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10726600000055

第55章 新生儿五官疾病

1.新生儿视力异常

新生儿时期的视力发育比较缓慢,主要特点是有光感,可注视眼前20厘米左右较明显的目标,直到新生儿末期时,才能够追随一些移动目标。所以,除了明显眼部畸形可以早期发现外,视觉异常一般较难发现,一直要等到半年以后,随着症状明显父母才会察觉,此时对于某些先天性眼病的治疗已显得过晚。专家指出,父母可以根据新生儿视力的特点,参照下面的方法对新生儿的视力做定性检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1)在新生儿睡着时,父母可以用手电筒照他们的眼睛,正常新生儿则会闭眼、皱眉、身体扭动,甚至觉醒;若轻轻拉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

(2)新生儿低头前倾、眼球向上转;头后仰,眼球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3)新生儿满月时,可以把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红色绒球放在距离新生儿眼睛20厘米处,然后左右移动,控制在60°角的范围,正常新生儿会注视红球,并且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左右移动,此谓头眼协调。

(4)父母还可以在距离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放一个画有黑色垂直条纹的纸圆筒或鼓(长约10厘米,直径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或鼓的旋转来做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如果以上几个方面均表现正常,说明新生儿视觉发育良好。否则,应立即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早产儿。

2.新生儿“牛眼”

有的新生儿看似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实际上却可能是病态。他们的眼球很大,以致眼科医生常用“牛眼”来比喻,这就是先天性青光眼的典型特征。先天性青光眼一般是双眼患病,患儿眼球特别大。正常眼黑直径是10~11毫米,超过12毫米就应引起高度重视。

先天性青光眼的宝宝,眼黑直径甚至可达16~18毫米,并常伴有倒睫。患儿有一个较突出的症状就是怕光。先天性青光眼如不及时治疗,不到几年,双眼将最终失明。

3.新生儿“猫眼”

细心的父母若观察到新生儿瞳孔内有黄白色反光,就应该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症状。此病为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眼内肿瘤之首。

早期患儿仅有视力减退,以后随着肿瘤增大,引起眼内压力增高,继发青光眼。此时,患儿因疼痛而日夜哭闹不安,食欲锐减,形容消瘦。到了晚期,肿瘤可转移到脑、肺、骨骼、肝等处。视网膜母细胞瘤一经确诊,早期进行眼球摘除,有很高的治愈率;如已发生转移,则后果极坏。

4.新生儿“望天眼”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会发生上眼睑不能正常抬起而下垂的情况,所以在平视物体时,只能采取仰卧姿势,故称“望天眼”。事实上,这种眼睛在医学上叫做“先天性上睑下垂”。该病多与遗传有关,由动眼神经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引起。如下垂的眼睑长期遮盖瞳孔会影响视力发育而造成弱视。因此,父母要注意观察,早期发现。治疗上睑下垂的方法很多,除严重的患者外,一般可在10岁后做矫形手术。

5.新生儿泪道不通

正常人的泪道一端开口在内眼角,另一端开口在鼻腔内,泪腺分泌的眼泪经泪道不断地流入鼻腔。如果母亲在怀孕时,胎儿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泪道内有膜残留或完全闭锁,从而使出生后的新生儿泪道不通。

新生儿泪道不通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泪液流通不畅,在出生1~2周后,即使不哭也会眼泪汪汪,不停地流泪,继而出现结膜炎,并可在鼻梁根部的泪囊处出现肿块,压迫时有黏液自内眼角流出。

这种情况是眼部潜在的病灶,容易继发感染,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遇到此情况时要立即治疗。一旦感染,可先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以控制感染,并且到医院做泪道探通术。

6.新生儿斜视

斜视就是两眼视物不协调,新生儿早期因眼肌调节功能不良,常有一时性斜视过程,即生理性斜视,如果纠正不及时,有可能发展成为斜视症。最近,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明,低体重儿发生斜视的危险性比较高。

父母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来预防和矫正新生儿斜视。

(1)注意新生儿头的位置,适时地更换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

(2)新生儿对红色反应比较敏感,所以父母可在床的正上方挂上一个红色且有响声的玩具,定期摇动,使听、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新生儿双侧眼肌动作的协调训练,从而起到防治斜视的作用。

专家提示:如果3个月后,新生儿仍有斜视现象,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以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

7.新生儿眼屎多

有些父母发现刚生下来几天的新生儿眼屎特别多,轻轻擦拭后,没过多久眼睛上又会堆积许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能忽视,因为眼屎多了容易导致细菌入侵到泪囊,并且繁殖、化脓,脓性物填满整个泪囊,无法往下排泄,只有沿着泪囊、泪小管向上排到眼睛里。若不及早治疗,有可能并发角膜炎,角膜可能由黑变白形成白斑,影响新生儿的视力发育。

针对新生儿眼屎多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新生儿时期,眼睫毛容易向内生长,眼球受到摩擦刺激就会产生眼屎。随着年龄的增长,睫毛自然会向外生长,眼屎渐渐减少。父母可以用温毛巾擦干净,也可以用棉签蘸2%硼酸溶液,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轻擦拭干净。

(2)新生儿刚出生时,眼睛上有一层灰白色东西,不是眼屎,而是“胎脂”。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可以自行吸收,所以不能随便擦除。

(3)如果新生儿内有积热,即通常所说的“上火”,这时除了眼屎多外,还常伴有怕热、易出汗、大便干燥、舌苔厚等症状。

(4)如果新生儿鼻泪管较短,发育不全,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位于眼的内眦,从而使眼泪无法顺利排出,导致眼屎增多。这种情况下,母亲可以每天用手在新生儿鼻梁处轻轻按摩,有助于鼻泪管畅通。

专家提醒:夏季高温酷暑,是泪囊炎多发的季节,父母应引起重视。

8.新生儿泪囊炎

有时候,父母会发现新生儿眼睛里总是泪汪汪的,甚至还会有淡黄色脓液流出,此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宝宝可能患了泪囊炎。许多父母可能就不明白了,刚出生的宝宝怎么就患了眼睛疾病呢?

(1)病因:正常新生儿鼻泪管的出口处都有膜状物封闭,大多数新生儿在产生泪水的同时膜状物就会自动破裂(一般在出生后3~4周),泪道才开始畅通。但是如果封闭的膜状物较厚,或鼻泪管部先天性狭窄,或鼻中隔畸形,这些都能造成泪道阻塞,从而使泪水潴留在泪囊内。泪囊内的湿度最适宜细菌生长繁殖,容易感染导致炎症。

(2)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可以用拇指对泪囊肿块由上向下进行适度的按摩,按摩时拇指不要在皮肤上滑动或搓动,而要紧贴皮肤,将力用于皮下的泪囊区,每天可进行2~4次。如果囊肿突然消失,表示封闭的膜状物已被挤破,即痊愈。另外,在按摩的同时还可以配合点用抗生素眼药水,每次1~2滴,每日用3~4次。滴药水前用棉签将腔液擦干净。但是如果按摩无效,应立即进行泪道冲洗或探通,否则有可能引起泪囊炎,或形成泪囊瘘,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彻底治愈的瘘管,还会影响容貌的美观。

9.预防新生儿眼结膜炎

(1)常规预防:预防新生儿眼结膜炎的方法是在出生后用0.25%氯霉素或0.5%新霉素眼药水点眼。另外,平时要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给新生儿滴眼药水比较困难,父母要有耐心,可以趁新生儿睁眼时迅速滴入。寒冷季节滴眼药时应注意药水不可太凉,以免新生儿不适应而哭闹。如果眼睛分泌物多,可以用硼酸水或野菊花、蒲公英煎水取清液洗涤。

(2)预防衣原体结膜炎:衣原体是新生儿眼结膜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感染多因父亲患有衣原尿道炎而使母亲发生宫颈炎,但父母多无症状。孕妇常有羊膜早破史,羊水可能已被污染,胎儿在宫内也被感染,或胎儿经过阴道时被感染。一般潜伏期5~13日,发病比较晚,表现为结膜充血,有脓性黏液分泌物,经数周或数月自行消散,结膜不留瘢痕,也不累及角膜。

预防本病的方法就是定期做产前检查,一旦发现孕妇阴道衣原体阳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红霉素,并且在新生儿出生后要立即滴1%红霉素眼药水,每日3次,共2~3日。

(3)预防细菌性结膜炎:引起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较多。细菌的感染大部分是由于新生儿的接触者,如父母和医务人员污染的手所造成。一般潜伏期为12~48小时,发病较早,在出生后2~3日症状较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分泌物为脓性。炎症可累及角膜,甚至形成溃疡而穿孔。

预防细菌性结膜炎可以在出生后立即用1%硝酸银滴眼,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药物化学的刺激。同时,接触新生儿的人员必须先洗净手,并且不要用粗糙或污染的布擦洗宝宝的眼睛。

如果新生儿眼内分泌物多了,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每日3~4次。治疗时,根据细菌种类和医生的指导,选用抗生素类眼药水。

10.早期发现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方法

新生儿在出生后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浑浊,称为先天性天性白内障。其原因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是孕妇在妊娠期头3个月有病毒感染、风疹、水痘,腮腺炎、营养失调、维生素A、钙缺乏等病史。

那么,父母该如何早期发现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呢?专家指出,一旦新生儿出现了以下几种症状,父母就应该警惕白内障的发生。

(1)新生儿没有眼神,并且大约在出生7日以后,患儿会经常自己用手揉眼睛。

(2)新生儿不能注视,对光线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眼睛更不能随着光线游走。

(3)新生儿的瞳孔发白,缺乏光亮。

(4)尤其是有家族白内障遗传病史的,更应注意新生儿的早期症状,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患儿尽快恢复视力。

当然,预防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应从母亲怀孕时做起,怀孕前3个月要杜绝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感冒,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不用药;有家庭遗传白内障史的,应在孕中期做羊水穿刺检查,发现胎儿可能携带白内障显性基因的,可终止妊娠。总之,在非遗传性的先天性白内障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造成白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强调围生期保健,以减少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

11.谨防早产儿视网膜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也逐步上升,但是早产造成的后遗症也越来越多,视网膜病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早产儿的眼视网膜血管未发育好就来到了人世,出生后视网膜血管不能正常发育,甚至痉挛出血,造成弱视、近视、斜视,重者视网膜剥离完全失明。

早产儿,尤其是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很高。所以做好预防是很重要的,如注意孕期保健,减少早产发生;早产儿出生后合理用氧,尽量不长时间用高浓度氧;同时出生后4周到眼科复查眼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早产儿患此病后,其中有些会逐渐自行消失,有些则会进一步严重。对严重者,必须实施手术治疗,才能挽救视力。

12.新生儿鹅口疮

新生儿患了鹅口疮,有些父母用民间土方法,即用淘米水洗口,认为淘米水有“清热退火”的作用。殊不知,这一洗就是“火上浇油”了,病情更加严重了。因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喜欢在偏酸的环境中生活,且繁殖力很强。淘米水是不干净的水,经过一定时间可以变酸,尤其在口里,变得更快。

预防方法:

(1)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真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如果是人工喂养者,奶具要严格煮沸消毒。

(2)一旦得了鹅口疮,可以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每日3~5次,然后涂1%紫药水,或用棉花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涂在口腔患处,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

(3)同时,补充维生素B2每次5毫克,维生素C每次50毫克溶于温开水中,喂服,每日3次,病好为止。

(4)父母平时不要用毛巾、手帕擦拭病变处,如损伤黏膜引起出血,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5)涂药后不要马上吃奶,或进食后,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注意多给宝宝饮水,这样有利于将病菌排出体外。

(6)如果出现了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13.早期发现新生儿耳聋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还没有普及,又因为发现耳聋的时间关系到耳聋的防治及康复效果,所以如果有下面情况,父母要特别注意:

(1)有先天性耳聋的家族史。

(2)母亲在怀孕时有宫内感染的病史,如风疹、疱疹、梅毒、巨细胞病毒尿症及毒浆体原虫病等。

(3)新生儿的体重小于1500克。

(4)新生儿的头颅面部畸形,如耳郭和外耳道的外形异常;上口唇垂直沟消失或发际低下等。

(5)父母如果在新生儿室内制造一些声音,新生儿不会被吵醒或被惊吓到。

(6)听声回头寻找是很重要的听觉反应。父母可以在新生儿清醒时,做一些试验来检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有时候新生儿虽然听力差,但又会用视觉、触觉来弥补。如他们会观察场景,看父母眼睛注视的方向来判断声源在哪一边;甚至根据呼出的气息来判断声源的依据。因此,在观察新生儿听力时,要十分细心,避免造成错误判断。

另外,父母可以直接去医院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这是早期发现耳聋的重要手段。如果父母一时的粗心,没有及时发现,贻误了治疗的良好时机,则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