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10726500000035

第35章 和平的挣扎与共和的失败——魏玛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其间,德国深受内外交困之苦,在重重矛盾中挣扎,在矛盾激化中逝去。从魏玛共和国诞生前后到被第三帝国取代德国始终处于政治动荡之中。

一、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国家面临特殊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德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战争后期,德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革命的条件逐步成熟。1918年11月4日,基尔水兵发动起义,掀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帷幕,很快革命烈火燃遍德国。11月7日,慕尼黑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推翻了巴伐利亚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巴伐利亚“民主社会共和国”。对此,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价是,“德国的革命正在以疯狂的速度发展着。从政治观点看,昨天还只是德国北部一场几乎无足轻重的士兵运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慕尼黑的一场政治革命”。11月9日,柏林爆发的革命迫使德皇下野,第二帝国在人民革命中成为历史。在被摧毁帝国的废墟上,德国容克地主旧势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建立什么样政权,走什么道路问题上展开激烈交锋,经过几个回合严酷的斗争,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遭到了失败,资产阶级最终建立了魏玛共和国。然而,魏玛共和国在其存在的14年中始终遭受着左右各种势力的挑战,苦苦挣扎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经受了卡普暴动、鲁尔危机、汉堡武装起义、纳粹啤酒店暴动等一系列政治危机的冲击,最终被纳粹分子篡取了权力,成为德国政治史上失败的一页。

在魏玛共和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凡尔赛条约》是德国最大的梦魇。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制定的对德和约,内容极为苛刻,“是要把德国置于奴隶的地位”。在德国是否接受和约的抗争中,德国总理谢德曼扬言,“谁要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但战胜国不为所动,1919年6月16日,巴黎和会将《凡尔赛条约》文本交给德国,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必须在5日内答复。6月20日,福煦元帅得到指令,如3天内德国不肯签约,即命令协约国军队占领德国。当日,谢德曼总理迫于压力而辞职。6月23日,德国最终妥协。

当德国把接受和约的决定通知协约国时,离通牒规定的最后期限仅剩90分钟了!列宁指出,《凡尔赛条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条款”。《凡尔赛条约》极大地激化了德国内外矛盾。许多人对魏玛共和国失望,“我们的共和国不是建立在《魏玛宪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凡尔赛条约》的基础上”。《凡尔赛条约》像一座巨大的高山压在魏玛共和国头上,成为魏玛共和国始终难以摆脱的梦魇。希特勒就是喊着要推翻《凡尔赛条约》的口号直奔政权顶峰的。

对于魏玛共和国来说,除了政局动荡和《凡尔赛条约》的压力之外,经济困境也是导致共和国最后覆灭的重要原因。魏玛共和国能否站稳脚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稳定与发展,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其一,《凡尔赛条约》使德国丧失13%的领土、10%的人口,以及全部海外殖民地和海外投资,减少了44%的铁、38%的钢、26%的煤,德国经济基础、内外市场和生产能力都受到严重损害。其二,巨额赔款给德国经济重建带来很大危害,不仅难以扩大生产,甚至连维持正常经济运转都非常困难。1923年1月,法国以德国在赔款问题上违约为借口,联合比利时出兵德国鲁尔地区,导致德国经济严重危机,通货膨胀率达到天文数字。“许多人被无情地剥夺了财产,成为无产者。”其三,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在道威斯计划实施后,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资本不断注入德国,带来1924~1929年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对美国资本的严重依赖。施特莱斯曼在1928年预言说:“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的,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短期贷款,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他的话不幸言中,一年后,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德国经济再次跌入深渊。

二、明确国家安全威胁,确立恢复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对魏玛共和国来讲,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政局不稳,经济动荡;外部受到严重威胁,丧失主权。为此,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无疑是对内稳定政局,解决经济困境;对外是恢复主权,重振大国地位。

大多数德国人都难以接受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对待德国的态度,“受骗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阶层。许多人认为,德国选择共和政体并放下武器,是希望得到美国威尔逊总统许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给予宽大对待,可《凡尔赛条约》使这一梦想完全破灭了。《凡尔赛条约》分裂了德国领土、割裂了民族统一、夺走多项主权,并把德国排斥在新的国际秩序之外。因而,德国处于丧失主权的严重“不安全”状态,摆脱《凡尔赛条约》强加给德国的“枷锁”,恢复国家主权和尊严,恢复德国应有的“领土”和国际地位,成为德国政府和各党派共同的目标。“就这个目标而言,所有政党都是一致的”,“使屈从于协约国政策的德国变成能独立自主决定自己政策的德国,废除《凡尔赛条约》,修改东部边界,重新获得失去的殖民地,结束协约国的占领,取消赔款,重整军备;即使不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要再一次恢复欧洲列强之一的地位”。

魏玛共和国时期国家安全战略与外交政策的主要设计师施特莱斯曼,在1925年9月7日给德国前王储的信中,表达了上述安全与外交战略思路。他在信中说,有必要使赔款问题在德国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给德国带来必要的和平与安全,这是德国恢复国力的先决条件;必须修改东部边界,使但泽、波兰走廊和上西里西亚归还德国;而我们内心的打算,则是最终与奥地利合并;此外,德国要成为居住在德国边界之外的1200万德意志人的保护者。这封信在他去世后得以发表并引起激烈争论,但从魏玛共和国安全政策实践来看,信的内容无疑反映了魏玛共和国统治者的外交与安全目标。

三、摆脱孤立境地,平衡国际关系

为了修改或撤销《凡尔赛条约》,恢复大国地位,德国政府和各主要政治势力在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分歧。

德国魏玛政府主要官员,作为稳健的主流派,如约瑟夫·维尔特(总理)、瓦尔特·拉特瑙(担任过外长)和古斯塔夫·施特莱斯曼(一度担任总理,长期担任外长)等人,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主张承认《凡尔赛条约》的现实,力求通过谈判、外交艺术、重建信任等方式逐步修改《凡尔赛条约》;反对公开对抗战胜国,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耐心、谅解、复兴与和解”,“摆在德国人民面前的是艰苦奋斗三十年,以使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幸福的、秩序井然的国家”。

为此,德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外交与安全手段:(1)尽量与法国达成和解。施特莱斯曼深知,解决德国外部安全问题的关键是与法国实现和解。1925年德国与法国签订了《洛迦诺公约》,通过放弃阿尔萨斯一洛林,成功稳住了西部边界,实现了与法国的和解,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并为法军全部撤出德国领土创造了条件。(2)与苏联进行合作。1922年4月16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此后又签订了经济条约、友好中立条约等,加强了双方在经济、政治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改善了与苏联的关系,稳住了德国东部的安全,摆脱了被孤立的境地,同时掌握了平衡欧洲国际关系的一种战略力量,可对英、法、美等国施加一定的影响。(3)调整与美英关系。施特莱斯曼认为,“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赢家,而且是20年代主要大国,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会使德国受益匪浅,同时还有削弱法国的作用”。通过与美国的积极合作,德国获得了大量贷款,使国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29年德国工业产量再次超过英法。英国在战后对欧洲大陆的基本政策是重塑欧洲大陆力量平衡,把扶植德国作为大陆政策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施特莱斯曼深谱其中奥秘,运用娴熟外交技巧,在制定《洛迦诺公约》、加入国联、削减赔款等问题上获得英国多方支持。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取得了与英法平起平坐的地位,开始动摇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4)秘密重整军备。《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实行全面裁军和非军事化。但德国政府想尽办法保留军事实力,如总参谋部以部队局的名义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军方改革了作战思想,加强了与军工业的联系,秘密重建了35个师。所有这些都为“祖国未来的强国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