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10723400000025

第25章 老舍在重庆的日子

概述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戏剧家之贫困今人难以想象。现在记老舍先生在重庆几件事,可见一斑。

老舍借衣

1942年2月,老舍新作《面子问题》,将由中华剧艺社在国泰大戏院上演。剧中主要人物佟秘书,是一个为官多年不得志,而又死要面子的人,著名演员项堃扮演这一角色。项堃在剧中需要穿一套长袍马褂,剧团无钱制作。管服装的应云卫夫人程梦莲,跑了好几处去借,都无着落。

一天,老舍先生去中华剧艺社看《面子问题》的排演。他穿一身长袍马褂,成色虽旧,料子却是上等的。程梦莲一眼看中,欣喜若狂,但又不便开口。老舍得知后忙说:“这有何妨。佟秘书就是要穿我这一身衣服才合适。我这件撑门面的长袍脱不下来不要紧,大家将就一下。每天演戏时,我到后台来。”2月15日,《面子问题》正式上演。这天正是农历大年初一,老舍穿着这身长袍马褂去各处拜年,最后来到国泰大戏院后台,把长袍马褂脱给项堃,换上项堃穿的棉衣,坐等项堃把佟秘书的戏演完,老舍再穿好自己的长袍马褂回家。

《面子问题》演了五天,老舍先生每天到后台把衣服借给项堃上台演戏,天天如此。

老舍停写剧本

1939年起,老舍创作了他的第一个剧本《残雾》,当年11月由舒绣文、吴茵、孙坚白(石羽)等为之演出,卖座甚佳。老舍深受鼓舞,陆续写出《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谁先到重庆》等剧。其中,《国家至上》流传最广,重庆、成都、香港、桂林、西安、兰州等城市都演出过。

既有剧本出版,又有剧团拿去演出,照理说老舍的生活应当过得不错。然而,老舍和许多戏剧家一样,一直很穷。

1943年,大米在重庆卖700元一担,猪肉50元一斤。这时,虽然是全国性著名刊物的稿费,千字不过二三十元。剧本重在演出,给的稿费更少。老舍是第一流作家,他发表的剧本,每三千字也只能换得猪肉两斤。

因此,有一天朋友们到他北碚的家中来,时近中午,老舍抱了一套旧西装从后门出去卖掉,打酒、买菜,回来招待朋友们。

同年,老舍联合郭沫若、夏衍、阳翰笙、于伶、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等23位著名剧作家,为保障剧作家上演税的收入,向社会发出申诉。老舍说:“写剧本要耗费心血,也要喝茶吃饭,我得不到我应有的生活费用,我只好停笔不写。”那时候的政府,当然不会保障“左派”文化人的生活。老舍从这一年起,不再写剧本,开始写小说《火葬》、《四世同堂》。

老舍“抢购”黄金

1945年,老舍在重庆北碚写《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的时候,他已是穷到卖衣物养家糊口的地步。

这一年的3月29日,黄金价格由每两法币两万元涨到三万五千元。

突然传来消息,在提价的前一天,重庆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抢购黄金案,一批高官和阔佬得到情报,抢购了一万多两黄金。其中,老舍抢购了一百五十两黄金,一夜之间,发横财二百多万元。

老舍,原名舒庆春,舒字拆开来写为舍予,老舍乃以此为常用名。报纸公布大量抢购黄金户头中有“舒舍予黄金一百五十两”。因此,有些人便说老舍平日“装穷”,暗地里有这么多钱买黄金。

后来,《新华日报》为老舍辟了谣。4月20日刊出消息一则云:“昨日各报所载黄金案中的舒舍予,与名作家老舍无关。老舍仍然在乡下过着穷作家生活,靠着卖心血及衣服杂物维持全家衣食。”老舍对这件事作何表示呢?他只幽默地说道:“在重庆警察局人口登记中,叫舒舍予的就有七个之多。怎么知道抢购黄金的就是我呢?”这个抢购黄金的舒舍予到底是谁呢?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个抢购黄金的舒舍予才在重庆被揭露出来。这个舒舍予不在前述的七个舒舍予之内,而是一个化名。当时,购买黄金有数量限制,孔祥熙家的孔二小姐得到黄金提价消息后,她叫手下人画了几个名字去中央银行去抢购黄金,“舒舍予”就是其中的一个化名。

这个黄金抢购案发生之后,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迫于舆论的压力,当局抓了几个在银行工作、趁机买了二三两黄金的小职员,作为替罪羊;那些买了几百两、上千两黄金的高官巨贾,反而逍遥法外。

茅盾先生为此写了个剧本《清明前后》,揭露这件事。并称:3月28日发生在重庆抢购黄金的这一天,是“中华民国”最黑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