积起来,造成物质积压和浪费;消费规模如果大于流通规模,流通中的商品供应不足,就会造成供求失调。如果流通的速度与消费的速度不相适应,也会造成上述不良的后果。

由此可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消费,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交换的目的。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消费决策的时候,除了考虑社会生产状况之外,还要考虑到流通的状况,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消费水平的实现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