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10724200000004

第4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内涵

研究竞争力应该从竞争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认为竞争是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为了争夺共同资源而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现象。该解释可谓言简意赅,基本上说清了什么是竞争,但“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解释有些不全面,应该首先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或相互施加不利影响,才比较完整。两个以上的个体,不论是否同类,只要争夺相同的资源,就会形成竞争,这是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

(一)企业竞争的普遍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普遍的,只要有人群构成市场就会有企业的市场,经营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的企业不论有多少,都是竞争者,但竞争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相同点越多,竞争的激烈程度越高;相同点越少,竞争的激烈程度越低。

1.从行业的角度看竞争的普遍性

“同行是冤家”这句中国的俗语说明的是同行业企业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但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则各不相同。相同产品的生产企业之间无疑是竞争关系,相同产品的市场价格越是接近竞争就越激烈。在世界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不同企业生产相同产品,而市场定价又相同,彼此之间是无可争议的竞争关系。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企业之间,美国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汽车企业之间,产品相同,技术含量接近,性能质量更是难分仲伯,价位又相同,因而彼此之间相互为竞争者。可口可乐与百氏可乐长期以来争夺几乎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双方当然是竞争者的关系。美国的百威啤酒与我国的青岛啤酒价格在扣除高额关税后基本相同,因此彼此也是竞争者的关系。相同产品,只要价位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就会减弱,但依然会有竞争,购买意愿介于不同价格之间的消费者会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动摇,使相同产品不同价格的企业之间成为竞争者。比如,奔驰汽车与我国的捷达、桑塔纳、富康等根本不在一个价位,国内一汽集团的奥迪、上海汽车的别克等高档汽车与东风阳光、海南马自达等中档企业虽然不在一个价位,但彼此之间也是竞争者,因为有支付能力又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会在多个汽车厂家中做出选择。产品虽然不同,但具有类似的功能、用途,企业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关系。类似产品相同价位的企业也有较激烈的竞争,因为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向市场提供某类彼此属于密切替代品。所谓密切替代品,通常是指具有高度需求交叉弹性的产品。如果一种产品的价格提高会引起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大,那么这两种产品即为密切替代品。也就是说,产品虽然不同,但功能、用途类似,同样可以争夺一部分消费者或顾客,因而也可以构成竞争关系。比如,水果饮料、咖啡、茶叶都是饮料,价格基本相同或比较接近,这几类企业都是竞争者,因为咖啡等可以改变人们的饮茶习惯,导致饮茶人减少。类似产品不同价位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已经大为减弱,但依然存在竞争关系。甚至不同企业之间生产完全不同的产品,也并不等于就没有竞争,不同产品只要在某一方面相关联,就可能相互替代,成为竞争关系。比如,豆制品、水果、蔬菜本来不是相同产品,似乎不会产生竞争,实际上,这些都是重要的食品,彼此可以替代,所以这些产品的经营者之间也是竞争关系。

2.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竞争的普遍性

那些力求满足相同顾客需要或服务于同一顾客群的企业都是竞争者。服务于相同顾客群的不同企业会利用顾客支付能力和时间的差异,彼此相互争夺顾客,形成竞争。不但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商之间都是竞争者,而且,摩托车、飞机,甚至自行车厂商都是汽车厂商的竞争者。一言以蔽之,所有提供“代步行走”服务的生产企业都是竞争者。从行业竞争的观点看,可口可乐把百事可乐、七喜和其它软饮料企业视为竞争者,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凡能解决消费者“渴”问题的生产企业,包括各种果蔬饮料、冰茶饮料、矿泉水等生产企业都是竞争者。在同一个社区里,有许多商店、俱乐部、服务企业,从表面上看彼此之间经营各不相同,从属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是,社区居民的购买力是一定的,消费了A就可能没有足够的可支配的货币再去消费B;社区居民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是一定的,今天消费了C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费D。从市场角度来识别竞争者,可以开拓企业识别竞争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现实中存在着更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并激励其制定出更为长远的策略性市场规划。因此,企业不能仅仅把与本企业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企业视为竞争者,应该从广义上界定竞争者,避免“竞争者近视症”。一般说来,对企业竞争者进行最有效的识别时,往往需要从行业角度和市场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市场角度来说,在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双方往往表现为互相施加不利影响,故有人称之为干扰式竞争。争夺的顾客越是相同相近,竞争就越激烈。

3.从经营的角度看竞争的普遍性

不同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大量的资源,有些是不同的,有些是相同的,因此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企业争取获得资本、劳动力、原料材料等相同的资源的竞争。对于有限资源的竞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时也会非常激烈。需要的资源越相同相近,竞争就越激烈,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掠夺式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有限购买力的争夺,还体现在对要素市场的争夺,因而竞争广泛,错综复杂。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存在竞争,既要争夺客户资源,还要争夺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甚至还要争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营许可等。如果说其它要素对于不同行业还有区别的话,那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金,在任何行业都是稀缺的,会成为任何一个企业争夺的对象。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大众对企业竞争的视线仅仅聚焦到产品市场,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把企业之间的竞争仅理解为产品之间的竞争却失之片面。实际上,企业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不仅局限在资本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竞争。以人才市场为例,不仅相同的企业对相同类别的人才有着激烈的竞争,就是不同的企业也对人才构成明显的竞争,因为人才不仅可能在行业内流动,甚至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流动,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是行业内外企业均存在的竞争。

(二)企业竞争与竞争力

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决定竞争结果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的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甚至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自身的竞争力。在动物世界,每种动物都是为了生存而争取一个时空内的食物等资源,因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竞争。虎、豹、狮、熊等凭借凶猛的竞争力而在森林里为所欲为,横冲直撞,占山为王。羚羊、长颈鹿、兔子等虽然在凶猛方面缺乏竞争力,但善于奔跑,正是由于它们的快速使得虎豹狮熊在奔跑竞赛中败下阵来,甚至活活饿死。人类既不如虎豹狮熊那样凶猛,也不如羚羊、长颈鹿、兔子等跑得快,但人类具有其它动物根本不具备的智慧,结果能成为地球的主宰者。显然,竞争个体之间,总要有一定的优势、特长,才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企业之间存在强度不等的竞争,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之间也会因时空的不同而不同。青岛啤酒与美国百威啤酒之间、上海汽车与日本丰田之间有竞争关系而且竞争激烈是没有争议的,上汽与百威啤酒这两家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之间确实也可以构成竞争关系,但产品竞争强度较弱。也就是说,在争夺市场顾客支付能力的较量中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争夺银行资本、管理人才等方面极有可能构成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只要有竞争就存在竞争力问题。

竞争力是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企业的竞争者不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现实与潜在的竞争者,而且包括要素市场的竞争者。企业的竞争力是要素市场竞争力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要素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要素市场的竞争力又会反过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几乎没有产品竞争,如果说有竞争也仅仅是争取国家投资的竞争和企业行政级别的竞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短缺经济迅速转变为物品极大丰富。在生存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竞争,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外国企业展开了竞争。习惯于养尊处优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们不知不觉中发现企业原来还会破产倒闭,而且那么不堪一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们普遍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特别渴望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显然,企业竞争是竞争力的竞争,只有竞争才产生了竞争力问题。

(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1.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各种表述

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可能永远是见仁见智。近些年来企业竞争力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可喜的成果。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等著《竞争力经济学》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有显示性指标,这类指标选择能够直接表明企业市场地位的数值,包括市场占有率、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等,这类指标直接表明企业竞争的结果,可视为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竞争力靠什么去建构?金所长认为,别人学不到,买不走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核心能力,或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的实质是企业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肌体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先生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力。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包括低成本、高质量、优服务、名品牌。现在我国的很多商品很大程度上靠价格的竞争力在打拼国际市场,长此以往恐怕还是不行。竞争力靠什么去建构?靠国家投资堆起来的大企业(资产多)不等于具有竞争力。竞争才有竞争力,在市场中自然发展壮大的企业竞争力更强些。微软以前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渐做大,就是靠竞争冲上来的。国资委研究中心王忠明主任则简要地将其概括为:企业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方面,他认为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由领导力、研究力、学习力、创新力和服务力等诸多因素决定。至于如何去建构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他强调:对中国今天的企业竞争力来说,是否具有体制优势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因素,有优势的体制是有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落后的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方面的核心能力的强弱也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任若恩教授则从不同方面和层次来谈企业竞争力,他指出:企业竞争力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可以从宏观层面、行业角度、企业方面甚至产品角度去解读。关于企业竞争力,最有意义的理解是在产品角度,或者至少是在企业角度。一般来说,市场份额标志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从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因来看,一个企业的品牌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水准、人才储备,这些都是应重点考察的方面。北大客座教授周游博士认为:竞争力是公司创造高品质顾客价值的能力,其本质是差异化。获得这种竞争力就要靠权力、优秀表现、资源、知识、创造力、运气、游说、强迫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基于所有权的优势资源是指公司所有的任何资产或要素,公司通过这些资产和要素能获得比对手更好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这种资源包括:强大的市场力量,例如微软公司的市场力量来自于PC操作系统;卓越的管理才能,例如通用电器公司杰克·韦尔奇;优越的组织文化,例如3M文化促进创新;令人敬佩的公司声望,例如个人用品市场中的宝洁公司。积极主动地获取和积累有价值的资源,对一家公司获得并保持基于所有权的竞争优势有很大的作用。一家饮料公司可能在某个年份里的广告花费超过可口可乐,但不可能创造可口可乐在100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消费者的信赖。此外,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遏制对手的选择空间”。通过遏制对手获取有价值的资产或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可以抢占对手的先机或破坏对手基于所有权的优势;可以阻止对手学习和模仿,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各种技巧和能力。

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完整表述当属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又将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显然,它把企业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或界定是正常的,说明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上述解释或界定都有一定的道理,表述都没有问题,或者说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用一个抽象概念解释另一个抽象概念,还不能让人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

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三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产业、传统工艺和技术,都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的条件,都有一定的人才、一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瓷器、丝绸、茶叶三大产业非常发达。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曾对各种的产业状况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教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以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它国家获得棉花”。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256页。这就是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巅峰地位的生动写照,说明当时英国在工业的各个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力。其它各国基本上基于资源禀赋而形成不同的产业优势,或者说产业竞争力。随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扩展,每个国家都开始拥有绝对多数产业,但产业的竞争力各不相同。微电子技术产业当属美国最具竞争力,汽车产业总的来说美日德应该是旗鼓相当,纺织产业、钢铁产业、水泥产业、自行车产业,中国应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国家要提高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刺激、鼓励、协助企业发展某产业,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就会流向某产业,使某产业得到发展,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和国际组织就着手认真研究国家竞争力。有人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创造、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由此取得利润回报的能力。迈克尔波特著有《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其工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泰森(Tyson,1992)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且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国际竞争的检验的同时也使国民生活水平持续增长。其追随者则进一步明确,国家竞争力是其生产、销售产品、服务的能力,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可以增加其国民的实际收入和提高其生活水平。同时,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也开始研究国家竞争力,并一年一度地发表竞争力报告。IMD(1996)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则强调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

人们可以根据某个国家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利润等定量的指标来界定国家竞争力,也可以用增长潜力和研发项目的重要程度等较为定性的指标来定义国家竞争力。

实际上,一个国家有很多产业,一个产业有无数个企业。没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谈不上其所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谈不上国家竞争力,反过来说,没有国家的强大,企业单枪匹马闯世界也就很难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显然,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三个层面的关系。总之,国家竞争力是基于其整个工业的竞争力;工业竞争力则是基于其所含企业效率的增长以及由此得到的国民经济利益和财富的增加。因此,国家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条件,而国家竞争力则会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

人们在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时,提出了许多相关的概念,比如,核心能力、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市场吸引力、企业潜力等等。竞争力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或是相近的概念,或是竞争力概念的一部分,或是竞争力的基础和条件。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大企业追求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时在认真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提高这种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见仁见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Hamel)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个基本特征: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创造客户价值、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强调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和研发活动的设施、资金,无形资产和内部信息系统等内部资源和用户、供应商、研发机构和高校、投资商、政府、标准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其它企业等外部资源。能力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营销调研、产品研发、工程、生产、分销、法律和人事管理等。资源提供了建立竞争力的基础,没有资源,竞争力就成为“无米之炊”。但资源本身不等于竞争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竞争力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对资源的开发、配置、使用和保护的能力,是产生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因素。

实际上,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即使环境不变企业自身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也可能内外均发生变化,任何核心竞争力都有时效,因此静态地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永恒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存在。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不仅要努力建立某一时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要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建立新的优势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Inc。)非常出色,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其网络设备和应用方案将世界各地的人、计算设备以及网络联结起来,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传送信息。它以制造和销售单一的路由器设备起家,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设备和商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阶段是从1984~1987年,绝无仅有的路由器技术以及年轻且具有共同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团队构成核心竞争力。第二阶段是从1988~1995年,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花费巨资购买提供更快网络服务交换器的Crescendo公司,确保了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中小公司管理体制,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个阶段是从1996年到现在,思科真正发展成为网络业的超级巨头,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时期除了继续通过自身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对先进技术公司的大规模并购以实现技术超前外,还建立了一套吸引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没有像其它传统企业一样耗费巨资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而是把整个硅谷当作自己的实验室,由新技术的操控人员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构建了这一阶段新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思科在三个发展阶段的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过分强调难以模仿、买不来、拆不开等绝对的特性来描述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不但在理论上走向了片面,而且在实践上会形成误导,不是使企业家觉得核心竞争力高不可攀,就是使企业家以为一旦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就可以高枕无忧。

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企业,分布在各国各地区的各个行业,企业历史各不相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企业制度差别很大,资源能力更是不一样,无论如何其核心竞争力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不论从资源、知识、技术、管理、体制、文化等等哪个角度来概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缺乏科学性。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企业而异。

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区别于本企业其它能力而又对本企业其它能力具有统帅作用或影响力的特有能力。微软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一直引领时代潮流的微电子技术;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与质量名实相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思沃奇手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满足年轻人追求时髦的狂热心理;沃尔玛以及北京天意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商品令人难以想像的相对低廉的价格,索罗斯基金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其国际金融市场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中国电信的竞争力基本上是政府给予的垄断权利。显然,企业与企业的资源、条件、环境等千差万别,核心竞争力也就迥然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由什么内容构成?慧聪集团董事长郭凡生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环论”来说明这个问题很有说服力。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形成三个环,核心是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第二个环是制度,惟有合适的制度和管理,知识才能变为真正盈利的产品或服务。最外一层是资源和要素,包括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等,由这三者有机组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的竞争力,依据竞争范围的不同可以作不同的表述。在封闭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是指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开放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是指全球范围内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出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概念。有竞争才有竞争力,有统一的民族市场才有国内企业的竞争,有统一的世界市场才有企业的国际竞争,一旦出现企业的国际竞争,人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

就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题目而言,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可以把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国际竞争力,也可以把中国企业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单体研究其国际竞争力。限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本书不是把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是把中国企业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个体来研究。但前者主要是为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而后者是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直接提供建设性意见,这两种研究对中国的现实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说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国际市场竞争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企业诞生时起就存在着竞争,手工业作坊之间的竞争基本上是在一条街或一个镇的范围内展开,手工业工场时期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不同的城市之间,大机器工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统一的民族市场形成,竞争的范围就进一步扩大,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构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竞争的范围就自然地扩大到全世界。

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漩涡,伴随着洋务运动产生的民族工业初步参与了世界市场的竞争,但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步履维艰,成长缓慢。20世纪初,特别是北伐战争后的十年间,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加之大部分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争取到关税自主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开放,不论这种开放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清末民国时期也是开放状态,但那是在西方列强炮舰政策下的被动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开放,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主动开放。在开放条件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两个层次或者说两个阶段。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与外国企业竞争,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处于开放状态,就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能够在境内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取得某种优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才有能力走出去,上一个台阶,到外国同外国企业开展竞争。不论是在境内的“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境外的“国际市场”上,只有参与竞争才谈得上竞争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谈得上提高竞争力。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资建立了很多大企业,有些大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行政单位,有些甚至是准军事组织,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大学、文工团、公安处、妇联、统战部等等,简直是一个小社会。企业任务是完成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根本不存在市场竞争,如果说有竞争也仅仅是国内同类产品企业的国家投资额的竞争和行政级别的竞争。改革开放以后,这样的企业也逐步面临外国企业的竞争,由于它们不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而仅仅是国家投资堆起来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因而恐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总是希冀通过国家颁布法规限制同行进入参与竞争,追求在国家的保护伞下苟安。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竞争是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没有竞争,竞争力无从谈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越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越有竞争力。中国的家电业开放较早,中国的家电业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在四面楚歌中改变了羸弱的躯体,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基本上把日本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挤出了中国。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时期终了后,中国企业已经无处藏身,中国政府已经没有理由再予保护。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总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有竞争力的问题,只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相对于竞争者而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竞争力不论是能够量化的还是只能抽象的部分,也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肯定具有大小强弱的特性。而大小强弱实际上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大小强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小,是相对于世界其它国家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如果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一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就不会有任何联系,不存在竞争关系,当然就不存在竞争力大小强弱的问题。现如今,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几十年的“请进来”之后,中国企业已经与跨国公司之间又合作又竞争,小试牛刀增强了信心,又开始“走出去”,这就必然要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竞争力的大小强弱经过几个回合就各自心知肚明。所以,谈到竞争力就必然说明与谁相对而言。

首先,竞争力强弱必须说明在什么范围内相比。我们在解释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时候,比较的范围就应该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谓企业,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整体,也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企业;所谓国际竞争力,可以是相对于全世界的所有企业而言,可以是相对于同行业企业而言。金碚先生把这种相对性用“宽度”和“密度”来说明,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比如,某中学一个优秀的学生,班里排第一,在年级、学校、本地区、全国就不一定了。中国家电企业的龙头老大海尔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与世界500强企业比,就可能因为还没有入围而令国人沮丧,但如果同世界家电企业相比,就有相当的地位,而令国人振奋。

其次,竞争力强弱必须具体说明与谁相比。在一定的范围内就会有很多的企业,只要比较就应该是与所有构成竞争关系的企业比较。换句话说就是与所有的竞争者进行比较。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不同,比较的意义也就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是激烈,比较就越必要,越有意义。从企业产品线的角度来说,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三方面的相同之处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相对这些企业而言。可以肯定地说,同电冰箱企业相比,海尔的国际竞争力一定已经名列前茅。中国当代企业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中国市场与外国厂商竞争时必须具有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时也必须有国际竞争能力。如果在国内市场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话,在国外市场就更谈不上什么竞争力。用友公司做财务软件在国内无疑处于先行地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做ERP管理软件,但后WTO时代,用友公司同国际厂商进行市场竞争,是否具有竞争力显然是同国际厂商相比较。也就是说,原来同穆铁柱打球,现在必须跟乔丹打球。

最后,竞争力强弱还必须说明比什么。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从很多方面努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有很多的方面构成企业的竞争力,当我们说某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时,可以是指企业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指企业的整体。把一个企业的某一方面与另一个企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就容易一些,可比性就强一些,因为指标单一,较少争议,纯粹是同类事物在比较。但是,比较单一的某一项指标,并不能说明某一项指标较强的企业就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如果把两个企业进行整体比较,可比性就差,因为指标多了就涉及到比较哪些指标及指标的权重问题。但要真正说明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从总体上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说某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当然是指企业在整体上是否具有竞争力。

我们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家企业在充满竞争的世界市场中及时廉价地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向市场推出多项指标超过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赢得超过竞争者的顾客和利润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