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家庭理财
10728300000007

第7章 生命周期理财是家庭理财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理财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周期理论

消费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消费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不仅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也是企业决策的依据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通过对消费者一生的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它是现代消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消费者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t1)、壮年(t2)、老年(t3);在少年和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而在壮年阶段则收入大于消费。多数人偏好一生均衡消费,壮年阶段多余的收入通常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式中:T=t1 t2 t3,代表生命周期,r代表利率,Y代表收入,C代表消费。

这样,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不仅考虑当前收入也考虑未来收入,即消费是取决于现期工作收入和总资产的函数,C=b1Yd b2A,式中:Yd代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A代表资产,b1、b2为系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同它的财产水平之间保持稳定的比率,当各种社会经济等因素使得家庭财产状况发生变化时,其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就会受到影响,故生命周期理论也被称为持久财产理论。

人的生命周期理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人力资本积累阶段:从父母的收支账户来看,这是代际转移的一种方式,即上一代的金融资本转化为下一代的人力资本;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教育投资,社会的即期消费部分地转化为未来的人力资本。第二,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阶段:工作人员的主要资产是其工作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人力资本在工作中会逐渐转化为金融资本或者更广义的对未来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索取权。第三,金融资本兑现阶段: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依靠积累的金融资本和工作人员交换生活资料以维持生活水平。典型的个人在开始成年时拥有很少的金融财富;当劳动收入开始增加时,人力财富增加的比金融财富快;但在相当早的成年时期,金融财富开始积累的速度快于今后劳动收入的贴现值。这暗示大部分拥有相对安全劳动收入的年轻投资者十分乐于将资产组合集中于权益资产,并在接近退休的过程中逐渐地增加固定收益债券的比例。所以,向更年轻的投资者推荐更高权益资产配置的倾向也可以被股票市场中的均值回归所证明,或被生命周期上劳动收入的典型模式所证明。

每个人生阶段的理财重点是不同的,例如,现在中国股市中有一部分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将其积蓄大部分投入股市期待获得丰厚的收益,而结果是这些人大部分损失惨重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晚年生活。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因为近年来股市的一直走低,还与其退休阶段低的风险承受力、股票高风险特性的巨大反差紧密相关,所以理解每个生命阶段的理财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命周期理财的内涵

生命周期理财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财综合了生命周期、长期资产负债管理和人力资本等几个概念,是指消费者会根据一生的收入和支出来安排在各个生命阶段的即期消费和储蓄,而安排的目的是获得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生命周期理论是莫迪利亚尼对现代消费理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它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即消费者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消费和储蓄行为,以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一个人将综合考虑其过去积蓄的财富、现在的收入、将来的收入及可预期的支出、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诸因素,决定一生中的消费和储蓄,以使消费水平在一生内保持在一个相当平稳的水平而不出现大幅波动。因此,需要确定自己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时刻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资产配置、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比例,而不应盲从他人的行为。

侯百纳是推广生命周期理财概念的重要人物。19世纪20年代是生命周期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以侯百纳的生命价值在寿险行业中的普及和推广为主。在物质财务的理财技术取得长足进展之后,侯百纳(1924)把财务管理技术引入了对“生命价值”的评估和管理,他的基本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第一,人是最宝贵的资产,人寿保险保单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资本化;第二,管理物质财富的经验和技术应该及时移植到对人力资本的管理上来;第三,要从个人投资者的终身储蓄和消费出发并充分考虑到个人在储蓄和投资方面的弱点,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购买保险产品(包括死亡险和养老年金),带有储蓄成分的保险可以积累一笔责任准备金,即个人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将一部分生命价值资本化;在个人失去经济活动能力(所谓经济死亡,包括因伤残、疾病或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已经积累起来的资金(资本化的人类生命价值)就可以通过养老年金变现,获得退休期的生活资料。侯百纳(1924)把财务管理技术引入了对“生命价值”的评估和管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侯百纳在1927年出版的《人寿保险经济学》,可以清晰地发现贯穿全书的是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财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念。生命周期理财关注个人的终身消费效用,人寿保险的优点在于它能方便地扩展储蓄期至一个人整个生命中的工作期间。在商业保险领域,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和万能寿险已成为人寿保险产品创新的主流,其中万能寿险的设计思想是配合家庭生命周期来调整风险保额和储蓄成分,但万能寿险的成本和风险都高于传统寿险产品,离真正增加消费者的效用还有一段距离。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特点则是把更多投资风险留给保单所有人,保险公司的责任仅限于一个基本的保险保障,让个人承担更多责任有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健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生命周期理财概念的各种数学模型,包括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2)的生命周期假设,萨缪尔森(Samuelson,1958)的代际重叠模型,马尔科维茨(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雷丁顿(Redington,1952)的免疫理论和贝克尔(Becker)等人在人力资本方面的一些探索。博迪(Bodie,2002)的旧范式所对应的定量模型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对1950年以后的生命周期理财的发展已有很好的描述,他回顾了生命周期理财的发展过程并结合个人财务规划提出生命周期理财的新旧两种范式。博迪划分新旧范式的主要依据是金融学在1950年以来所取得的进展,所以两种范式都有明确的定量模型与之对应,他的分析重点是讨论发展趋势。博迪(2002)还讨论了和生命周期理财概念有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即年金产品和资产负债管理。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长寿风险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在退休期内顺利地变现资产以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而传统上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积累期,对变现期的重视不够,而理论和实务界关注变现期(退休期)的制度保证和产品设计的很少。

三、生命周期消费的问题

贺菊煌(2005)对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内生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有限寿命中,个人生命有工作期与退休期之分;人们在工作期的收入一般高于退休期的收入;工作者——退休者人数比率、工作期——退休期时间比率、有无退休金、退休金的相对高低,对于社会储蓄率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未来收入的两种预期方式(趋势预期和水平预期)交替纳入带生命周期消费的古典增长模型,用于研究经济增长率和资产收益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发现对未来收入的水平预期比较符合实际,对未来收入的趋势预期不符合实际。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在《资本观念》(Capital Ideas,1992)一书中指出,许多金融理财人员和顾问通过强调他们为每一个投资者建立适合自己独特情况的资产组合的需要来提高他们的收费标准,他称这种认为资产组合应该反映个人的特点就像室内装饰应该反映个人品位一样的观点为“室内装潢人员谬”(iterior decorator fallacy)。税法的复杂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交叉投资者,不仅在于他们的税收等级,也在于他们的收入避税机会。不仅如此,投资者的投资视角也有不同:一些投资者可能有相对短期的目标;其他的一些人则为中期支付大学学费而储蓄;而另一些人可能为退休后的生活储蓄或者为他们的继承人生活得更好而储蓄。投资者在他们的劳动收入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特点:年轻的投资者可以预期多年的收入,这可能对某些人是相对安全的,而对另一些人则相对有更多风险,因为老年投资者可能需要金融资产的积累为他们的大多数消费筹资。投资者通常也拥有家庭产业、雇主提供的受限制的股票期权,或者房地产等非流动性资产。

总之,人的一生,消费是稳定地贯穿始终的,而收入却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把握好投资理财周期,合理地分配家庭收入,才能做到既可保证生活需要,又可使节余的资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