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哈佛东方新秀
10726800000022

第22章 海雯十年级参加PAST考试

8、海雯十年级参加PAST考试,成绩是193分,不太理想。十一年级正式参加PSAT考试,获237分,属全校最高分之一

一般学校每年会组织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学生参加PSAT考试。十年级主要是去体验一下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留下纪录。十一年级才正式参加考试。海雯十年级参加了PAST考试,成绩是193分,并不是太理想。十一年级正式参加PSAT考试,获237分,属于全校最高分之一,数学、语法均满分,词汇扣了3分。

美国的考试,在国内人们最熟悉的大概是有托福(TOFEL)、GRE这样的考试,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另外一个要介绍的是GED(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是一种高中同等学历的考试。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在高中毕业前就离开学校,或是移民到美国后已超过上中学的年龄,而升学、找工作很多时候至少要高中毕业。这样高中毕业证书有时也显得很重要,时常有人就差这“一张纸”(高中文凭),在找工作时无法被录用。于是政府教育部门就出台了高中同等学力考试GED。

GED考试分两天考,要考拼写、语法、阅读、数学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测验社会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知识。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参考书,还有些中学、社区大学等等也都有补习班可以参加。考试通过取得高中同等学力毕业证书,很多大学也认可这种考试的成绩,可以让学生进大学继续深造。一次考不过也没有关系,可以复习再考,直到考过为止。

AP考试(AP Exam)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全国性统考。

前面已经详细说明,美国也有部分学校有与AP课程相当的国际学士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国际课程,供高中高年级学生选修。该课程于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的指导规划下,专门为外交使节子女及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大学先修课程,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据说,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教授IB课程。学生在IB体系中修读相同教材,并且毕业时参加全球统一考试,试卷的命题及评分均由IB总部统筹规划,全世界的IB学生学术水平因此得以统一,毕业文凭亦被全球大多数高校认可。

但无论何种考试,考试设计者的意图就是要使考试内容和方式不偏向任何一种教材,让人无从准备,也让老师无法帮助学生复习,从而考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得学习成绩的确定是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两个月的强化补习所能做到的。

近年来回国多次,少不了探亲访友,同学聚会,饭后茶余,谈论最多的大概是子女教育问题。

中考、高考当然是头等大事,补习赞助,也不可掉以轻心。常常是整个家族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前在国内工作时,一到高考、中考的时候,家长们都特别激动。上下班前后少不了相互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子女能考上北大、清华,当然是兴高采烈。而如果子女名落孙山,家长看到人多的地方就会绕道而去。孩子是父母心中的最爱,但彼此也容易受到伤害,高考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我认为,中国的考试却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自身的真正水平,一切都是为了高分。考试有一定的范围,老师有考试大纲;不在考试范围的课程,老师不放在心上,学生不认真学。

在国内读书,半期考、学期考前,老师总要发很多的复习提纲,需要去背、去记、去重点复习。老师花很多时间在解题技巧上,学生花很多时间在习题上,只要你把复习提纲上的各种类型习题全做得很熟了,考试就可以有好成绩。考试完毕,万事大吉,所有的东西都不重要了,只有分数受到特别关注。到了下个学期,上学期所学已有大半还给老师了。而很多家长并不在乎小孩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学会了没有,而只关心分数和排名。

在中国,可以说“分儿、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孩子为了分数耗尽心血,这严重扭曲了孩子的身心,使孩子成了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级级开学考试,犹如一个大筛子,把失败者筛出去,留下少数几个幸运儿。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收获的只是失败、挫折。国家的兴盛富强,国民的素质高低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孩子未来的发展。

到了今天,以分数、升学率为特征的中国教育改变了吗?据我了解,尽管在某些方面已做了一些改革,但分数的魔力依旧法力无边,牢牢地俘获着家长、老师和孩子。

另外,考试以分数论英雄,也未必是这个时代的需要,现在也不是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社会已是丰富多彩,科学家、工程师也不一定是人人都向往的职业。而很多可能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球星、歌星却大行其道,他们往往大把大把地挣钱,成为了现代青年人的偶像。

当然,我不是要否定考试的作用。

美国学校也有很多考试,但不论明天是什么考试,今天通常也用不着要开夜车。高中之前,许多很重要的统考,如果家长没有太留心,什么时候考试家长都不知道。考试没有什么太多死背硬记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复习范围,你说叫学生准备什么呢?还是照样看完电视去睡觉。学校不当一回事,学生也不当一回事,考试结束后成绩由邮局寄到家里才知道小孩参加了什么统考。

前几年,我哥哥的女儿在国内准备高考,面对国内升学的压力可以用备受折磨来形容,侄女在电话里感慨地对海雯说,美国的学生真幸福。

美国人常搞无压力考试,很多统考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学期成绩没有影响,所以学生也就不会很重视。只有到高中的一些统考,成绩才作为大学录取和奖学金的参考,学生和老师也就比较重视些,但也决没有国内高考前备战的那种紧张气氛。

美国家长也较容易对子女的成绩感到满足,很少像中国家长那样严格要求,一定要门门一百分,名列前茅才觉得脸上有光。而美国学校不会对班上学生进行什么成绩排名,老师也不会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

许多统一考试成绩单都是通过邮局直接寄到学生家里而不会在学校公开。但成绩单上除了该学生的成绩外,还会同时附上学生所在学校的平均成绩,地区(如所在县市)的平均成绩以及州的平均成绩。这样家长就可以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有所了解。

还有像要进邮局或做公务员也都有专门的考试。有意思的是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个警察局招募普通警员举行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局长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只收中间分数的人。后来高分的人就状告警察局长,局长的解释是普通警察的工作是很单调的,水平太高或太聪明的人不适合当警察,而水平太低当然也不够格。

通过传统的考试方法来选拔人才,越来越受到许多专家地质疑。有人批评SAT考试时指出:智力不仅在于寻找文法错误和解答几何问题,也不仅是作文水平,但问题是其他能力如何去衡量呢?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博士认为可从三个角度去看人类的智能:(1)人们怎样去解决问题;(2)人们怎样去适应环境;(3)人们怎样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问题。

史登堡博士正在主持一项称作“彩虹计划”(The Rainbow Project)的研究测验,评估的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分析技巧。此计划受到大学理事会的资助。他们的试题不是多项选择题,而是让学生为卡通片写字幕,指出解决问题的要点,或是写一篇关于“章鱼的运动鞋”或“35,381”这样非常规且不着边际题目的故事。

史登堡博士的初步研究结果就让许多专家感兴趣,他指出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成绩,似乎比SAT考试成绩更能说明问题,推断更准确,而且不同族裔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测验成绩差距也比较小。

论考试,中国人比美国人强,但考试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美国,许多华裔家庭对教育都很重视,但把分数看得太重。成绩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将来为社会、为人类能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才,而不是看谁能更熟练地多解答几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