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60

第60章 方剂

方剂是医生通过临床实践,掌握了药物的药性及其配伍组成的规律之后组合而成。医生通过这种意识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并调和药性的偏胜,这就是中医方剂学独具的特点。同时,方剂也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辨证而后论治,所以学习和运用方剂,还必须了解一些有关的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的组成和配伍

中医的方剂常用“君臣佐使”来解释其组成和作用。君药,是一方的主药,也就是针对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指能协助和加强主药攻效的药物。佐药意义有二:一是能对主药起监制作用;一是能协助主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前者适用于有毒性,或药性太偏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兼证较多的病例。使药,意义也有二:一是指引经药(将主药的作用引向有病的经络,例如羌活是太阳引经药、葛根是阳明引经药);一种是指方剂中次要的药物,而有调和诸药的功用。

实际上,君药就是主药,臣、佐、使药都是辅助药。主副药的配合适当与否,和疗效有很大关系。同是一味药剂,由于配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2.制剂的类型

把药物加水煎汤,滤去渣滓,取其清汁服用,叫“汤”剂。临床上以汤剂应用最广,因为吸收快,作用强,表里上下,无所不达,兼有荡涤的取意,所以一般急性病,更宜服用汤剂。

与汤剂相类似的还有煎剂和饮剂。“煎”剂是将汤药去渣后重煎成浓汁,宜于一般滋补粘腻之物,必须久煎取其药性醇厚而用。凡汤药没有剂量的限制,可以凉用或代茶频饮的,称为“饮”剂。饮剂和汤剂只是服法不同,所以也有以“饮”命名的。

把药物研细,或以水调,或以蜜和,或以糊做成的圆粒,称为“丸”。丸药融解得慢,使药性滞留,吸收缓慢,宜于慢性病长期服用。

丸药也有用于热病重症的,如安宫牛黄丸等,这是取其使用简便,易于收藏,便于临时取用。

把药物研末,以供内服或外用的,称为“散”。内服的散剂宜于疏理壅闭,外用的散药则要调敷。此外,还有鼻嗅剂,也是一种散剂。

把药物煎熬成浓稠粘胶的,称为“膏”。内服膏剂,是将药物煎熬成浓汁,加冰糖、蜂蜜等收膏,供长期服用,适用于慢性病滋补之用。夏天容易变质,冬天最妥。外用膏药,是用油类煎熬药物,去渣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然后加热涂在纸或布上,常用于外科痈疡等疾患,以及风寒湿痹痛等疾患。

把药物分别精炼,但剂型不定,如至宝丹是丸状、紫雪丹是粉状、辟瘟丹是锭状。丹剂多数是由矿物质经制炼而成。

把药物浸渍酒内饮服的,称为“醴”,俗称“药酒”。常用于痹痛一类的病,借酒之性,加强祛风活血之效,如虎骨木瓜酒。

把药物放在甑内或壶内,经过蒸馏而取得的液体,称为“露”。气味淡薄,药性也薄,一般只作为饮料,辅助治疗,如金银花露。

3.方剂的分量

对于方剂的分量,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由于历史的变革,显得相当复杂,现在还可看到麻黄、桂枝用几两的,如果不如变通地照抄照搬,就会发生偏差。所以,用古方时要按药物的比例,参酌现在常用分量加以修改。同时,还要结合地区和体质的差异,年龄的大小及病情的轻重不同,作适当调整,才不致有过轻过重的偏向,从而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4.感冒、发热用药

感冒退热冲剂(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草河车)适用于感冒有风热表现者,发热或不发热,伴头痛、咽痛口干、化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均不高。可每日冲服3~4次,每次1袋。发热高,可每次2袋。咽痛者,可含漱后吞下。

感冒片(豆豉、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牛蒡子、甘草、桔梗、钩藤、竹叶、荆芥、薄荷)适用于风热感冒,略有怕冷发热或不发热,耳塞咽痛,头痛。可每日服3次,每次吞服6片。

银翘解毒片(豆豉、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脑、甘草、桔梗、板蓝根、竹叶)药物组成与感冒片近似,适应证同感冒片,可每日服2~3次,每次4片。

感冒宁(荆芥、防风、紫苏、大青叶、四季青)适用于感冒有风寒表证者,有明显怕冷,或有发热,伴头痛、鼻塞流清水涕。可每日服3~4次,每次1袋。

午时茶(茅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前胡、防风、藿香、甘草、神曲、川芎、茶叶、厚朴、桔梗、麦芽、苏叶)系传统用治风寒感冒或有内伤积食挟感冒者,可每服1包,煎服或沸水泡服,药汁宜多,服后最好盖被使微微出汗。

川芎茶调散(薄荷、川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防风、荆芥)适用于风寒感冒之头痛较重者,也可用于无感冒而头痛者。可每日服2次,每次服6克。

银黄片(银花提取物、黄芩素)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也可用于丹毒、肠炎。可每日服3~4次,每次2片。

抗炎灵(一见喜)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用于菌痢、尿路感染。每日服4次,每次服4~6片。

清热消炎片(蒲公英)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用于疮疖、乳腺炎。每日服4~6次,每次服8片。

四季青片(四季青叶)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用于肠炎、外伤感染或疮疖。每日服3~4次,每次服6片。

前10种药均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遇有易患咽炎、扁桃体炎者而对其中有耐药,则可更换使用,或联合二种药同服,以加强作用,为避免胃部不适,最好进食后吞服。

5.咳嗽、气喘用药

半夏露(麻黄、桔梗、半夏、陈皮、枇杷叶、紫菀、远志、枳壳、杏仁水、薄荷油、安息香酸钠、糖)适用于一般之感冒有咳嗽、咯痰不爽者;或用于急性气管炎经消炎药后,咳嗽咯痰不爽已近尾声时。每日服3次,每次服1~2匙。

伤风咳嗽吞剂(麻黄、半夏、黄芩、桔梗、前胡、甘草、陈皮、枳壳、茯苓、杏仁霜、苏叶油)适用于风寒感冒、怕冷头痛,且有咳嗽、多痰、气促者。每日服2次,每次服半包,嚼服或冲服均可。

宁嗽露(麻黄、生紫菀、百部、甘草、杏仁水)适用于感冒早期咳嗽气喘较剧,夜间咳喘影响睡眠者。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匙。

气管炎糖浆(麻黄、生紫菀、百部、甘草、蒲公英)药物组成与宁嗽露近似,适应证同宁嗽露,也宜于慢性气管炎之有急性发作者。每日服3次,每次服2匙。

枇杷叶膏(枇杷叶、砂糖)适用于感冒咳嗽1周后,肺热干咳者,最好勿用于感冒咳嗽初起。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匙。

橘红吞剂(麦冬、生石膏、瓜蒌皮、生地、茯苓、桔梗、紫菀、半夏、苏子、甘草、款冬、橘红、杏仁霜、薄荷油)适用于咳嗽痰多、胸闷气促、咽喉甚干而痒者,最好勿用于感冒咳嗽初起时。每日服2次,每次服半包,嚼服或冲服均可。

6.胃痛、腹胀、便秘用药

胃痛宁(海螵蛸、元胡索、枯矾、橘皮油、炼蜜)适用于胃痛而胃酸过多者。每日3次,每次服4~6片,饭前服。

胃乐片(海螵蛸、甘草、乳香、没药)适用于胃涨而胃酸过多者。每日服3次,每次服4~6片,饭前服。

胃气痛片(乌药、郁金、香附、青皮、乳香、没药、丁香、五灵脂、白芍、肉桂、良姜、茴香、木香)适用于临时受冷而胃痛。

香砂养胃丸(藿香、砂仁、豆寇、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木香、枳实、厚朴、半夏、香附、生姜、黑枣)适用于临时有消化不良、胸闷气胀者。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香附、陈皮、厚朴、青皮、枳壳、苍术、砂仁、甘草、生姜)适用于气郁不舒、胸膈胀闷,伴有大便秘结,甚至呕吐腹痛者。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保和丸(茯苓、山楂、莱菔子、半夏、橘皮油、白地酵母)药物组成均为消食药,故适用于食物积滞引起的嗳气吐酸、腹胀及消化不良。每日服3次,每次服4片。

人参(或党参)健脾丸(党参、白术、枳实、陈皮、麦芽、山楂、神曲)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胸闷腹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可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更衣片(芦荟、朱砂)适用于肝火内热、心烦易怒、大便燥结。本药通便作用比较强,有时会发生腹痛的反应。由于芦荟能引起盆腔内器官充血,故孕妇忌服。每日服1~2次,每次服1.5~3克。

牛黄解毒片(牛黄、冰片、雄黄、大黄、生石膏、桔梗、黄芩、甘草)适用于胃火内热引起咽痛、口舌糜烂而伴有便秘者临时应用。每日服1~2次,每次服2片。

7.风湿筋骨痛用药

鸡血藤浸膏片(鸡血藤)适用于血虚引起的腰膝酸痛、关节不利。每日服3次,每次4片。

小活络片(乳香、没药、川乌、草乌、胆星、地龙)适用于经久不愈的关节筋骨疼痛与肢体麻木。由于此药有活血镇痛作用并有小毒,故不宜于孕妇服用。每日服1~2次,每次3片,用开水或酒(用酒可增药效)化服。

湿骨痛药(丁公藤、老鹳草、希莶草、桑枝、白酒)系药酒,适用于风湿骨痛、四肢麻木。每日服1~2次,每次服1~2匙。孕妇忌服。

8.失眠、心悸用药

养血安神片(糖浆)(仙鹤草、夜交藤、旱莲、合欢皮、鸡血藤、熟地、生地)适用于精神倦怠、失眠健忘。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或1~2匙。若为失眠,亦可临睡服1次。

安神补心片(丸)(珍珠母、夜交藤、女贞子、旱莲、合欢皮、菟丝子、丹参、生地、五味子、石菖蒲)适用头昏耳鸣、失眠心悸。每日服3次,每次服4片或15粒(丸)。

朱砂安神丸(生地、黄连、当归、朱砂、甘草、蜜)适用于烦躁不易入眠者。可临睡时吞服9克。

珍合灵(灵芝草、甘草、珍珠层粉)适用于失眠易于早醒者,以及心悸不宁者。若为心悸,可每日服3~4次,每次3~4片;若为失眠,可临睡吞服6~10片。

9.虚弱用药

党参(或人参)养荣丸(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熟地、茯苓、甘草、肉桂、五味子、陈皮、远志、生姜、红枣)适用于气虚乏力、动则气短出汗,或病后虚弱、食少便溏者。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黄精丸(当归、黄精、黄酒)适用于气血两虚、面黄肌瘦、头目昏眩、神疲乏力。每次服2次,每次服1粒(重6克)

麦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麦冬、五味子)为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故与六味地黄丸适应症近似,适用于肺肾两虚并有阴虚内热,如咽痛口干、梦遗盗汗、午后升火等。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补肾强身片(仙灵脾、菟丝子、金樱子、女贞子、狗脊)适用于一般肾虚表现,如腰酸足软、耳鸣脱发、遗精阳痿。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

复方胎盘片(胎盘、党参、黄芪、陈皮、麦芽)适用于贫血及一般慢性病稳定期所表现之神疲乏力。每日服3次,每次服4片。

全鹿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黄芪、天冬、麦冬、枸杞子、杜仲、牛膝、山药、芡实、菟丝子、五味子、锁阳、肉苁蓉、补骨脂、巴戟肉、葫芦巴、川断、覆盆子、楮实、秋石、陈皮、川椒、小茴香、沉香、青盐、鹿肉)药物组成与参鹿补片相似。惟更宜于老年阳衰、精髓空虚、步履不便、手足麻木等,青壮年一般较少应用。

10.夏令暑热用药

藿香正气片(霍香、紫苏、厚朴、甘草、苍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生姜)适用于暑天受凉、食滞不化,如怕冷发热、头痛、胸闷泛恶,甚则腹痛吐泻。此药亦宜于霉季多雨而有胃纳不振、舌苔较腻的情况。每日服3次,每次服4片。

11.外伤用药

香桂活血膏(白芷、甘松、川芎、薄荷脑、冰片、生大黄、姜黄、徐长卿、独活、牙皂、五加皮、木香、颠茄流浸膏等24种药)适用于跌打肿痛、关节炎、劳损酸痛、神经痛。可贴患处。孕妇慎用。

伤湿止痛膏(白芷、干姜、山奈、樟脑、防风、荆芥、老鹳草、肉桂、落得打、五加皮、丁香、川乌、草乌、马钱子、薄荷脑、乳香、冰片、芸香膏、没药等22种药)适用于风湿疼痛、关节酸痛。贴患处。孕妇忌贴腹部。

跌打丸(三七、赤芍、乳香、没药、白芍、苏木、血竭、红花、三棱、地鳖虫、防风、当归、丹皮、木通、毛姜、枳实、桃仁、甜瓜子、刘寄奴、自然铜、桔梗、川断)适用于跌打损伤、腰部扭伤、青紫红肿、疼痛不止。可每日服2~3次,每次服1粒(丸重3克,含药粉1.5克),黄酒或开水化服。孕妇忌服。

七厘散(藿香、冰片、乳香、没药、血竭、儿茶、朱砂、红花)适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或出血不止。每日服1~2次,每次服0.9~1.5克,黄酒或开水送服,亦可外敷。孕妇忌服。

12.皮肤疮毒、烫伤用药

金黄散(天花粉、大黄、姜黄、黄柏、白芷、厚朴、甘草、陈皮、生南星、苍术)适用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乳腺炎、小儿丹毒。可用菊花泡浓汁或黄凡士林调敷患处。不可入口。

小金丹片(乳香、没药、当归、地龙、木鳖子、白胶香、草乌、香墨、五灵脂)适用于痰核流注及一切痈疽(属于阴疽)初起,此药有消肿拔毒作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2~4片。孕妇忌服。

创灼膏或东方一号药膏(生茅术、黄柏、防己、木瓜、地榆、白芨、石膏、炉甘石、冰片、虎杖、玄胡索、郁金)适用于烧伤、老烂脚、褥疮、冻疮溃烂。搽涂患处。不可入口。

水火烫伤膏(当归、大黄、没药、丹皮、黄柏、白芍、紫草、黄蜡、寒水石、生地、乳香、呋喃西林、苯氧乙醇、麻油)适用于癣症及鹅掌风。每日2~3次涂患处,不可入口。

癣湿药膏或华佗膏(腊梅花油、樟脑粉、白蜡、水杨酸、安息香酸、凡士林)适用于水火烫伤的即时,可迅速创面消毒后,将药涂患处。不可入口。

13.妇科用药

调经活血片(川芎、当归、赤芍、熟地、丹参、香附、鸡血藤、泽兰叶、红花、乌药、吴茱萸、菟丝子、白术、木香、玄胡索)适用于月经不调、超前落后、经来腹痛。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

妇科调经片或妇科十味片(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白术、甘草、香附、赤芍、玄胡索、红枣)适用于一般月经不调。每日服3次,每次服4~6片。

乌鸡丸或乌鸡白凤丸(人参、鹿茸、鹿角胶、春砂、丹参、党参、乌鸡等25种药)由于药物组成偏重于滋补,故适用于月经不调引起的体虚贫血,或贫血引起月经不调。每日服1~2次,每次服1粒。

愈带丸(椿根皮、黄柏炭、良姜炭、白芍)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黄白赤带。每日服1~2次,每次服6~9克。

益母草膏(益母草、糖)适用于产后腹痛、瘀血不净,或恶露不尽,也可用于月经不畅或经闭。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匙。

14.儿科用药

肥儿丸(肉果、胡黄连、六神曲、山楂、使君子肉、木香、槟榔、白术、麦芽、枳壳)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疳积腹大、食少泄泻。每日服2次,每次服1粒。

小儿回春丸(麝香、牛黄、冰片、天麻、全蝎、胆星、僵蚕、防风、腰黄、朱砂、羌活、白附子、蛇含石、钩藤、甘草、天竺黄、川贝母)适用于小儿感受外邪、急惊抽搐、咳喘痰涎壅盛。此方着重在镇惊。每日服1~2次。小儿未满足岁,每次服3~4粒,足岁以上服5粒。开水调服。

猴枣散(麝香、猴枣、天竺黄、川贝母、羚羊角、伽南香、青礞石、月石)适用于小儿惊风、痰喘声如锯、烦躁不宁。此方着重在化痰。每日服1~2次,每次服0.3~0.6克,温开水调服。

15.五官科用药

清肝保脑丸(莲香叶、猪胆膏)适用于多嚏、流清涕之过敏性鼻炎。每日服2次,每次服6克。

耳炎散(猪胆膏、枯矾、黄连粉、樟脑)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先将耳内洗净,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次。不可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