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五辑)
10725900000031

第31章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产业转型和产业替代成为主旋律

史及伟等认为,进入21世纪到2020年前后,正值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快速成长阶段,产业转型和产业替代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宏观经济波动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产业加快替代的特征,其中包括高位振荡、收敛式波动、短缺失衡等特点。中国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一次工业化的任务,工业产值和制造业的产出已经构成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超过了8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快速升级的趋势。包括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环保技术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的冶金制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构成中国工业化中期和后期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特征。产业成长维持投资高速度,从短期来看,表现为持续的高投资冲动。中期工业化以来,中国产业升级平台势位高,经济波动应当表现为大幅振荡局面。但是,近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并没有表现得异常剧烈,反而呈现出收敛态势。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由于产业替代能力较强,新兴产业的成长能力完全可以替代衰退行业,产业替代加剧。二是宏观调控的相机平滑作用。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也存在产业的“短缺失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总量失衡表现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于是,在高位成长平台中的收敛趋势,有两种衰退因素并存,一种是生产过剩型不景气;另一种是资源抑制型紧缩,或资源性“短缺失衡”。

(二)行业集中度的变化特征

郑适、汪洋认为,我国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在过去5年中变化明显。(1)银行、保险行业集中度下降,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市场格局转变。我国商业银行业存款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CR4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05年的60.7%,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也迅速下降,CR4从2000年的76.1%下降到2005年的55.0%;保险业方面,2000~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CR4从97%下降到71%,但平均值仍超过85%。而2004年美国保险业CR5为29%,日本为68%,英国为38%,德国为25%,法国为32%,加拿大为28%,由此可看出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明显偏高。(2)铁路、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仍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其中铁路运输和电信处于绝对垄断状态,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3)房地产市场集中度非常低,CR102003年为3.81%,2006年为3.27%,这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使开发企业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品房预售制度使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仅仅通过负债经营就能够不断壮大。(4)钢铁、汽车、煤炭等行业集中度仍偏低。(5)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行业的集中度相对稳定,属于垄断竞争市场。(6)冰箱、彩电、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7)广告、旅游等第三产业集中度较低,为竞争性的市场结构。(8)传统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三)产业关联特征

谭顺福认为,我国目前产业中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大,但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由此可判断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工业中,电力产业实现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暂时基本平衡的重大转变;钢铁产业增长平稳,发展较快,需求旺盛;建材工业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发展势头强劲;能源工业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平稳,平均每年的贡献程度大约在30%左右。

王岳平、葛岳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消费支出的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它对农业及食品制造、化学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诱发程度较高;从投资需求对各部门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居于前列的是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从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来看,居于前列的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农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消费的依存度达到60%以上的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旅游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投资需求依存量在60%以上的则有建筑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对出口依存度接近或超过50%的则有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各项最终需求来看,投资诱发程度最高,其次为出口,然后是消费。全社会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2.31元的总产出;每增加1元的社会投资(含库存),将带动2.99元的总产出;每增加1元的出口,将带动2.925元总产出。

(四)区域产业特征

按三大区域观察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张平认为,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这种结构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产业结构效益来看,各个地区和全国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即第一产业结构效益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有所下降。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有着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但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但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来看,全国产业结构效益下降,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条件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东部地区在非自然资源方面占有比较优势。这些差异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水平。

熊必琳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他们认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阶段特征是:大部分工业行业还处在从产业扩散到产业集聚的阶段,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总体上是一种集聚式的转移。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区域特征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产业梯度势差明显,已经具备了转移的基础条件。东部地区除采掘业外其他类型的产业占有相当优势,是产业转出的活跃区位;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工纺织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产业转入的活跃区位。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方式选择:城乡二元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产业的边际渗透转移将是区域转移中广泛存在的方式;从较大区域范围看,跳跃转移将成为集聚式转移阶段的一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