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家庭理财
10728300000016

第16章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目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唐灿,2005)。2002年,我国城乡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较之1973年的4. 81人,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与1990年的户人均3.97人相比,也下降了0.58人;户均人口规模日益接近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户均3人左右的水平。2002年,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3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87人和2.89人;镇一级家庭的平均人口规模是3.25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62人。并且从1982年起,乡村家庭规模缩小的速度高于城镇。在地区之间,家庭规模的差异大致呈现出北部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偏低(平均户规模约在3.2以下),西部和南部相对偏高(户规模约在3.60以上)的格局。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公布的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对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核心家庭替代大家庭,而是从一种模式演变为另一种模式的过程。核心家庭确已成为主流家庭模式,但是1人户和2人户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1人户、2人户和3人户的比例从乡村到集镇到城市呈逐步升高的态势,而4人以上家庭则相反,这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小家庭以及多样化趋势之间的某种关联。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占有更大的比重,1人户和2人户相加分别为35.91%和35.98%;北京市一代户所占比重为30.93%,上海市为35.18%;两代户在北京所占比重刚刚过半,而上海甚至不到一半,只占49.33%。一代户和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DINK(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的缩写)、电子家庭、留守儿童、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家庭结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对家庭规模和家庭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供读者参考。

问卷调查:家庭结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1.您所在的城市:__________

2.您的性别:__________

A。男

B。女

3.您的就业情况:__________

A。国有经济单位职工

B。集体经济单位职工

C。政府公务员

D。个体经营者

E。个体被雇者

F。离退休再就业人员

G。其他就业人员

H。离退休人员

I。丧失劳动能力者

J。家务劳动者

K。失业人员

L。其他非就业者

4.您所从事的行业:__________

A。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B。通讯/电信

C。互联网/电子商务

D。电子技术

E。金融

D。贸易

F。生物/医药/保健

G。制造(机器设备)

H。汽车及零配件

I。化工/能源

J。广告/公关/会展

K。咨询业

L。法律

M。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N。建筑/设计/装潢

O。学术/研究/艺术

P。房地产

Q。教育/培训/非营利机构

R。环保

S。交通/运输/物流

T。非营利机构/政府

U。农林牧渔业

V。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 W。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X。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Y。其他

5.您的职业:__________

A。私营企业主

B。个体户主

C。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D。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

E。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F。办事人员

G。工人

H。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I。农林牧渔业人员

J。其他

6.您的年龄属于以下哪个年龄段?__________

A。20岁以下

B。20~35岁

C。35~50岁

D。51~65岁

E。65岁以上

7.您的学历为:__________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专

D。大专

E。本科

F。硕士或以上学历

8.您家庭现在属于什么阶段:__________

A。单身期

B。形成期

C。成长期

D。子女教育期

E。成熟期

F。退休期

9.你的家庭结构属于:__________

A。单身

B。两口之家(青年)

C。一个子女

D。单亲家庭

E。两口之家(老年)

F。混合家庭(与老人孩子同住)

G。单身老人

10.您家庭的月收入为以下哪个层次:__________

A。1000元以下

B。1000~3000元 C。3000~5000元

D。5000~10000元 E。10000~20000元 F。20000元以上

11.您家庭的年收入为以下哪个层次:__________

A。1万元以下

B。1万~3万元

C。3万~5万元

D。5万~8万元

E。8万~10万元

F。10万~20万元

G。20万~30万元

H。30万元以上

婚姻制度正在经受更注重个人价值和生活享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正在被削弱,被人们淡化。学者李银河对我国丁克现象有较深的研究,她认为,自愿不育者人群以个人现世生活的幸福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重视自我的现代意识。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进行的社会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1984~1998年,北京市约有3%的夫妻自愿不生育,达7万人之多。1989年,广州市只婚不育的人数有10万人,1992年底则猛增至13万人。2003年初,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迟书君等人对深圳户籍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研究后发现:深圳户籍的家庭仍然属于传统稳定型,但不要孩子、仅由夫妻二人组成的丁克家庭所占比例却高达10%左右,远远高于国内一般城市,并且呈继续上升的势头。到了2004年,天津市妇联在600个家庭中选择了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专项调查,有63.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夫妻可以不生育”。我国的城乡社会的结婚率自1981年达到最高峰(20.8‰)之后,即开始逐渐回落,从1987年至今,我国的结婚率呈连续下降之势。结婚率的变化与人口结构、婚姻家庭观念以及适婚人群量的变化等都有关联。除被动不婚外,选择独身和晚婚也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到2003年底,全国离婚率达到2.1‰,离婚水平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单亲家庭的贫困化、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再婚家庭的和谐等。上海市区在1979~1989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除去其中一些再婚不生孩子和由于生理原因不能生育者,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孩子的夫妻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而且这一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上海市妇联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调查(有效样本为1200份)结果显示:结了婚却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1%,负责此项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孙中欣认为,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在教育愈加产业化、商业化,家庭对独生子女成才普遍抱有较高期待的双重压力下,家庭在抚育子女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空前加大,职责愈发沉重。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教育费用正在成为中国城乡家庭最重要的消费开支。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人均353元,是近10年来所占比重最高的。2003年3月央行发布了在50个大中小城市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尽管居民消费意愿平淡,但教育消费旺势不减,有20.2%的居民储蓄动机是积攒教育费,稳居居民储蓄动机的首位。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一文中分析道: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为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9万元。这还未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6万元的收入,而且被调查者中59.3%的受访者年收入在1.2万~6万元之间。尽管因为经济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49万元这一数字在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仍旧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抚育成本对于家庭经济的影响力,即:一个上海徐汇区的居民家庭如果再生一胎,意味着要付出另一个49万元。深圳盐田区妇幼保健院在2002年7月所做的“城市居民已婚育龄夫妇计划生育问卷调查”(有效样本8462份)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广州、上海、重庆、长春、西安等五个城市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940.26元,而每月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为503. 72元,占家庭月收入的25.96%,如果生二胎,意味着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孩子身上。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有研究显示:200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人中,空巢户占13.33%,另有12.32%的老人为单身户,城市中空巢和老龄单身家庭的比重远超过上述比例。许多调查证明,中国家庭间的亲子关系依然非常密切,代际之间的劳动交换、经济互援、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仍然非常频繁。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年轻一代的赡养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城市人口中已婚子女更喜欢以探访的方式回馈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此外,随着中青年群体的生存竞争压力加剧,跨地域的流动频繁,生活方式改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势必将受到深刻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需要更新,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上海计生委预言,到203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这意味着两人行,必有一人是老人,上海成为白发社会似乎指日可待,而上海的人口问题,将逐渐蔓延到中国的其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