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93

第93章 临床护理

1.病情观察

观察病情不仅是医生的基本职责,对从事护理工作的病人身边人员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能细致地观察病情,可以及时地了解病情变化,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及时的救治,有时是挽救病人的关键所在。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观察与记录,这是对病人的主要生命特征的观察。当体温升高39℃以上;脉搏达100次/分以上,或50次/分以下,亦或出现快慢不齐;呼吸浅表或急促,或有明显的快慢不一;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这一切都预示疾病有急变的可能,必须提高警惕。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情愉快常是病情好转的象征,情绪低下、烦躁忧郁常表明病情较为复杂,神志不清或神志逐渐模糊也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

观察病情还要对病人的整个生活情况进行观察,营养、发育、饮食、大小便、睡眠等均要有所了解,要把握病人的主要痛苦,牢记病人的主要疾病,疾病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症状,均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这样,才能正确掌握病情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做到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而是为了诊治疾病而观察,为了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观察病情。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观察重点,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观察内容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急性期常要重点观察,危重病人需要特别观察。一般地说,心脏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手术后病人、高热病人、外伤病人以及各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检查脉搏

脉搏是指动脉管壁随着心脏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而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检查脉搏是了解病人心脏活动的最简单的方法,在诊治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的脉搏,男性每分钟60~100次、女性每分钟70~100次。脉搏在日间较快,睡眠时较慢,此外还可随运动、进食、情绪激动而加快。

测量脉搏有触诊法和仪器检查法,一般常用触诊法。测量脉搏的部位有很多,如桡动脉、颞动脉、耳前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一般多选用桡动脉,此处方便易测。测量时应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齐放于桡动脉上(前臂外侧近手腕处);按压的力量以能清楚地感觉到脉搏的搏动为宜。一般病人可观察半分钟时间或者15秒钟,如为危重病人、心脏病病人及心律失常病人,应数足1分钟。对脉搏细弱而不能数清者,可借助听诊器听心脏1分钟,来代替触诊。

测量脉搏时,应注意脉搏的速度、节律、强弱等。每分钟脉搏超过100次者称为速脉,在劳动或情绪紧张时可出现,但在发热、贫血、甲亢患者身上也可出现。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为缓脉,可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等病人。正常人的脉搏是规律的,但在心律失常时,可出现脉搏节律的改变。

3.检查呼吸

人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便称为呼吸。

在平静状态下正常人的呼吸每分钟为16~20次,节律规整,呼吸均匀,与脉搏的比例为1:4.

检查呼吸的方法主要是数病人的胸或腹壁起伏的次数,一呼一吸为1次,可与检查脉搏同时进行。对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者,可用少许棉花置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男性多腹式呼吸为主,女性多胸式呼吸为主,有些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骨折、腹水、肝脾极度肿大等)可出现呼吸方式的改变。发热、甲亢等疾病的呼吸频率每分钟可超过24次,若呼吸频率低于每分钟10次,可见颅内压增高、中毒或镇静、麻醉药过量等原因。呼吸深而慢多见于糖尿病、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而呼吸浅慢则多见于昏迷、休克等。呼吸中枢衰竭时,呼吸多呈波浪式或交替式,呼吸时深时浅,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此外,还应注意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特殊气味等。

4.测量血压

测量血压是了解健康情况和观察病情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有必要。测量血压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将会贻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测量血压的办法。

测量血压前,病人应该休息5~10分钟,取坐位和仰卧位均可,但是,要求所测血压的肢体应与心脏同一水平。测量上肢血压时,衣袖应该卷到上臂上端(衣袖不能过紧),伸直肘部,掌心向上,将血压计的袖带平整地缠于上臂中下部,下缘距肘3厘米左右(测量下肢血压时,将袖带缠于大腿下,距窝2~3厘米处),摸清动脉的搏动,置听诊器的胸件于该处,握着有活阀的气球,关闭气门,向袖带内打气,水银柱或表针随即移动,直至听不到动脉搏动才停止打气,并微开气门,让水银柱慢慢下降,注意观察水银柱或表针移动的刻度与动脉搏动的声音,当听到动脉的第一音响时,此时刻度所示即为收缩期血压数(收缩压),水银柱下降到音响突然变弱或听不到时,刻度指示为舒张期血压数(舒张压)。血压的纪录方式通常以收缩压为分子,舒张压为分母,如16.0/10.7千帕,即120/80毫米汞柱表示收缩压为16.0千帕,即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7千帕,即80毫米汞柱。

为了使测量的血压更准确,一般应该连续测量2~3次,取其平均值。当观察与比较血压的变化时,必须应用同样的血压计,相同的体位,相同的部位,在相同的环境下,这样测得的血压数值,相互比较的实际意义较大。因为应用表式压力血压计与柱式水银血压计测量的血压数值会有小的差异,左右上肢测量的血压往往也不一样,站位、卧位与坐位测得的血压更不尽相同,在活动状态与休息状态下测量的血压差别就更大。这些均是测量血压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5.测量体温

测量体温的方法较为简单,但这是护理发热病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体温表有口表、肛表和腋表之分。正常人的体温,口温为36℃~37℃,肛温稍高于口温0.3℃~0.5℃,腋温则低于口温0.2℃~0.4℃。体温可由于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异,如女性平均体温比男性高0.3℃;在进食、沐浴及剧烈运动后,都可使体温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昼夜24小时的体温也不尽相同,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总之,体温可随着机体活动的多少、代谢的高低而变化,随着测量体温的时间、部位而有所不同。因此,测量体温时,应注意排除上述影响因素。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温法、腋温法、肛温法。

口温法:除患有口腔疾病、意识不清者均可选用此法。测量体温前,将消毒好的体温计的汞柱甩至35℃以下,然后,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置病人舌下,嘱病人口唇闭紧,不要用牙齿咬体温计,3分钟即可。此法方便,时间短,但易受饮水、进食的影响,因此,应在饮水、进食后30分钟测量。

腋温法:将甩至35℃以下的体温计的水银端置于腋下,贴紧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3~5分钟后即可取出。此法简单方便,是较为普遍的测体温法。

肛温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此法比较准确,误差小。患者侧卧或平卧,将甩至35℃以下的体温计的水银端,涂少许润滑剂(液体石蜡、肥皂水、凡士林等),插入肛门内约4厘米,3分钟后取出,观察度数。测量体温后,应注意体温计的清洗、消毒,尤其是口表、肛表测量后,先用清水冲洗,后用75%酒精或0.1%新洁尔灭浸泡。一般将体温为37℃~38℃时称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过高热。

6.高热护理

持续的过高热(42℃)超过2~4小时,常可导致病人意识丧失,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甚至死亡。做好高热护理,合理有效的降温,是护理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对高热病人,一般2~4小时测量体温1次,以观察病人发热的动态变化。高热初期,病人多有寒战、皮肤苍白等表现。此时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可添加被褥或使用热水袋、电褥子等,防止受凉,同时饮热饮料。病人如果持续高热,则是高热护理的重点。病人多有呼吸心跳加快、皮肤潮红、灼热、食欲不振、肌肉酸痛、口干、头痛,甚至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表现。这时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可选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等方法。

温水擦浴:用32℃~36℃的温水浸湿毛巾,自颈部沿上臂外侧至臂,自侧胸经腋窝内侧至手心;用同法擦另一侧上肢。然后,嘱病人侧卧,露出背部,自颈向下擦拭背部。下肢自髋部沿腿的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的内侧擦至踝部。顺序是先上后下。一般擦拭为20分钟,擦浴时可有腋窝、腹股沟、窝处稍停留,以提高降温效果。擦浴时要注意关好门窗,保持室内温度(18℃~22℃)。

酒精擦浴:常用30%~50%酒精200~300毫升(温度在32℃左右),用拧至半干的湿纱布擦拭。除前胸、腹部、后颈部外均可行酒精擦浴,时间不超过20分钟(身体虚弱者禁用)。

冰敷法:取小块的冰,用水冲去冰的锐角和污垢,装入冰囊或冰袋内,加水少许,排气后拧紧(扎紧)盖口,加套或垫上毛巾等放于病人的头部(前额或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窝等处。应用冰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如皮肤呈紫红色或病人感觉局部麻木时,要立即停用冰敷,以防冻伤。冰融化后应及时更换。以上各种方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如温水或酒精擦浴后使用冰敷法。如果家里条件较差,室内温度又偏低,也可用冷湿敷法,用冷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放于病人的头部,有代替冰袋的作用,每隔3~5分钟更换1次。对畏寒的高热病人禁用擦浴。擦浴过程中出现皮肤苍白、发冷时也要立即停止擦浴。在采取了以上降温措施后,体温仍不下降,可根据医嘱口服退热药物。降温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避免体温降得过猛而引起虚脱。鼓励高热病人多饮水也是护理中的一件重要的事,高热病人每日水的摄入量不少于3000毫升,可配制可口的清凉饮料备用(橘子汁、苹果汁等)。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加强机体营养。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易出现口腔干燥、口唇干裂、舌炎、口腔溃疡等,因此,也要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在体温下降期可有大量的汗液排泄,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病人着凉,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被褥、床单等。

7.昏迷护理

昏迷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病人已神志损半,意识丧失。昏迷病人的护理,不仅工作繁多,而且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失败。

对于昏迷病人,除了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密切观察病情更为重要,如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经常呼唤病人,了解病人的意识情况等。仰卧位的病人头宜偏向一侧,有活动假牙者应取出,注意必要时吸痰,痰液粘稠者考虑给予雾化吸入。有舌后坠者,可将下颌抬起,使头后仰或用舌钳将舌拉出,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白天每2~3小时翻身、叩背1次,并按摩骨突和受压部位,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床铺的干燥、平整,以预防褥疮的发生。适当做些肢体被动活动。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昏迷病人眼睑多不能闭合,可每日用生理盐水或1%硼酸水冲洗,应用抗生素眼药点眼或用0.25%氯霉素眼药膏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定时清洗外阴,以预防泌尿道的感染。昏迷病人通过鼻饲给予高营养的饮食,也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肠。此外,对躁动不安的病人,要定期修剪指甲,加用床挡或约束带,以防止昏迷病人的坠床和自身抓伤。

8.煎煮中药

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乃是我国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药方面,也有许多讲究。

盛器的选择往往是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中药里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碱,遇到铁或其他金属时,可使中药成分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轻则减轻药的效力,重则生成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应选用砂锅煎药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对于铁器则要忌用,铝制品也要避免应用。

煎煮中药前,通常要检查一下,认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冲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药,如磁石、龙骨、牡蛎、龟板等较为坚硬的中药,要敲碎后再煎。

祖国医学曾讲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药,而现在普遍认为,用干净的凉水即可,不清洁的河水与池塘水不可应用,有些人爱用开水煎药也是不妥当的。

中药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于慢性疾病的滋补药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对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风寒表证的用药,常常是随泡随煎,夏天或气温高的地方,中药也不能久泡。

每剂中药的加水量要参考中药配方数量的多少、煎煮时间的长短灵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过药面2~3厘米为好,使煎成的药汁为150~200毫升。煎煮中药的火候也很重要,总的原则是小火慢煎,家用电炉煎药,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选用。煎煮的时间通常根据医嘱来定,一般地说,不同的中药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药的时间而不尽相同,风寒解表药、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钟;强壮滋补药,慢性病症,煎煮中药时间要长,可达1~2小时。例如应用中药金银花、菊花、紫苏叶、地丁、鱼腥草、大青叶、马齿苋、车前草等以花、叶为主的中药,或者是肉桂、陈皮、砂仁、藿香等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不宜久煎,约10分钟左右即可,而黄芪、党参、当归、龟板、鳖甲、巴戟天、肉苁蓉等药品,应煎半小时至1小时。有的老中医认为,人参应以微火煎蒸,长达2~3小时更好;有些中药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减少毒性;有些粉剂(青黛)、小颗粒药品(车前子、莱菔子)要选用纱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药均需分煎2次(头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随煎随服,有人连煎2次,将药液兑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药的要求,应结合地区、季节及家庭的具体条件,还要遵照中医师的嘱咐,以保证中药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应有的效力。

9.冷敷热敷

冷敷常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或局部出血和充血时。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症状。冷敷常用的方法有干冷敷和温冷敷。

干冷敷一般将小冰块装入厚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外加布套,置冰袋于适当部位。当用于降温时,常常将冰袋放于病人的前额或枕部,或放在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接近大血管处;鼻出血则用小冰袋,放在鼻根部两侧迎香穴;软组织损伤早期,有皮下阏血或血肿者,局部敷以冰袋。冷敷时间根据病情适当掌握,除降温者用冷敷的时间稍长,局部冷敷一般15分钟即可暂停,必要时换添冰块,重复冷敷。湿冷敷则用湿的冷水毛巾敷于局部,湿毛巾以不滴水为度,根据病患部位折叠成适当大小,10分钟左右更换1次,高热病人,亦可用湿的冷水毛巾敷于额部及体表接近大血管的部位。湿冷敷的适应证与干冷敷相同。

热敷是极为常用的护理技术,对于消除局部疼痛、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除疲劳都有辅助作用。通常有干热敷与湿热敷两种方法。

干热敷的工具有市售的热水袋、热水炉和家庭自备的热水玻璃瓶(常用空的生理盐水瓶和葡萄糖液瓶,装入热水),所用热水的温度约为60℃左右,热敷器具须加用布套,防止局部烫伤。一般应该在患处垫上毛巾,再将热敷器具放在患处。湿热敷先在局部涂凡士林,再盖以干布或干毛巾,热水中的湿毛巾或湿布,拧干水,待其湿毛巾或湿布对手面皮肤无灼热感时,折叠成小方块(视患处大小而定)敷于患处,再加盖棉垫或裹以大毛巾保温,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1次湿毛巾或湿布。

每次热敷时间大约15~20分钟,热敷时防止烫伤,当皮肤明显潮红并有不适或有灼痛感时,则应停止热敷,必要时涂以凡士林保护皮肤,有些疼痛尚未明确诊断,如急性软组织扭伤、挫伤的早期,不宜做热敷治疗。

10.局部滴药

局部滴药法是将药物滴注入腔内生效的方法。眼、耳、鼻是3个常用滴药法给药的部位。

(1)滴眼药法:

准备无菌眼药滴瓶(内含药液)、消毒棉球或棉签、弯盘;

用药前再次严格查对;

以棉签或棉球拭净眼部分泌物;

嘱病人头稍后仰,眼向上看,左手将下睑向下方牵引,右手持滴管或滴瓶,手掌跟部轻轻置于病人前额上;

滴管距离眼睑1~2厘米,将药液1~2滴滴入眼下部结膜囊内。注意角膜感觉敏感,滴药时不宜直接滴在角膜面上,以免引起不适,并注意勿使滴管末端触及睫毛或眼睑缘,以防污染;

轻提上睑,使药液均匀扩散于眼球表面,以干棉球拭干流出的药液,并嘱病人轻轻闭眼2~3分钟;

用棉球紧压泪囊部1~2分钟,以免药液经泪道流入泪囊和鼻腔后经粘膜吸收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2)滴耳药法:

准备耳药滴瓶(内含滴耳药液)、消毒棉签、小棉球,必要时备3%过氧化氢溶液、吸引器、消毒吸引器头;

吸净耳道内分泌物,必要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清洗至清洁为止,以棉签拭干;

用左手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使耳道变直,右手持滴瓶,掌跟轻置于耳旁。如为小儿滴耳,应将其耳廓向下牵拉,方可使耳道变直;

将药液2~3滴滴入耳道,轻压耳屏,使药液充分进入中耳,用小棉球塞入外耳道口,以免药液流出。注意避免滴管触及外耳道,污染滴管及药物;

嘱病人保持原位1~2分钟。

(3)滴鼻药法:

准备滴鼻药瓶(内含所需药液)、纸巾;

病人取坐位,头向后仰,或取垂头仰卧位。如治疗上颌窦、额窦炎时,则取头后仰并向患侧倾斜;

擤鼻,以纸巾抹净,解开衣领;

用一手轻轻推鼻尖以充分显露鼻腔,另一手持滴管距鼻孔约2厘米处滴入药液3~5滴;

轻捏鼻翼,使药液匀布鼻腔粘膜;

稍停片刻才改变体位,如常坐卧。用纸巾揩去外流药液。

11.局部插入用药

常用药物为栓剂,包括直肠栓剂和阴道栓剂。栓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其熔点为37℃左右,插入体腔后缓慢融化而产生药效。

(1)直肠栓剂插入法:

准备直肠栓剂、指套或手套、手纸;

病人取侧卧位,膝部弯曲,暴露出肛门括约肌;

操作者戴上指套或手套;

嘱病人张口深呼吸,尽量放松;

将栓剂插入肛门,并用食指将栓剂沿直肠壁朝脐部方向送入;

置入栓剂后,病人保持侧卧位15分钟,以防药物栓滑脱或融化后渗出肛门外。

(2)阴道栓剂插入法:

准备阴道栓剂、栓剂置入器或手套、卫生棉垫;

病人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屈膝或卧于检查床上,支起双腿;

利用置入器或戴上手套将阴道栓剂沿阴道下后方向轻轻送入,达阴道穹隆;

嘱病人至少平卧15分钟,以利药物吸收,或让药物扩散至整个阴道组织;

为避免药物或阴道渗出物弄污内裤,可使用卫生棉垫。但不可用棉条,以免吸收药物与妨碍渗出物引流;

病人在治疗期间避免性交。12.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的目的是为了使药物通过舌下口腔粘膜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好处是可避免胃肠刺激、吸收不全作用,而且生效快。

可教会病人自行用药。将药片放入舌下,让其自然溶解。

让病人懂得此类药物不可嚼碎吞下,而需其自然溶解,否则会降低药效。

目前最常用的硝酸甘油片剂,舌下含服一般2~3分钟即可见效,病人心前区压迫感或疼痛感可减轻或消除。

13.输血反应及其处理

(1)溶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最严重的一种输血反应。常见为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典型症状是在输血10~20毫升后,病人即诉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浅区压迫感和腰背部剧烈疼痛,并可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如处理不及时,病人可出现黄疸、少尿、尿闭等肾功能衰竭症状。

发现异常情况后,要立即停止输血,并作血型重复配伍试验,同时查有无血红蛋白血症。早期是抗休克,维持循环功能,保护肾功能,注意呼吸功能。呼吸困难或昏迷时早期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常规给予肾上腺素0.5~1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静注地塞米松5毫克及大量维生素C,输右旋糖酐平衡盐水、血浆、5%白蛋白溶液以补充血容量。膀胱内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尿量。预防和治疗肾功能衰竭、血管内凝血时,应用肝素。尿少时给20%甘露醇100毫升于5分钟内静脉注入;尿量仍不足时,2小时后可重复用药,但24小时内不应超过80~100克。利尿有效则同时补液扩容,碱化尿可口服小苏打或乳酸钠4~5克或静脉内注射。低血压时应用升压药、甲氧胺5~10毫克静脉注射或肌注,或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

(2)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多由细菌产物的致热源引起,或对输入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发热。主要表现于输血1小时发生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41℃,或伴恶心呕血、皮肤潮红、头痛,血压多无变化,数小时后症状完全消退,可伴大汗淋漓。

发热反应时应将血标本送检,做血培养。高热时可用解热药物对症处理,必要时可给异丙嗪25毫克,病人恐惧不安时,可给吗啡或杜冷丁。在输血前用抗组织胺类药常有预防作用。

(3)过敏反应:也是比较常见的输血反应。常发生于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可能是一种蛋白过敏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出现血管神经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产生过敏性休克,多在输血将完毕时发生。

过敏反应时可给异丙嗪等抗组织胺类药物,严重者可给麻黄素、肾上腺素、氨茶碱或地塞米松。如发生会厌水肿、严重影响呼吸者,应作气管切开。对有过敏史或有输血反应的病人,在输血前服用异嗪嗓25毫克或苯海拉明50毫克,可预防或减轻过敏反应。

(4)细菌污染反应:轻者发热,重者可休克或死亡。多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反应程度取决于菌种、菌量和病人抵抗力。主要表现为输血中或输血后突然寒战、高热、头胀、烦躁不安、大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细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中毒休克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功能、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细菌污染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同时防治肾功能衰竭,并应用氢化可的松及大量广谱抗生素静脉滴入。对输入剩余血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

14.换药操作

(1)换药原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作好隔离工作;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先易后繁,最后换隔离伤口;当日参加手术者,不宜给脓液较多或隔离伤口的病人换药。

(2)操作方法:绷带和外用敷料可用手取下,靠近伤口的纱布和引流须用镊子取下;先用酒精棉球从无菌区向有菌区环形消毒擦净伤口周围皮肤,然后再用盐水棉球清洗伤口,切忌重擦或回擦;渗出物较多,伤口较深或污染较重的伤口,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用消毒溶液冲洗;不健康的高出皮肤的肉芽或坏死组织用消毒剪刀剪掉或用中西药物腐蚀后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用盐水清理创面的肉芽组织,有明显水肿时,用2%~5%高渗盐水湿敷,每4~6小时更换一次;一般伤口可用无菌纱布条或无菌纱布敷盖,污染及脓液较多的用新洁而灭拭擦后,再用盐水纱布湿敷;肉芽组织较新鲜时,可放凡士林纱布覆盖后再放纱布;感染重者,必要时放引流后覆盖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

(3)切口缝线拆除时间:头颈部术后一般4~5天拆线。胸腹部术后一般6~7天拆线。四肢手术后一般9~10天拆线。减张缝合时在术后2周拆线。营养不良者应延长拆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