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10723400000014

第14章 耄耋之年话《屈原》

今年是《屈原》首演60周年。为了这篇纪念文字,早在几年前,我就开始对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访谈。

1942年《屈原》在重庆演出,向黑暗的统治者发出风雷般的怒吼,震惊了蒋家王朝,同时也把“重庆雾季公演”推向高潮,创造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部史诗性的话剧,历年来世界各国剧团上演了六百余场,创下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的最高纪录。

60年来,首演《屈原》的演职员们,除了当时多灾多难外,之后几十年间历经坎坷,在风风雨雨中备受折磨。郭沫若因为写了《屈原》,“文革”中被江青登门威逼说:历史剧《屈原》、《十批判书》都是“王明路线”产物,要他写出检查。郭沫若当晚病倒,再未恢复健康。张瑞芳在《屈原》中扮演了角色,上海的“四人帮”诬她在重庆演的戏都是“举黑旗”。如今,在重庆参加首演《屈原》的,硕果仅存者不及半数,皆八十以上的耄耋老人矣!

扮演靳尚的演员施超,1944年10月,患肺病无钱医治,吐血倒在成都舞台上不治而死。之后,先后作古者有郭沫若、金山、白杨、顾而已、丁然、张立德等,今日健在者仅导演陈鲤庭,饰婵娟的张瑞芳,饰宋玉的孙坚白(石羽),饰钓者的张逸生,饰子椒者卢业高,饰卫士的周峰,以及当年负责舞台工作的苏丹。然而,改革开放后,他们每谈及《屈原》当年在重庆演出的盛况,无不精神振奋,侃侃而谈,历历如昨日事。

导演陈鲤庭,今年九十又二。他当导演,素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著称。他导演《复活》,首演之日开幕时间已到,为了场上一个俄罗斯沙发不合乎要求,他拒绝鸣锣开幕,急得社长应云卫给他下跪求情,他弃锣而去。导演《屈原》时,他在其陋室的桌子上,用小刀把肥皂切成许许多多块,对着桌上的舞台设计图,安排人物的调度,苦心钻研,夜以继日。《雷电颂》一场,布景十分简单,一个画片,一座台阶,一根柱子,屈原活动其间,在电闪雷鸣中,倾吐出他愤怒的独白,强烈地震撼人心。我在访问他时,这些他都一一道来。回顾往事,他说:“导演艺术严谨认真,任何时代都应该。”还在1985年,他把当年《屈原》的导演本,捐赠给重庆博物馆。

我从上海回到重庆,他又把《屈原》演出说明书,海报以及他的近照等资料寄来给我,作这次纪念《屈原》首演用。

张瑞芳度过八十华诞已三年,她谈过许多演《屈原》的旧事。谈得最多的是当时从剧本创作到全明星制演出的安排,周恩来副主席付出的心血。张瑞芳说,我演剧中的婵娟,攻击者说史无其人,其实婵娟这个人物,郭老是根据屈原作品中“女须之婵媛”这句话进行构思的。剧中震动人心的《雷电颂》,又被指责为屈原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我们演的是历史剧,不是演历史,这样的人不懂艺术。周恩来就这些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历史剧和历史不同,只是大的背景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不违背历史真实就可以了。在这期间,关于屈原这个人物,周恩来还写信和郭沫若商讨说:“拿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兼艺术家,我同意,说他是革命的思想家,容有商榷余地。”郭老一直珍藏着周恩来1942年给他的这封信。

周恩来不仅多次看了《屈原》的演出,还在剧本刚写出来时,就到天官府郭老家中,听郭老朗读全剧给他听,听了四个多小时。后来中华剧艺社还送过一套《屈原》剧照给周副主席。张瑞芳说:“到北京后,邓大姐还拿给我们看过。”演《屈原》时,郭老赠瑞芳饰婵娟七绝中有“赢得万千儿女泪”句,当时台上婵娟喝下南后陷害屈原的毒酒后,屈原大放悲声喊道:“婵娟啊,我的女儿!”场中的观众止不住地发出抽泣声,这样动人的场景,张瑞芳至今好像声犹在耳。现在他把郭老这首亲笔题写的七绝,连同《屈原》中婵娟的剧照组合在一起,作为纪念《屈原》演出用,并收入张瑞芳80寿辰的纪念画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为了反对周总理,把张瑞芳、白杨等打成黑线人物,说她们抗战时期在重庆演的戏都是“举黑旗”,《屈原》当然也包括在内。张瑞芳说:“为了感谢周总理当年为演《屈原》付出的那么多心血,我们也要大力宣传周总理领导下的国统区文艺。”石羽(孙坚白)当年在《屈原》中扮演宋玉,今年88岁高龄,他在轮椅上生活了五六年,耳朵听电话已不灵,主要靠写信和外界联系。这些年间,他给我写信上百封,每信至少上千字,所谈皆重庆抗战剧坛人和事。

今年三月,我还和重庆电视台记者到北京为他摄像,听他回忆逝去的岁月。

石羽深深地感受到周恩来不仅是领导《屈原》演出的总司令,对于难以解决的困难作出对策,让阳翰笙去排难解纷;周恩来同时又是亘古以来付出的爱最多的人。1942年,石羽刚认识周恩来不久,前一年的9月1日是国际青年节,石羽应邀到红岩村去,巧遇周恩来有事要外出,周恩来先伸出手来亲切地说“欢迎你”,然后请办事处同志端来两杯酒,他招呼石羽说:“请,今天是国际青年节,祝你快乐。”然后和石羽把红葡萄酒一饮而尽,接着深抱歉意地说:“我有事要出去,你在这里玩。”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物,对当时还是不甚知名的石羽如此亲切、热情,这是石羽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他说,只记得回去整夜都睡不着觉。为此,上演《棠棣之花》、《屈原》,他不顾自己是国民党中国制片厂的演员,决然参加这两出反对黑暗统治的话剧演出。并参与郭沫若、阳翰笙、应云卫等的筹划,到各剧团调兵遣将,把白杨、顾而已、施超等搬来,参加《屈原》演出。

周恩来一直把石羽、周峰、江村几位年轻演员记在心里。演了《屈原》过后,还把他们请到化龙桥《新华日报》社共打乒乓球、下象棋。饭后到后面小山坡聊天。当发现江村肺病严重时,周恩来立即请张颖为江村解决无钱就医的困难。

周恩来关爱他人之心影响石羽一生。至今,石羽不仅心系现在已成名的老师和友人,同时不忘普通人。重庆邮政部门有位职员罗志英,当年在《屈原》后台负责雷声效果,当年我告诉石羽,罗志英还在。石羽说当年《屈原》演出轰动全国,这些同志也功不可没。他立即托我问候罗志英,以后来信也常问及罗志英。

扮演钓者的张逸生,已及望九之年。他在演出《屈原》时,把婵娟指宋玉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语,易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改,语气坚决了,且含强烈斥责的潜台词。郭老撰《一字之师》之文,赞赏张逸生。

张逸生参加过很多剧团,进中华剧艺社演出《屈原》后,接近周恩来的机会多了,共产党人为团结抗日、反对法西斯统治,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予他深切的感受。他不计艰苦,和他的夫人、著名演员金淑之长期留在中华剧艺社,参加了很多戏的演出。50年代,他们夫妇写出《记中华剧艺社》长文,广为流传。离休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余热,张逸生夫妇屡获北京市和国家文化部多种奖项。对于这一切,张逸生说:“《屈原》的演出,使我深切认识到戏剧的力量,这出戏不仅教育了观众,也教育了我。从此,我以为人要值得一活,就要有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令人喜悦的是,他们夫妇都在八十岁以后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时值《屈原》演出60周年,至今健在的演职员还有周峰、苏丹、卢业高等人,他们在新中国的影剧事业上都作出重大贡献,他们对于《屈原》在重庆的首演都深深地怀念不已。

2002年2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