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10723400000041

第41章 重庆大后方的流金岁月——访石曼

邹辉郭虹

从事抗日大后方戏剧电影史研究的石曼老先生最近特别忙,约稿、讲座、签售书籍等各种活动应接不暇。但他很欣慰,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六十年前山城那段群星璀璨的流金岁月。

六十年前的那场战乱令中国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但它却让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文艺中心,各种艺术在这里茁壮成长,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开出了一朵朵文艺奇葩。

六十年前,为影剧名人作专访特写、发表影剧评论的记者石曼已经小有名气。六十年后,他成了那段特殊历史见证人和研究者,并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老人回忆道,1937年10月15日,民生公司的客轮为重庆载来了有着三十六位明星的上海影人剧团。随后,当时中国的影剧界名人、明星相继登陆重庆,给山城剧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一时间,“上海明星在街上演戏”成为山城头号新闻,万人空巷看演出不再是新闻纸上夸张的描写。

田汉、石羽、白杨、曹禺、赵丹、秦怡……石曼老人对抗战年代聚集在陪都重庆台前幕后的明星如数家珍。话剧四大名旦、中国电影皇后、厉家班一系列的辉煌名字,在陪都的星空中绚烂一时。与这些名字相随的,是他们演绎创作的那些传世之作。

“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石老感叹到。国泰大戏院、抗建堂、山城的每个街巷和老重庆人一道,见证了文艺界前所未有的盛世。

在各种艺术的交相辉映中,重庆人第一次零距离感受了文艺的冲击力。《屈原》、《家》、《塞上风云》等传世名作在这战争的大后方诞生。

“爆炸了吧!”“烧毁了吧!”“你们滚下云头来!”响遍山城街头巷尾,更冲破战争的阴霾,从舞台走进生活,激荡起中国人对国事的激愤之情。

战乱带来灾难,但也激发出人民心底澎湃的爱国热情。战争催生好的作品,闪耀如乱世明灯的中国战时剧坛,明示着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和赤子之情。

六十多年来,石老一直细细品味着山城那段峥嵘岁月。“当时演剧人员最兴奋的,莫过于能在台上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侵略者‘的口号。”

这里的舞台不仅演绎了民生的苦难、抗日救国的激情,更为近代中国的文艺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在此诞生;《为自由和平而战》创下中国剧场演出最高票价的纪录,十两黄金一张票的天价话剧无人能够匹及。

“重庆话剧的功劳不仅在当年,还影响到后世。”石老在几十年里,笔耕不辍,把重庆抗战时期的剧坛往事收集整理,让更多的人知晓那段岁月。

(中新社2005年重庆八月三十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