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88

第88章 肿瘤疾病

1.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在40岁以后发病迅速上升,高峰年龄国外在55~65岁,国内在65~70岁之间。全国许多大城市如沪、京、津等和工矿区如辽宁鞍山和云南个旧等在近几年肺癌发明率有明显上升。

造成肺癌的因素很多,如吸烟;大气污染;厨房油烟污染;食物中缺乏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等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遗传变异亦是肺癌的重要发病基础。

肺癌有以下临床表现:

(1)咳嗽:最常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合并感染后,咳嗽加剧,伴发热、气促、痰量增多变黄色。平时不咳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干咳,应注意检查。

(2)痰中带血,可能是血丝,也可能是整口痰血。

(3)气急和胸痛:癌肿累及胸膜,出现胸水,可引起胸痛、气促。肺癌可引起较重的胸痛、肩痛和背痛。

(4)老年人短期内反复发生同一部位肺炎,对抗生素难于奏效者,或不能完全吸收和消退者应警惕肺癌基础上并发肺炎的可能性。

(5)肺癌发展并波及胸腔内其他部位,可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发生眼睑和颜面浮肿、颈静脉怒张、气促不能平卧等症状;侵犯隔神经,频频呃逆而终于出现隔神经麻痹,侵犯喉道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侵犯心包引起心包积液、积血;侵犯食管可加剧吞噬障碍等。

(6)远处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多见;还有肋骨、脊椎、肋骨及股骨转移;此外,也有肝转移、脑转移等。都属晚期肺癌。

至今为止,还没有根治肺癌的药物。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防复发是肺癌治疗的关键。为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对有下述表现的患者可进行重点随访:长期吸烟,尤其是吸烟超过400支者(年支为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者,如每日吸20支,吸20年即为400年支)、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石棉粉尘者;长期干咳或咳粘液痰、痰中带血、年龄超过40岁者;同一肺或肺叶反复发生炎症,且伴有咳嗽性质改变者;拟诊为“肺结核”行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患者肺部阴影进行性增大或阴影空洞不规则、偏心者;出现声音嘶哑、面部浮肿者均应考虑到肺癌的可能性,应积极作痰癌细胸检查、摄胸片或做胸部CT检查。

一旦诊断明确后即应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早治疗,并预防复发。对小细胞肺癌局限期的患者可先做化疗和放射治疗,效果好者择期手术,然后内科治疗。对广泛期的患者可先行化疗,反应好者可行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手术者选手术,然后配合适当的化疗预防复发;不能手术者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化疗、放射治疗。化疗药物可选用长春瑞宾(诺维本)、异环磷酰胺、顺铂、表阿霉素、紫杉醇(泰素)等。此外,中草药和生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化疗和放射治疗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也有帮助。

2.胃癌

胃癌是我国的常见癌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胃癌一直为癌肿发病的首位。近年来,生活条件改善,食品质量和保鲜程度的进步,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医疗条件的提高(包括胃镜和胃肠X线检查的普及),在有些城市发病率稍有下降。

胃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55岁左右突然升高,75~79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高峰。在老年恶性肿瘤中,胃癌约占半数。

一般认为胃癌有下列病因:

(1)胃部疾病: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只有经过长期演变,胃粘膜肠化生和不典型上皮增生,才发展为胃癌。对一般慢性胃炎,没有上述变化的,不宜一律将其列为癌前疾病。有胃溃疡者,粘膜反复糜烂、破坏和再生,出现不典型增生,约6%~10%可以癌变。其他如胃息肉、胃病作部分胃切除后的残胃,部分可能癌变。

(2)饮食:胃癌与饮食关系密切。长期低蛋白、低脂肪,少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粘膜受损,同时缺乏维生素保护胃粘膜,阻断癌变机制,从而易于导致胃癌。盐腌、熏炸食品中含有亚硝胺、3、4苯肼苡等强烈致癌物质,被真菌污染的霉变食物,以及烈酒、辛辣粗糙食品等,易致胃粘膜屏障损害。经常食用这类食品,可使胃粘膜受致癌的作用而发生胃癌。

(3)遗传因素:其与胃癌的关系尚有不同意见。某些家庭连续几代有胃癌史者,其发病率较没有家庭史者高4倍。但根据日本、美国以及近年来上海等地统计,胃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似乎说明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更为重要。

胃癌起病常是隐匿,甚至没有症状或仅有非特异症状,仅在癌肿出现溃疡、出血、梗阻或转移时才有明显症状而被确诊,但往往已属晚期,已丧失有利的根治机会。

临床上出现腹痛、上腹不适、贫血消瘦、食欲减退、呕血、黑便等都要及时进一步检查,但近1/3以上病人起病没有任何症状。

本病早期诊断不能依靠病人自觉症状。凡对患有慢性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症状发生改变,疼痛加剧,疼痛节律改变,出现消化不良久治不愈的病人,和自愿作定期检查者,以及胃癌高发区普查对象,应进行界肠X线或胃镜检查。当X线胃肠饮餐检查发现粘膜溃疡,为了确定性质,亦需内镜检查。

内镜直视下如发现胃粘膜褪色、粗糙、小糜烂、疤痕、息肉、扁平隆起等病变,应作活检,常能发现早期胃癌。应用超声内镜可扫描出病变位置、大小,并可判定癌灶深度,以及周围组织和附近淋巴结有否侵袭或转移。

确诊胃癌后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老年人除了急性或慢性失代偿疾病无条件手术外,年龄不是手术禁忌,不应放弃机会。严重恶液质、癌肿广泛转移者不宜手术。近年来对早期胃癌和原位癌采用胃镜内作局部切除,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化疗常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或用于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例。一般治疗第一年完成4疗程(或4~6疗程)第二年进行2疗程。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胃癌很少应用放射治疗。近年来有人尝试术前放疗、术中放疗和术后放疗。认为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后生存率。

3.结肠癌

结肠通常称大肠。小肠到达回肠末端为终点,自回盲部开始即是大肠,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近肝脏处拐弯)、横结肠、结肠脾曲(近脾脏处拐弯)、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从右向上,拐弯后向左,自右向左横行,拐弯后向下,环绕着整个腹部。大肠各个部位都可生癌,但在我国70%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目前,结肠癌在我国大城市中已成为主要癌肿之一,而且发病率还在增高。国外结肠癌的发病年龄,约2/3超过60岁,我国的高峰年龄为50~59岁期间。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有3种:

(1)饮食因素:脂肪食品摄食过多,有助于结肠内细菌繁殖,分解脂肪酸和胆盐、胆固醇在肠道代谢等,可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加上食物内纤维含量低,高浓度致癌物质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与肠粘膜广泛接触,故易致癌。

(2)结肠内腺瘤与息肉,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或绒毛样腺瘤与腺瘤样息肉易于癌变。多主张在结肠镜内将其摘除。原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刺激结肠粘膜可引起癌变。此外曾有报道,血吸虫卵沉积在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引起炎症、肉芽肿和息肉等,长期炎症刺激也会诱发癌变。

(3)家族中有遗传性多发性息肉病易变癌。

结肠癌患者常常原有的大便习惯发生改变,如原每日1次变成每日数次或几日才大便1次;原有便闭者突然出现便闭与腹泻交替等。大便带血是最常见和最先出现的症状,病人50%以上有此现象。上段的右侧结肠出血,粪便暗黑;中段结肠出血,血与粪便相混,类似果浆色大便;下段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则血色鲜红,与大便相混或在大便表面。

癌肿的部位与症状、体征关系密切。右半结肠癌,特别是邻近回盲部的癌肿,多有右下腹包块,同时伴贫血、低热、全身衰弱以及肠道症状;左半结肠癌常是溃疡癌和环状癌,出现慢性或急性肠梗阻发作,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直肠癌主要有便血、排便困难及里急后重和痉挛性腹痛等。肛门指诊可了解直肠肿瘤的大小、质地和范围等。

晚期癌肿逐渐增大,腹部可扪及腹块,累及肠道外和腹腔,出现腹水;肝转移可扪及增大的、质硬的肝脏,伴有黄疸;远处转移可至锁骨上淋巴结等。

早期结肠癌可以没有或很少症状。或者仅有大便习惯改变,常规大便隐血出现阳性反应,此时应及时作结肠钡剂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有时在检查其他肠道情况时,纤维结肠镜发现早期癌或原位癌,病变小,浸润浅,没有转移,及时摘除(有的可在结肠镜内作摘除)疗效佳。有便血时需与痔疮、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腺瘤等相鉴别,经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一般可以区别。结肠癌在原发部位较隐匿而未被重视,可首先发现为肝大、肝区肿块,此情况应与原发性肝癌作鉴别。

手术治疗是结肠癌的主要措施。虽高龄70~80岁或更高,只要一般状态尚可,亦需争取手术切病变部位,并发症及死亡率并不一定高于青壮年。根除手术后五年治愈率可达50%~60%。

化疗以5-氟脲嘧啶加上甲基CCNU等其他抗癌药物,作术后辅助治疗,或作手术后复发病人不能再次手术者的治疗。已有腹水或转移(如肝)者,化疗有时亦能延缓病情或暂时缓解,但多数效果不佳。

经皮动脉导管插入作介入疗法、免疫疗法、放射疗法等,可根据病情试用中医辨证论治。

4.原发性肝癌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癌肿,而在西方国家比较少见。由其他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称断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在病理上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3种,其中90%以上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胃癌、肝癌和结肠癌是消化系统3大主要肿癌。我国有一些肝癌高发区,如江苏启东市、广西扶绥、福建闽南地区等。上海市的崇明、南汇、奉贤等县肝癌发病亦较高。

乙型和丙型肝炎与肝癌发病的关系,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这些肝炎病毒整合至肝细胞内,从而使之逐渐癌变。

造成原发性肝癌的原因还有水源污染,如肝癌高发区启东,当地饮用死水、呆水者,饮水易被致癌物质污染。饮用清洁的井水是该地区防治肝癌的措施之一;霉菌污染,如高发区扶绥,当地主粮常是受黄曲霉素等污染的玉米及花生。以污染玉米喂饲鼠类可导致实验性肝癌;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低蛋白、低维生素)和家庭因素可能与肝细胞易受致癌物质攻击有关。

本病早期没有症状。对原有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者,近期内出现肝区疼痛加剧,消化道症状增多如消化不良、胃部不适、大便溏薄,或伴有消瘦、乏力、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时,都应及时进行检查。

晚期症状有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剧烈腹痛、低血糖神志模糊、肝性昏迷等。这些症状的发生,往往病情已较严重,病程凶险,预后不良。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肝癌的关键。经确诊后,直径小于3厘米以下的小肝癌可手术切除。较大的肝癌如有可能也应争取手术切除。如大块型或直径较大的肝癌,有时可采取先作介入治疗(或放射治疗),使癌肿缩小后,创造作切除的准备,争取能够切除的机会。

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对病灶较局部及不宜切除的肝癌有效。严重并发症较少。

其他治疗方法,如淋巴因子激活杀伤因子、基因工程重组白细胞介素,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所谓“生物导弹”等都在继续研究和观察之中。

晚期癌肿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在治疗肝癌过程中,可采取中医辅助治疗。

5.膀胱癌

膀胱肿瘤是男性泌尿系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病理上以移行上皮乳头状肿瘤为主,良性者极少见,临床上均是乳头状癌,也有腺癌和鳞状上皮癌。膀胱癌的发病在男性泌尿系癌肿中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

慢性膀胱疾病,如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等,常年刺激、发炎可致癌变;经常接触致癌化合物,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业,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那西丁类,亦有可能引起膀胱癌变;吸烟可增加尿内致癌物含量,日久可导致膀胱癌变;埃及血吸虫,流行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经常寄生膀胱,引起出血、癌变。我国无埃及血吸虫病,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与此病无关。

无痛性全血尿常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偶也见到血尿中混有烂肉样组织。膀胱癌位于三角区,尤其合并感染时出现尿频(排尿次数多)、尿急(不时想排尿感)、尿痛(排尿时疼痛)。如肿瘤位于或邻近尿道上口,或增大的肿块可堵塞膀胱出口,小便不通;如肿瘤位于膀脱下口,出血量多时呈血块,也可在排尿过程突然堵塞,小便不通。梗阻时间久可引起肾盂积水;癌肿侵入盆腔,可出现会阴区酸痛,甚至有腹块扪及和并发腹水。

膀胱癌确诊后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表浅、小的肿瘤可经尿道作肿瘤切除和电灼;单个肿瘤浸润较深时可作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浸润深、分布广可作全膀胱切除术,但此手术需重建膀胱(一段回肠取代膀胱,上端与输尿管缝合,下端开口于腹壁,让尿液流入尿袋)。

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或作部分切除膀胱,术后复发较多,故每3个月随访1次(送尿检查癌细胞和膀胱检查)。膀胱镜内以高频电灼将复发小肿瘤烧掉,如一年不复发,可延长至半年复查一次。

手术伤口愈合后,可作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如环磷酰胺、顺氯铵铂、喜树碱、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对预防复发有效。亦可灌注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白介素Ⅱ等。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也可同时用。灌注治疗必须坚持不间断。

6.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见。过去女性癌肿以子宫颈癌为主,近来发病已明显下降,而乳腺癌明显上升,已成为女性癌症首位。

乳腺癌发生与内分泌、遗传、免疫、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关系,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月经初潮提早在13岁之前,绝经年龄延迟在55岁之后,女性一生行经时间达40年以上者,乳腺癌发病明显增加。

(2)高龄未婚妇女,初产在35岁以后,或婚后未生育和虽生育未曾自己哺乳者,乳腺癌发病机会增加。

(3)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患此病的危险性增加。已有报道一个家族中几代都有乳腺癌患者的例子。

(4)良性乳腺病如小叶增生、乳晕湿疹等与乳腺癌有关系,但认为尚不足列为一特殊监测指标。

(5)绝经后妇女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接受。一般认为乳腺癌危险性轻度增加,与剂量和服药时间有关。小剂量、短期服用较安全。大剂量可使体内雌激素积蓄量增高,乳癌危险亦相应增加,特别有家族史和有良性乳腺病者尤然。大量有关口服避孕药与乳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两者没有关系。

(6)其他如接触放射线、饮酒、食物等也许有关,某些因素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认为幼年起即大量高脂肪饮食者,常导致体重超重、提早发育、雌激素水平高,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1)乳房肿物为本病主要首发症状,约半数病人位于乳房外上方。常自己扪及、无痛、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平,初起可活动,侵及周围组织后肿块固定。少数质地也可软韧,这与病理性质有关系,多为髓样癌、粘液癌,应予以注意。不在哺乳期的妇女乳头液应予重视,尤其是血性、浆液血性。乳腺癌浸润周围组织或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时,可有乳头下陷;皮肤桔皮样改变,如已累及表面,可红肿、溃破呈菜花样,或向胸壁浸润,甚至达肌层和肋骨;腋下淋巴结是最早淋巴转移区,如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回流,则出现同侧上肢水肿。乳腺癌晚期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经血行转移可至胸膜、骨、肺、肝、脑等部位,出现相应的症状。有骨转移疼痛明显。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对Ⅰ、Ⅱ期乳腺癌多采改良根治术,倾向于选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术后放射治疗需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如骨转移、肝转移采用局部放疗。一般术后2~4周开始,持续1~2年,每4周1次。

国外如欧美国家,对早期乳腺癌、病人要求保持乳房外貌者,作局部切除,辅以局部放疗。据报道其生存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类同。

一般晚期乳腺癌采取术后辅助化疗,或复发后与其他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化疗多主张几种药物联合应用,药物组合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案CAF,即含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5——氟脲嘧啶(5——Fu)。将上述方案中ADM以甲氨喋呤(MTX)替代即为CMF方案。正在深入研究中的尚有其他方案。化疗期间如有化疗反应如呕吐可予以抗呕吐的针剂治疗,也可用中药扶正。

激素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雌激素刺激瘤细胞的增殖。故对乳腺手术标本作组织学检查外,同时作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检测。

对晚期病例不能耐受化疗者,则先用激素疗法,然后争取并用化疗。

7.食管癌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俗称噎膈,以50岁以上男性发病最多。主要集中在长江和黄河以北的地区,特别是河南、河北、山西和北京市,都属高发地区。

为弄清食管癌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我国医学科学者深入食管癌的高发地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研究。认为本病与饮食内容及饮食习惯有关,如长期食用腌渍酸菜及霉变食物。高发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及仲胺物质,当人们长期进食这些化合物之后,在体内很快发生化学变化,转变为致癌能力极强的亚硝胺。喜食热粥、饮很热的开水、长期饮酒、食物咀嚼不细、家族遗传等,也都有密切关系。

食管癌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特别是有烟酒嗜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的病人。这些慢性病的症状常与早期食管癌症状相混淆。初期常表现吞咽食物不畅,有食物缓慢下降或滞留的感觉。有的病人常说,食物好像下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去,不像以往一咽就下去。有的觉咽部有异物感,总觉得嗓子里贴着什么东西一样。有的在吞咽食物时感到食管内有刺激性疼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胸骨下面或心口窝部,这是食管狭窄或刺激病灶表面炎症所引起的。食管癌发展到中晚期以后,最突出的表现是食物下咽困难,从吃干食需用水冲咽,到只能进流汁。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时表示癌症已牵连到其它脏器。肿瘤造成食管梗塞后,食管分泌物逆流到口腔,病人就会整天吐粘涎,这时癌症已经发展到晚期了。

确诊食管癌的办法很多,典型的中晚期病例,只作X线钡餐造影就可以确诊。进行食管拉网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人。

食管癌的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食酸菜、发霉变质的食物,注意烹调技术,使饭菜富有营养、软硬可口、卫生;加强粮食、食品管理,防止发生霉变和亚硝酸盐、仲胺致癌化合物的污染;讲究口腔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不喝滚烫的开水和热粥;对高发地区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特别对40岁以上及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

早期食管癌应及早手术治疗。

9.直肠癌

直肠是大肠的最末一段,包括自肛门以上2~15厘米长的部分,这个部位发生的癌叫做直肠癌。发病年龄80%在30~59岁。

近年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由素食改为高脂肪饮食后发病率有所增加。高脂肪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且可刺激较多的胆汁分泌,因此,进入肠腔内的胆酸、胆固醇量增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其代谢产物发生致癌因素。此外,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减少,粪便在肠腔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对肠壁的刺激与损伤,使患癌的机会明显增多。欧洲人食物精细,含纤维素少,非洲土著居民食物粗陋,含纤维素多,所以,欧洲人患直肠癌比非洲人高60%以上。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久治不愈的肛瘘和免疫缺陷等,也都可能成为直肠癌的诱因。

直肠癌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外形变细或有凹痕,有时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带血及粘液,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净的感觉。病人常表现腹胀、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和进行性贫血。当癌肿蔓延至直肠周围而侵犯骶丛神经时,可出现剧痛。若癌肿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则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和血尿等症状,并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内生殖器的瘘管,甚至发生肠梗阻。

直肠指检,早期诊断的意义非常重大,80%可以早期发现。结肠镜、钡灌肠、病理切片等检查,均可得到正确诊断。此外,癌胚抗原检查常呈阳性反应,本项检查除有诊断意义外,并且还能提示抗癌治疗后有无复发和转移。注意防止和消除致癌因素,合理安排膳食成分,多食粗纤维,少食高脂肪类食物。定时大便,不使粪便在肠腔积存时间太长。对不明原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和带血粘液便,必须及时查清原因。

无转移的直肠癌,全身情况较好应早期手术治疗。已有局部组织粘连和远处转移者,可采用姑息手术治疗。化学药物常用5-氟腺嘧啶、喜树碱或长春新碱加5-氟腺嘧啶等联合用药,或直肠给药。

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转移和复发。晚期放疗有止痛、止血和延长生命的作用。

中药海藻30克,水蛭6克,共研为末,黄酒冲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100克,每日1次水煎,分2~3次口服,也有一定的疗效。

9.皮肤癌

皮肤的恶性肿瘤称皮肤癌,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

(1)鳞状细胞癌:又名鳞状上皮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占皮肤癌的60%左右,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发于50岁以上。真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日光照射。动物试验证明,波长280×109~320×10-9米之间的紫外线有致癌作用;放射线,各种放射线均有致癌性;机械性刺激,长期反复机械性刺激可引起细胞角化、增殖面发生癌变。长期吸烟者唇癌发病率较高就是例证;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接触煤焦油、沥青及其衍生物者,皮肤癌发病率很高;其他如长期不愈合的皮肤慢性溃疡、瘢痕上的溃疡或皮肤慢性炎症,也易癌变。

本病的发病部位多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及皮肤的暴露部位,少数也可发生在正常皮肤上。病变开始在皮肤上,初起为圆形隆起的干燥疣状小结节,基底坚硬,暗红色与皮肤粘连很紧,不易剥落,剥落后易引起出血,露出潮红面,增长较快;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鳞状细胞癌在病变皮肤上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溃疡型、较常见。其肿块质硬,深埋于皮肤中,界限不清,中央破溃,表面不平,边缘向外翻,触之边缘和基底较硬,有粘稠的分泌物,有恶臭味;另一种是乳头瘤型。整个溃疡面充满菜花状角质增生物,有痂皮覆盖,除去痂皮易出血。增生物不断增长,边缘向外翻,伴有继发感染时有恶臭味。另外鳞状细胞癌可逐渐向深部和周围扩展,侵犯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并向局部淋巴结转移。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在初发阶段手术切除便于确诊。在临床表现已明显时,手术切除可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应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切除是否彻底。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病变组织较小时放射治疗也可作为主要手段。

避免引发皮肤癌的有关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避免放射线的照射;少吸或不吸烟;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时,应注意防护皮肤。皮肤溃疡超过3个月不愈合,或皮肤肿物增长快,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2)基底细胞癌:也称基底细胞上皮癌。本病发展慢,不转移,但局部破坏性大,可严重损坏局部组织及骨骼。真正病因不明,诱因基本同鳞状细胞癌。老年疣和日光角化病易变为基底细胞癌。

以面部发病率最高,特别是眼部周围。多为单发型损害,也有多发者。临床分型有以下几种:侵蚀溃疡型最常见,初起损害往往是一个针头至黄豆大的淡红色或淡黄色小结节,触之较硬。数月至一年内变化不大,以后逐渐长大,中心下陷,边缘隆起升卷,稍受碰触容易出血,中央部可自行糜烂结痂,并逐渐向周围扩大,向深部组织侵蚀,但发展速度很慢;硬斑型,开始是一个丘疹,可逐渐发展成扁平蜡样淡黄色硬化性斑,上面有毛细血管扩张,无明显的外翻边缘,发展很慢,一般不形成溃疡与结痂;色素型。由微隆起而表浅的蜡状小结节聚积而成,表面往往有结痂,去除痂后易出血,显出深褐色或黑色颗粒状表面。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应大些、深些,切除的肿瘤及周围组织应进行病理检查,以切缘及基底处查不到肿瘤组织为准,以防复发。在基底细胞癌初期阶段,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也有效。

预防基本上与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一样。要特别强调的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面部发现新生的皮肤病变,应早到医院检查,并定期进行追踪观察。

(3)恶性黑色素瘤:一般认为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发病原因主要为各种皮肤色素病受刺激后转变为恶性黑色素瘤。交界痣最易恶变,少数是混合痣,皮内痣极少有恶变的。刺激的种类主要是长期压迫、摩擦、搔抓、刮脸刺激、外伤或局部使用腐蚀药等,均可成为恶变的诱因。

诊断原有色素痣的基础上,短期内发现色素增多,硬度增加,有痒感或轻度疼痛,经数日或1~2年内色素痣体积突然增大,痒加重、黑色加深、表面糜烂,甚至发生表面溃疡,易出血,表面有一层黑痂。病变周围有时出现一些小的卫星痣,局部淋巴结肿大,以上诸项变化,均表明恶变的征象。

掌及甲床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为结节隆起不明显,主要为色泽的变化。甲床的恶性黑色素瘤损害较为特殊。多发生于拇指及拇趾的甲床,颜色不均匀,为棕色、蓝色或黄褐色条纹。

对于本病目前主张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

黑色素瘤局限无转移者,目前仍主张切除,切除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如已有转移至附近淋巴结,应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仅作为一种姑息性或手术后辅助性治疗,可减少局部的复发率。化学治疗也是作为手术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对播散型病灶,化疗仍是重要手段。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主要用细胞因子、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进行注射。

目前对引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原因尚不清楚,只观察到是在色素痣基础上产生恶变。故对身体上的黑色素痣要特别注意,经常观察其变化。发生在易受刺激部位的色素痣,如口唇、阴茎龟头及经常受到刺激的部位,应尽早切除以防恶变。有恶变前驱表现者应立即切除,送病理检查以判定有无恶变。

10.喉癌

喉部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声、呼吸和吞咽。当喉部发生癌瘤时,就会产生以上3种功能的障碍,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吞咽疼痛等。喉癌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肿瘤,约占全部耳鼻咽喉肿瘤的20%,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据统计,喉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特别是在城市及重工业城市增长更为明显。

喉癌因其生长部位不同可分为声门上型喉癌、声门型喉癌及声门下型喉癌3类。临床上以声门型及声门上型多见,声门下型较少。

声门型喉癌肿瘤分化较好,发展比较缓慢,向颈淋巴结转移或全身转移的机会也较少。声门上型喉癌为发生于声带以上的喉癌,它分化较差,发展也较快,容易产生颈淋巴结的转移。声门下型喉癌因部位隐匿,常规喉镜检查不易发现。

男性40岁以上,有烟酒嗜好;声哑2周不愈(无原因声哑或“喉炎”经治疗2周不愈);咽部不适,咽异物堵塞感,咽痛持续不愈;咳嗽痰中带血,呼出气体有臭味;单侧颈上深肿大淋巴结,无压痛;后期可出现喉喘鸣及呼吸困难;喉镜检查,包括间接喉镜、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喉部发现肿物;CT检查可看到喉部肿物的范围及软骨支架的侵犯,看清转移淋巴结的情况,均是诊断本病的依据。

喉癌的治疗依据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的范围而定。首次治疗方案的确定,对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

单纯放射治疗主要适合于早期喉癌病变,其效果与手术治疗相同;姑息治疗主要针对全身情况很差、不宜手术者,或病变范围广泛而不能手术者;病变较广泛或癌细胞分化较差者,可先放疗,一般在4周内照射400拉德,放疗后2周手术,术后再行放疗,总量6000~7000拉德。

手术治疗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方法,近些年来,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喉的功能:声带粘膜撕脱术适于声带限局的原位癌;垂直半喉切除术适于Ⅰ、Ⅱ期的声带癌;水平半喉切除术适于某些声门上型喉癌;喉次全切除术,即切除声门以上及一侧声带之肿瘤,仅保留一侧声带及部分甲状软骨支架,利用甲状软骨外软骨膜,杓状软骨粘膜及梨状窝粘膜作喉的修复;喉近全切除术,又称Pearson氏法。仅保留小部分喉组织,作成一管,以保留喉的发声功能。

晚期喉癌,只能作全喉切除术。术后可作食管发音训练或配戴人工喉。也可在全喉切除的同时作发音小管成形术。

对有颈淋巴结肿大或怀疑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可作一侧或双侧的颈淋巴结廓清术。

喉癌的化学疗法因效果差而很少应用。免疫疗法目前仍为实验阶段,从理论上讲是理想的疗法,但效果不肯定,价格贵而且有副反应。

喉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难肯定,但有些因素确实能促使喉癌的发生,故喉癌的预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避免诱发喉癌的因素:忌烟。吸烟与喉癌确有密切关系,在严重吸烟人群中,其喉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口的20倍。忌烟肯定能降低喉癌的发病率;忌酒。声门上型喉癌可能与饮酒有关;空气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是造成城市人口喉癌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气污染对预防呼吸道癌的发生十分重要。

预防喉部慢性炎症的发生,还要避免长时期的上呼吸道感染及用声过度等的刺激。

(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声门型喉癌由于肿瘤生长在声带上,早期即产生声音嘶哑的症状,而且病变发展缓慢,容易引起病人、病人家属及医生的重视,一般容易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治疗的效果也较好。但由于早期声门癌除声哑外,无其他症状,无疼痛,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一般不易引起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警惕;到医院去检查,若遇到不懂或不负责任的医生,没有作详细检查即误诊为喉炎,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直到病变发展、病情严重,引起呼吸困难才得到重视。

早期声门上型癌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咽喉部异物堵塞感。轻微疼痛、颈部肿块块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则表示肿瘤已有发展。

对于40岁以上男性病人,有烟酒嗜好,有咽喉不适、疼痛,特别有声音嘶哑持续2周不愈的,应到医院检查喉部,以排除外喉癌的可能。

有的病人在喉癌得到确诊后,害怕手术,特别听说切除喉头后不能说话,不愿手术,有的回家等待,有的在外面找江湖医生或偏方治疗,过了一些时间,又回到医院要求治疗,因为这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已经感到憋气、呼吸困难,非常痛苦。这时,医生或许只能给他做个气管切开手术,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有的只能做喉部全切除及颈部廓清术,术后的效果就不如早期治疗好。因为早期手术治疗,多数病人都能保留喉头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治愈率也高。即便作了全喉切除,有些病人可以作食道发音训练,有些病人可以作发音功能的重建手术,最后,还可以使用人工喉,达到开口说话的愿望。

喉癌经治疗后需定期复查,每次要复查切除肿瘤的部位、气管瘘孔周围及颈部淋巴结三个部位有无可疑肿瘤复发或异常,必要时作活组织检查,还可使用特殊检查,如胸片、腹部B超、CT扫描等。复查间隔时间:治疗后第一年,1~2个月复查1次;第2~3年,2~4个月复查1次;3~5年,可每半年复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其间出现特殊情况可随时检查。

有气管切开或戴喉插管者,要作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即每天换内管,清洁瘘孔周围及换开口纱布。外管可2~3个月换1次。

另外,要保持屋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瘘孔周围或气管内结痂、堵塞,也可经常滴生理盐水于气管内。要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可做一些轻体力劳动。要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11.鼻咽癌

鼻咽部位于鼻腔之后,口咽部的上方,位置深而且隐蔽;鼻咽上方即为颅底,两侧为咽鼓管开口,鼻咽部长癌称为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对人们的威胁很大。鼻咽癌好发生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恶性度极高,延误诊断及治疗,可产生肿瘤的广泛转移而危及生命。

鼻咽癌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种族、遗传、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感染和生活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由于病因不明,预防工作的重点只能放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上。

由于鼻咽部隐蔽,所以鼻咽癌瘤的早期发现比较困难。但只要提高警惕,有些症状还是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线索的。

早期鼻咽癌有3大症状:鼻部症状。早期病人有鼻出血,不是擤出的鼻涕中带有血丝就是痰中混有血迹,特别是每天早起时第一口抽吸的鼻涕中带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除鼻出血外,鼻堵也是鼻咽癌的症状之一;颈部肿块。鼻咽癌很小时,就可产生颈淋巴结转移,所以有颈部肿块,特别是耳后下方颈上部深处的肿块,应该检查鼻咽部,以除外鼻咽癌;耳部症状。由于鼻咽部两侧为咽鼓管的开口,鼻咽癌病人常首先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有的表现为渗出性中耳炎,中耳腔内有积液。

当肿瘤向颅底方向发展时,还可以产生眼疾的症状,如眼球活动受限、眼球突出,脑神经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口眼斜,说明颅底肿瘤侵犯,标志肿瘤已到晚期。

由此看来,鼻咽癌早期症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常常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如鼻子出血和鼻堵常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耳鸣、听力下降误认为是渗出性中耳炎;颈淋巴结肿块常就诊于外科而误诊为颈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头痛者常就诊于内科、神经科而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眼的症状则常就诊于眼科等,由此而引起的误诊、误治的病例不在少数。

各科医生应对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有更深入的了解,耳鼻喉科医生更要对有相关症状的病人作鼻咽部检查,必要时需作病理检查,以便早期作出确诊,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另外,作好鼻咽癌的科普宣教,使全民的卫生常识有所普及,对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和危害有所了解,也是医学工作者的职责。

得了鼻咽癌应尽快到医院,由耳鼻喉科医生检查肿瘤的侵犯部位及范围,由放射科医生安排作放射治疗,只要病变未发展到晚期,疗效还是比较好的。

有的患者不及时到医院治疗,而是听信某些人的流言,找江湖医生或找偏方治疗,花了许多钱、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癌病不但没有治好,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拖延了治疗时间,有的发展到晚期,发生了全身转移;有的由于乱服中草药,产生发热、肝功异常等,对病人非常有害。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为防止肿瘤的全身转移,有的病人可加用化学药物治疗。个别病例还可以作手术切除肿瘤,这些都要由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医生检查决定。

无论是放射治疗或是化疗都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咽干、咽痛以及白血球下降等。这些不良反应,有的可以用药物治疗,有的则很难避免,需要患者加以克服,积极配合,以便圆满完成治疗计划。

鼻咽癌患者,应对自己的病持正确的态度,要从听到自己有病时的悲观、失望和恐惧心态中尽早摆脱出来,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信心。乐观的情绪,战胜癌症的信心,有时显得比治疗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不论是放疗或化疗,对病人来说都是一种消耗,乐观、向上的情绪可以动员全身一切力量与癌症作斗争,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已经慷复的鼻咽癌患者应定期复查,包括鼻咽部的检查、血常规化验、颈部的触诊等,必要时还需作一些特殊检查,如胸片、腹部B超、CT复查、鼻咽部的病理检查等。复查间隔时间为:放疗后第一年,1~2个月复查1次;第2~3年,2~4个月复查1次;3~5年,每半年复查1次,其间出现特殊情况随时检查。

日常需充分的休息和营养,要劳逸结合。要经常冲洗鼻腔及鼻咽部,保持清洁,避免结痂和感染。要忌烟酒,防止感冒。

12.阴茎癌

阴茎癌曾经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男性外生殖器疾患,50年代时占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的第一位,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提高,发病率日趋减少。

阴茎癌的发生与包茎和包皮过长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瘀积包皮囊内的包皮垢具有致癌作用,长期刺激包皮及龟头而导致癌变,所以犹太民族出生后即行包皮环切术,极少发生阴茎癌。

本病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男性,具有包茎和包皮过长者。

早期若包皮可上翻者,可见阴茎头部的红色斑块、丘疹,继之形成突起的小肿物及溃疡,病变继续发展肿物增大,可穿破包皮而向外生长,病人有瘙痒感及轻度疼痛,有血性分泌物及恶臭。

部分病人肿瘤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甚至穿破皮肤形成癌性溃疡,少数病人肿瘤可血行转移至肺、肝、骨等处。

若有疑问可作活体组织检查,即在阴茎头部肿物处,切取一小块组织,作病理切片即可确诊。

阴茎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可酌情行包皮环切术,肿瘤局部切除术,阴茎部分切除术,即将肿瘤及所在部位的阴茎一并切除及阴茎全切除术。如有淋巴结转移则行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才有可能得到根治。

除了手术以外,尚有液氮冷冻,放射治疗及化疗,如博莱霉素,但效果不太理想。

对阴茎及包皮过长者早期行包皮环切及保持阴茎卫生是预防阴茎癌的有效措施。阴茎癌位于体表,应是一种极易发现、极易诊断的疾患,有些病人之所以迁延日久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多因卫生条件差,缺乏卫生知识的缘故,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预防意识。

13.胰腺癌

胰腺癌是发生于导管腺上皮和胰腺岛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导管细胞癌占90%以上。多发于中老年。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及胰尾癌。其特点为病程短、进展快、死亡率高,中数生存期6个月左右。发病与饮食和环境因素有关。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疼痛,食欲不振等,随病情进展可有消瘦、乏力、黄疸、腰背剧痛等晚期表现,腹部常可触及肿块或肝肿大。癌细胞播散转移可有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对中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突发的无家族史的糖尿病,可通过B超、CT或MRI检查确诊,必要时行穿刺活检或剖腹探查。

本病应与慢性胰腺炎和黄疸性肝炎相鉴别。通过有关生化酶学检查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检查可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手术治疗:术后应尽早练功,先练静功,可选卧式或坐式,随身体状况好转,逐渐改用立式、新气功、太极拳等。术后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3年后一般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若有复发及转移迹象应随时诊治。忌服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忌油腻等不易消化之食品。饮食宜清淡,少进动物蛋白。

②放疗:多用钴60治疗或直线加速器产生射线,总量40~60Gy。

③化疗:常用药物有5——Fu、MMC等,基础方案为FAM:5——Fu300毫克/米2静脉滴注,每周2次,第3、5、10、12日;ADM30~40毫克/米2静脉冲,第11日;MMC4——6毫克/m2静脉冲,第1、18日。以上每3周为一疗程。

④免疫治疗:BP素50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60日。对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好疗效。

(2)中医药治疗。

①寒湿困脾:白睛及皮肤均黄,色如烟熏,腹隐痛,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苔腻,脉沉迟。治宜温化寒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后下)、半边莲、生苡仁各30克,苍白术、猪苓、川朴、半夏、泽泻、车前子各15克,干姜、陈皮各12克,制附子9克。

②肝郁血淤:面黄晦暗,腹疼甚,舌暗有淤斑、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化淤、疏肝退黄。

方药: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莪术、赤芍各15克,丹参、炙山甲各18克,柴胡、积壳、香附、当归各12克,茵陈30克。

③症虚淤结:目珠及皮肤尽黄,色暗,腹胀痛可及包块,形体羸瘦。舌紫暗有淤斑、苔薄腻,脉弦细涩。治宜软坚散结、扶正退黄。

方药:鳖甲、阿胶、紫草各10克,大黄、赤芍、丹皮、桃仁、半夏、当归、白术、茯苓各15克,人参、龙葵各20克,木香12克。

④中成药:安替可胶囊、利佳片、贞芪扶正胶囊、中日友好医院院内制剂痛块灵口服液、抗瘤解毒胶囊、揽香烯和康莱特注射液。

14.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40岁为发病高峰期,女性多见,具有潜伏期长、生长缓慢、转移早的特点。一般分4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发病与遗传、放射线损伤、碘摄入不平衡、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初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以甲状腺触及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为体征。有的无明显肿块,而以颈、肋、骨骼的转移癌为突出表现。如肿瘤压迫症状:声嘶、呼吸或吞咽困难,尤以甲状腺肿大伴单侧声带麻痹,为癌的特征表现。

通过B超、放射性核素、X线检查可诊断,必要时要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放免法测定血清降钙素有助于诊断髓样癌。

本病应与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相鉴别,通过放免法测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等检查可资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手术治疗。

②放疗:甲状腺滤泡癌适于放射性碘治疗,每次15~30毫居里,每隔4~5日1次。

③化疗:常作为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的晚期癌姑息化疗。常用药物有:ADM、DDP(顺铂)。基础方案如PA方案:PDD40毫克/米2,静脉滴注;ADM60毫克/米2,静脉滴注,均每周1次,每3周为1周期,2~3周期为1疗程。

④内分泌治疗:凡行全甲状腺切除的患者均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30~60毫克,每日3次。可长期间歇服用。

(2)中医药治疗。

①毒热蕴结:颈前肿物,生长迅速,灼热作痛,头颈疼痛,咳嗽咯黄痰,声嘶,呼吸吞咽不适,时有恶心,大便干,小便黄少,舌绎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瘿。

方药:芦荟、青皮、旋复花、猪牙皂各10克,草河车、山豆根、鱼腥草、瓜蒌、天花粉、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20克,黛蛤散、代赭石各30克。

②痰凝毒聚:颈前肿物,质坚硬固定,时有胀痛,逐渐增大,咳嗽多痰或颈部瘰疬丛生,舌灰暗苔厚腻,脉弦滑。治宜化痰软坚、消瘦解毒。

方药:海带、昆布、猫爪草、海藻、川贝母各15克,陈皮、川草、黄药子各10克,半夏、青皮各12克,棒草30克。

③气滞血淤痰凝:颈前肿物坚硬如石,胀痛压病,推之不移,胸闷气憋,心烦易怒,头痛目眩,呼吸吞咽不适,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数。治宜理气化痰,行淤散结。

方药:川芎、黄芩、天花粉、莪术、胆南星、穿山甲各10克,当归、海藻、干蟾皮各15克,丹参、龙葵各30克,白英、夏枯草各20克。

④心肾阴虚:毒热未尽,甲状腺肿物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心悸气短,五心烦热,口干,乏力,自汗盗汗,头晕目眩,精神萎靡,食少,二便失调,舌暗红少苔,脉沉细数无力。治宜养阴清热。

方药:太子参、黄精、天花粉、白花蛇舌草各20克,麦冬、五味子、旱莲草、葛蒲各10克,沙参、女贞子、生石膏各30克,仙灵脾、生地、钩藤各15克,海藻25克。

⑤中成药:犀黄丸,榄香烯注射液,安替可胶囊,利佳片,抗瘤解毒胶囊。

15.颅内肿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50岁多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本病多以缓慢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突发抽搐或进行性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头晕、复视、视力减退、意识障碍等。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水肿。个别病人呈卒中样发作,多因肿瘤坏死、出血或囊性变所致。如肿瘤发生于垂体等中枢内分泌系统,还可表现为突然身体迅速长高或肢端肥大、女性闭经或溢乳,男性性功能减退、毛发胡须脱落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手术治疗:根治术后宜3~6个月复查2次,未根治者,1~3个月复查1次,须有家属陪同。

②放疗:常用60钴治疗机或电子加速器,放射剂量一般为40~60Gy/4~6周。宜在手术后尽早进行。通过加用放射增敏剂BduR或胸腺素或者配合高压氧治疗及热疗可提高放疗效果。γ-刀治疗(聚焦大剂量放射疗法)又名放射外科治疗,适于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者,一次照射可基本治愈。

③化疗:常用药物有亚硝脲类、鬼如同臼塞甙吩、甲基苄肼等。基本方案是PCV:CCNU(环己亚硝脲)口服,第1日或BCNV(氯乙亚硝脲)100毫克/米2,静脉注射,第1日;PCZ(甲基苄肼)600毫克/米2,口服,第8~12日,VCR(长春新碱)1.4毫克/米2,静注,第8、29日。6周为1疗程。主要副反应为血象下降和食欲不振,可对症处理。

术后及放、化疗期饮食以芳香化浊食品为好,可多食猪脑等动物及禽类脑髓。多吃绿豆、赤小豆、西瓜、冬瓜等。忌进辛辣走窜的刺激性食品,忌进餐暴怒;避免过度用脑、颅脑外伤、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以免加重颅内压症状;保持情绪平稳,可选择太极拳、十二段锦、坐功等静功锻炼,强度不宜过大;如出现顽固性头痛、喷射性呕吐、复视、暴盲、肢体失调、语言障碍等症状,应速去医院急诊。

(2)中医药治疗。

①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恶心呕吐,烦躁易怒,面红潮热,手足麻木或抽搐,大便干结,唇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生熟地、生山药、泽泻、茯苓、菊花、牛膝、钩藤、天麻、生赭石各10克,山萸肉、玄参、僵蚕、女贞子各15克,枸杞子、生龟板各12克。

②肝胆实热,淤毒内结:头目胀痛,呕吐剧烈,面红目赤,口苦尿黄、大便燥结,舌暗红或绛红、苔黄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胆、解毒化淤。

方药:赤芍、龙胆草、黄芩、栀子、半夏、当归、竹茹、野菊花各10克,生地、夏枯草各20克,车前草30克,生大黄、木通各6克。

③痰湿内阻: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身重倦怠、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痰通络、涤痰开窍。

方药:半夏、威灵仙、僵蚕、竹茹各15克,陈皮、茯苓、天麻、胆南星、枳实、菖蒲、郁金、苍白术各10克,瓜蒌、猪苓各30克,地龙12克。

④中成药:西黄丸,抗瘤解毒胶囊,鸦胆子油乳剂,安替可胶囊,榄香烯注射液。

§§第七章 现代病防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