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商业银行经营学
10725200000033

第33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每天都要面对不同性质的风险。而所有风险中,信贷风险又是其核心风险。如何管理和控制各类风险,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监控体系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重要任务。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分类标准与种类;三是风险管理流程与监控措施;四是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五是操作风险监控方法;六是银行资产与表外业务的风险点;七是信贷风险防范对策;八是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控措施。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

(一)银行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第一,银行主要业务是货币信贷业务,其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方面。第二,作为金融中介企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融资以用来发放贷款和投资赚取利润,这种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外部,而不是像其他行业的企业那样来源于企业内部。第三,商业银行风险涉及面广,具有连锁反应,一旦发生,严重的时候可能波及整个经济体系。

(三)银行风险的独特性

银行风险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银行的自有资本金在其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很低,属于高负债经营;二是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具有特殊的信用创造功能;三是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中枢,其风险的外部负效应巨大。

二、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资产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前,银行经营管理处于资产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只重视资产业务的管理。其特色有两点:一是注重储备资产管理。银行的储备资产包括一线储备和二线储备。一线储备是指无收益或低收益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存放在同业的活期存款等,这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现的第一道防线。二线储备是指短期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它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但收益较低。一线储备和二线储备各自的构成及其在储备资产中应占的比例是储备资产管理的中心。二是注重贷款管理。包括贷款的期限结构管理和贷款质量管理。

(二)负债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由资产管理向负债管理转变。首先,改变经营方针,调整负债结构,如发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其次,规避金融监管,创新金融工具,如提供“自动转账服务”、开设“货币市场账户”和“NOW账户”等;第三,到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如借入欧洲美元市场资金;第四,在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后向客户放款。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局面,银行利率也波动不定,迫使银行不得不同时注意负债与资产两个方面的管理。由此开始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新阶段。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例如,针对解决银行流动性风险这一核心问题,既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去预测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从这两方面去寻找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途径。

(四)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换。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首先,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其次,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进行通盘管理。第三,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银行每个业务环节都存在潜在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个过程。第四,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第五,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银行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