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两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相呼应,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环节的银行如何在货币政策中发挥作用这一议题也成为关注对象。
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是影响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刘俊民等指出流动性的不同层次的定义,其第一层含义是指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并对其第一层次的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出现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由2003年5月份的4143.14亿元上升到12月份的7747.99亿元,在2004~2007年,一直维持在9400亿~18000亿元之间波动。陆磊研究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以及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可能引致的后果,认为当前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原因在于短期的银行上市筹资因素、中期的人民币升值因素和长期的高储蓄率因素,而流动性过剩导致了低利率和信贷投放高涨,价格指数间的传递关系被屏蔽,将可能造成中国经济面临“投资膨胀-通货紧缩”压力。
彭方平等首次以新古典投资模型为分析框架,从微观的角度,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有效性问题,否定了当前部分学者对我国利率政策调控公司过度投资有效性的质疑。同时,对如何理解最近我国利率的连续上调,但宏观经济仍然表现整体偏热现象进行了解释,一是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公司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的敏感系数偏小,我国利率的微观传导机制还不是很通畅;二是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完全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利率差不断扩大,在眼前利润驱动下,商业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从而扩张的货币信用效应(部分)抵消了利率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