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商业银行经营学
10725200000005

第5章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合理的盈利水平,不仅是商业银行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激励机制。尽管各国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业务经营上,各国商业银行通常都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

一、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企业,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坚持贯彻盈利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才能充实资本和扩大经营规模,并以此增强银行经营实力,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

其二,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才能增强银行的信誉。银行有理想的盈利水平,说明银行经营管理有效,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抵御一定的经营风险。

其三,只有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才能保持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当今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银行盈利不断增加,才有条件利用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只有保持丰厚的盈利水平,银行才有能力经常性地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

其四,银行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不仅有利于银行本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宏观经济活动的进行。因为,商业银行旨在提高盈利的各项措施,最终会反映到宏观的经济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效益上来,还会反映到市场利率总水平和物价总水平上来。

商业银行的利润是收入与经营成本的差额。因此,增加利润只能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降低成本来实现。商业银行的收入大致可分为资产收入与服务费收入两部分。资产收入是指从投资与贷款等业务所获取的收入,如贷款利息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同业存放收入、外汇交易收入等,这是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服务费收入则是指商业银行从事咨询、代理、租赁、信托等业务时获取的收入。20世纪末以来,服务费收入在银行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业务支出则包括利息支出、同业拆借利息支出、职员工资支出、业务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润水平主要受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提高盈利水平应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提高业务收入可以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服务手续费、投资高收益证券、尽量降低非营利资产的比例等方法;降低经营成本则可考虑降低存款利息支出、减少各项非经营性支出、降低管理费用、降低职员工资等手段。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包括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

此外,各种外部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货币政策的松紧、证券市场行情、金融业的竞争情况等都可能影响银行预期利润水平。

二、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借贷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例如从同业拆入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银行要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的要求,银行在安排资金运用时,一方面要求使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必须力求负债业务结构合理,并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一般来说,为了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建立两级准备金来实现。

(1)一级准备,又称现金准备,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以及同业存款等。由于一级准备的盈利性很低,商业银行应将此类准备金减少到较低的程度。

(2)二级准备,又可称为二级准备金,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及同业短期拆借等。这些资产的特点是能够迅速地在市场上出售、贴现,或者能够立即收回,因而流动性很强。商业银行通过持有这些资产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在盈利性方面要优于一级准备。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保证。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1)作为资金来源的客户存款和银行的其他借入资金要求银行能够保证随时提取和按期归还,这主要靠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

(2)企业、家庭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多种贷款需求,也需要及时组织资金来源加以满足。

(3)银行资金的运动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来保证。

(4)在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投资风险难以预料,经营目标不能保证能够完全实现,需要一定的流动性作为预防措施。在银行的业务经营过程中,流动性的高低非常重要。事实上,过高的资产流动性,会使银行失去盈利机会甚至出现亏损;过低的流动性可能导致银行出现信用危机、客户流失、资金来源丧失,甚至会因为挤兑导致银行倒闭。因此,作为商业银行关键是要保持适度的流动性。这种“度”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生命线,是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然而这种“度”既没有绝对的数量限制,又要在动态的管理中保持。这就要求银行经营管理者及时果断地把握时机和做出决策。当流动性不足时,要及时补充和提高;当流动性过高时,要尽快安排资金运用,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

三、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资金构成风险、贷款和投资规模与期限结构风险、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外部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等。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原则的主要因素有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贷款的平均期限、贷款方式、贷款对象的行业和地区分布以及贷款管理体制等。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永恒课题。银行业的经营活动可从债权与债务两个方面归纳其风险:一方面是银行的债权人要按期还本付息;另一方面是银行的债务人同样要求按期还本付息。这种信用活动的可靠程度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关键。在多大程度上被确认的可靠性,又称为确定性。与此对应的是风险性,即不确定性。但在银行经营活动中,由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种种原因,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银行本息的按时收回,必然会削弱银行的清偿能力,甚至使之丧失。所以,银行管理者在风险问题上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尽力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和分散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决定其是否存在有潜伏的危机。与一般工商企业经营不同,银行自有资本所占比重很小。远远不能满足资金的运用,它主要依靠吸收客户存款或对外借款用于贷款或投资,所以负债经营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特点。由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所决定,若银行经营不善或发生亏损,就要冲销银行自有资本来弥补,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是随时存在的。

第三,坚持稳定经营方针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所必需的。首先,有助于减少资产的损失,增强预期收益的可靠性。不顾一切地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事实上,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营运资产,才能增加收益。其次,只有坚持安全稳健经营的银行,才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一家银行能否立足的关键就是银行的信誉,而信誉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安全,所以要维持公众的信心,稳定金融秩序,有赖于银行的安全经营。由此可见,安全性原则不仅是银行盈利的客观前提,也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是银行经营管理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价值最大化。商业银行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就可能承受更大的风险。但由于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取很多措施来限制商业银行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它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仅顾及盈利性,同时还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

从本质上说,“三性”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保证了商业银行正常有效的经营活动。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只有资金安全得到保证,才能获得盈利;只有保证资金的正常流动,才能确立银行信用中介的地位,各项业务才能正常运行;之所以要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目的就是盈利。然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要提高安全性和流动性,必然会削弱盈利性;要提高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对银行管理者来讲,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应是设法在这些对立统一的经营原则之间寻求平衡,力求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上实现最高的盈利,或者是在既定的盈利水平上使银行承受的风险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