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10722600000047

第47章 她爱“玩”课——衢州市实验学校严丽萍专访

人物印象:

电话那头,严丽萍兴奋地大叫:

“文君,你知不知道,我好享受啊!”

“知道,不就是又玩了一节课嘛,看把你乐的!”

“我怎么能不乐啊!你听我说……”

“怎么”两个字夸张地拉了长腔,让你在电话这端,也可以想象她眉飞色舞的样子!和她结识后,没少听她这样聊课,在千里之外感受她的快乐。

严丽萍总把上课称为“玩课”。玩者,快乐地探究体味也。对语文心存恐惧不能玩,在语文田园的边上徘徊不能玩,悟不到语文教学的精髓不能玩,不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更不能玩!

严丽萍在语文的江河湖海里浸润久矣,深得水性,固能玩!严丽萍活泼开朗,其心性几近儿童,固能玩!严丽萍把儿童的课堂视为生命而挚爱之,固能玩!她曾说,只要孩子喜欢,哪怕做“跳梁小丑”我也愿意!

的确,只有满心里装着孩子,语文课才能“玩”出名堂,“玩”出境界。

——朱文君

她爱玩课。

工作头几年不大会上课,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大点子多,一边学着老教师的方法,一边琢磨着学生的心思,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她曾尝试着每天用一则小故事“收买”人心,再变着招儿教他们知识。那时候的她,满肚子都是故事,白天卖光了,晚上再去找,乐此不疲。学生也怪,讲什么故事都爱听,回家还学给家长听,喜得家长当面夸赞她:“你这个新老师不错,挺有办法的!”后来,她才知道,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故事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巧用故事,可以帮助你把低段语文课堂玩“活”了。教拼音,可以讲故事;教生字,离不开讲故事;教古诗,还可以创编故事。故事,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让她尝到了初为人师的甜头。

渐渐的,她的胆子更大了,喜欢打破课堂常规,让学生走上讲台动起来。记得那是一节识字课,她把“飘”字写在幻灯片上(当时根本没有课件),想放大了给学生看,突然灵机一动,操起剪刀把“飘”字剪成四个部分。上课时故意用书一扇,幻灯片飘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看到了纷纷叫起来:“‘飘’被风吹走了!”她请一小朋友把散落在地的部件拼凑成一个“飘”,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的。结果,这个“飘”字孩子们就再也忘不了了。接下来几年,上《葡萄沟》,她把新疆的音乐带进了课堂,请学生当场品尝葡萄干。那可是正宗的新疆葡萄干啊,颗粒大,颜色鲜,馋得听课老师直流口水。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感受着葡萄沟的美,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上《爬山虎的脚》,她让一个孩子表演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结果发现两只手不够用,“巴住墙”的脚是不能动的,怎么办啊?她就让一群孩子合作表演,从矮到高,一双双小手“一脚一脚往上爬”,好玩极了!上《找骆驼》,她只做一件事,排课本剧,这在当时需要点胆子,教室里乱糟糟的,让领导看见多不好啊!但她不管,只要孩子们喜欢,只要对他们学习语文有帮助,她都愿意尝试。结果,她成功了,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也在工作了7年时被评为省教坛新秀。

她爱玩课。

做了妈妈后的她突然懂得心疼孩子啦。小小年纪,每天要上那么多课,还得遵守这个规章那个制度,实属不易,便立志要让每节课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她爱好音乐,曾在师范学校当了三年的文娱委员,于是语文课上便常常能听到她的歌声。教学《王二小》时,她只让孩子们读了几遍课文就改上音乐课,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发给孩子们,一句一句地教唱,感人的歌词对课文做了极好的补充和诠释,直唱得人泪流不止,荡气回肠。她没有选修美术,却迷上了简笔画,那是她们黄定富校长的绝活,真管用啊!教学《夏天》一课时,她把一排彩色粉笔拿在手上,“刷”的一下,天边便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又是寥寥数笔,柳树、小花、小草尽显眼前,孩子们惊叹不已,读起课文来更起劲了!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活泼的、快乐的,老师若没有充分关注到这一点,就无法玩出精彩的课堂,《小马过河》便是个例子。这是篇经典的老教材,也被她玩出了新意。课始,先读马妈妈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别人”都说了些什么?老牛和松鼠的话谁对谁错?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有思辨意义,最后当多媒体展示出一条河,老牛昂着头轻松地过了河,松鼠“咕噜咕噜”滚下河时,孩子们都笑了,也都明白了。但是,课并未因此结束,她还设计了故事续编:小马磨好面回来时遇到了大象和小狗,他们正在为能不能过河犯难呢?于是,孩子们充分发挥其伟大的创造性,三五成群,自编自演,生成了好几个版本的《小马过河》下集呢!

《丑小鸭》则是另一个例子。有一天,教研员把浙江省青年教师巡回教学展示这个很难得的机会给了她,要连上两课时,这下有得“玩”了。她选择了《丑小鸭》这则经典童话,结果几次试教都很糟糕,孩子们太小,根本读不进文本,平日里养尊处优的他们嘻嘻哈哈,不能跟主人公同悲同喜,课堂常处于不尴不尬的状态,这还让人怎么玩啊!经过反复的琢磨,她想到了“书信”这一最能触及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她告诉孩子们丑小鸭离家出走时给妈妈写了封信,结果被泪水打湿了,模糊成一片看不清,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帮它补充,结果有的孩子写着,读着就哭了,因为,他把自己当做丑小鸭了;她又告诉孩子们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后也给妈妈写了封信,请他们猜猜信上都写了些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猜着,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都说出来了,完全忘了他们根本就不是丑小鸭。就这么两封信,她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读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丑小鸭》。那是2002年的事了,2010年她又重上了这篇课文,在带领孩子们感受离家出走的丑小鸭遭遇不幸时,她又设计了一个情境:丑小鸭想妈妈,常一个人对着天空喊妈妈,“妈妈,你知道吗?她最无法忍受的是。”一声“妈妈”,一个“最无法忍受”构起了孩子所有的阅读情感,此时此刻,孩子们仿佛就是丑小鸭,身临其境,已分不清谁是谁了。难怪课后有个小男孩这样对她说:“老师,她从一个细节中发现,安徒生爷爷还想告诉她们做人要善良,你看农夫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拯救了一个完美的生命!她长大了要做那个农夫,因为救助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啊!”瞧,这就是她的孩子们,你尊重了他,理解了他,呵护了他,他便能还你无限的精彩和意外。

她爱玩课。

遇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在变,课堂在变,她也在变。教拼音,她玩起了“严氏疯狂拼音”,以猜拳的方式帮助学生“碰”出音节,怯怯地读,不行,伸出你的手掌,剪刀,石头,布!g‐u‐a—gua, k‐u‐a—kua, h‐u‐a—hua,对,就这样,喊出来,别说,这还真有效,肢体语言促进血液循环,孩子们不再胆怯,小脸通红,扯着嗓子拼拼音,玩拼音,不再害怕拼音。教写字,她告诉孩子们横中线,竖中线最重要,横中线是人的裤腰带,笔画往下掉,小屁股就掉出来了,笑得孩子们常相互检查,哈,你的小屁股掉出来了!教朗读,她从不闲着,总爱跟他们合作读,而且是创造性地合作读。师:“她在空中”,生:“漂浮着”,师:“碰到冷风”,生:“就变成水珠落下来”,师:“怎么下来?”生:“落下来”,师:“哦,人们就管她叫”,生:“雨”,师:“有时候”,生:“她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师:“哎哟,真疼!”生:“哈哈……”师:“到了冬天”,生:“她就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师:“噢,多美的雪花儿啊,再飘一次吧!”生:“她变成小花朵飘——下来。”这种读法极为有趣,且省时高效,无论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她最喜欢用它,用它增进师生感情,生本感情。当然,前提是教师的语言得富有感染力。教语文园地,她就拿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得孩子们满心好奇和喜悦。如二上年级的《语文园地八》,她把“她的发现”中的同部件称为“汉字家族”,有大家族、小家族,家族成员个个很团结,有的连读音都差不多。“读读记记”中的九个四字词被反复诵读后,她让孩子们用词编故事,用上一个得100分,用上9个得900分,外加自己已知的其他四字词就可以超越千分啦,使孩子们神采飞扬,文思不断,超越千分的孩子达十个之多。“口语交际”一题为《有趣的动物植物》,她让孩子们办手抄报,搞展览,在讲解的过程中交流。最后教《聪明的韩愈》,她把方便面都用上了,因为方便面的香味可以飘满教室。

新课改的理念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她一直都这样做。她从来都不喜欢端着架子上课,她追求自然,崇尚生命,学生是课堂永远的主角,教师的本事大小只在于你能否将他们全部激活。

她上《胖乎乎的小手》,抓的是“手”,兰兰的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变着腔调读爸爸、妈妈、奶奶的话,让孩子们感受着这胖乎乎的小手是多么可爱,最后跃跃欲试地把自己的小手画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带着自己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回家为大人做事,然后记录在手指上,看看谁的记录最满、最多,一个星期后,教室里出现了一期专门的墙报:瞧,咱们班的小手多能干!

她教自编的低段写话教材《她想变》,抓的是“变”,哪个孩子不想变啊?上天入地,孩子的想象永远超乎成年人的想象,你想变成什么,是怎样,能做什么?教师不断地用评价来激励学生,学生想疯了,也写疯了。记得一个拄着拐杖的小男孩一瘸一拐地上台来,只为她能把他写的那段话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他写出来的快乐。

她上《看浪花》,抓的是“浪花”,先让孩子们画浪花,再让孩子们读浪花、说浪花、想浪花,最后一招比较绝,把课文中的“三个孩子看浪花”换成“二(1)班的孩子看浪花”来读一读,然后劝孩子们回家,孩子们说“不回”,好,请你说出理由来,学着课文写下来。于是,一节节稚嫩的小诗出炉了,二(1)班的孩子看了回浪花,做了回诗人,过瘾哪!

她爱玩课。

2000年以后,她做了教导主任,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她没有丢掉。课堂是她快乐的源泉。2005年生了场病,以为再也不能进课堂了,结果也挺过来了,且玩得更欢、更乐了。“心中似无课,满心满眼皆学生”的老师是她心中最可爱的老师。

她喜欢跟学生聊天,因为自信自己的语言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她常这样评价学生:“你说得太棒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夸你好了!”“你怎么能想得那么深刻啊,那得看多少课外书呢!”“可以做我的老师吗?听了你的发言,读了你写的话,我服了!”“咱们班的女生读得太美了,咱们班的男生在哪儿啊?”同事们说,这是“煽风点火”。她常这样撩拨学生的思维:上《小松鼠找花生》时她会问:“小朋友们都知道花生的果实藏在地底下,小松鼠怎么就不知道呢?”;上《麦哨》时她会问:“茅茅针真的有这么好吃吗?不会吧?”;上《巨人的花园》她会说:“天啊,这个巨人的字典里难道只有一个‘滚’字吗?”同事们说,这是“四两拨千斤”。她还特别能“编”。《静夜思》被她编成了感人的故事,《山行》被她编成了情景剧,孩子们最爱听她说那段“杜老先生拉开车幔,满眼是火红的枫叶,忙大叫一声‘车夫,停车!’,只听得‘吁——’的一声马车停住了,老夫子下了车,深深地吸了口气,大声赞叹……”同事们说,这是“无招胜有招”。2006年,她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但她知道,她不是什么名师,她只是喜欢思考,喜欢上课而已。

她的课是开门的,几乎每节课都有老师来听,她常对老师说:“公开课要多点家常课的扎实,家常课要多点公开课的精彩,课就玩过瘾了。”果真如此吗?前不久,她在浙江武义上了一则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真正找到了属于公开课和家常课的中间地带,痛痛快快地带着四年级的学生玩了一把。

课始,她以小练习导入:“巨人的花园春天_________,夏天_________,秋天_________,冬天_________,花园里常年_________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写完后自主评价,并通过朗读、想象、理解“洋溢”一词的意思,重温花园的美丽和孩子们的快乐,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可谓实在,简洁,巧妙。

第二板块便是“读想结合,感受寒冷与孤独”。巨人回来了,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砌起了围墙”,“竖起了告示牌”,然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她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无需音乐,不用画面,文字是最好的音乐和画面,孩子们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着:“她仿佛看到了……,她仿佛听到了……”,接着,她让两位学生将感受最深的词写在这个砌着围墙的花园里,孩子们选择了“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选择了“孤独、寒冷”。于是,她又问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原因,而这个原因只有巨人不知道。

第三板块顺理成章,只用一个问题来统领:“巨人什么时候才知道?谁点醒了他?”课文很长,她先让孩子们自由读,再跟他们接读,因为那是她最喜欢的方式,前文已有描述,读着,聊着,想象着,“那位眼睛会说话的男孩都说了些什么啊?”巨人明白了之后,她擦去围墙和告示牌,让孩子们第二次动笔写话:“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看,奇迹再次发生了!_________。”孩子们写道:“树木抽出了嫩芽,小草探出了脑袋,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绽开了笑脸,小鸟也在枝头唱起了歌,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孩子还把前面填空题里的好词一股脑儿都用上了,她也夸他:“真是奇迹啊,四季的美景一起呈现了!”谁说不可以,童话不就是无限的想象、美好的情感加生动的语言吗?

最后,她把孩子们对故事的解读变成了本课最后的板书:有孩子的地方才是春天!分享是快乐的!

下课了,她的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有老师听后给她发来这样的短信:“这课上得轻松,不用精美的课件,不用华丽的语言,方法也简单,不过是读、写、想、说而已,但孩子入情入境,动手动脑,上出了儿童味、童话味和语文味。大道至简啊!”

她爱玩课。

一直以来她教学中低段孩子,这一点从她的课例中可以发现。但她玩心甚重,玩了低段想玩高段,因为高段也是小学语文,对象也是小学生,想到这,她的心就痒痒的。于是,她就利用“走班教学”的机会,好好地过了一把高段的瘾。

“走班教学”也是她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一个学期走1-6年级的5-6个班,每个班三周时间,听课、上课与教师交流,说到底,还是玩课。不同学段,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给她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但她天生喜欢挑战,喜欢新鲜有趣的事,可惜只玩了一个学期,没有多少故事可以讲述,只有那两节五年级的《窃读记》让她久久回味,大呼过瘾!

解题从“窃”字切入,谈初读印象,学生说对林海音的“爱书如命,如饥似渴,耍点计谋”最为喜欢,她心中暗呼:“不得了,这群学生真厉害!”

初读环节,她用问题来引:“能提几个与‘窃读’有关的问题吗?哪些问题读了课文能知道?哪些问题想一下才能知道?哪些问题读了课文也不知道的?”就这样,学生读着、问着,再读着,自己解决着,充满了成就感。接下来是带着孩子的感受“窃读的快乐”,先用一首打油诗来概括当时的情景:“匆匆赶到,急急找书,不为别的,只为窃读。”到底怎么读?学生找句子读,她呢,只在一边逗着他们入情入境地读:“见过饿狼吗?怎么读?”“短发弄乱了,咱也要挤,是不?为什么?怎么读?”孩子们笑着,读着,轻松而快乐。

第二课时围绕着“她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展开教学。小女孩到底惧怕什么?课文中没有多少描述啊!此时,她为学生朗读了一段材料。听了教师的补充,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林海音曾经因“窃读”被抓,被当众奚落并逐出书店,难怪她怕!这个疑点一旦解开,后文的解读便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在品读“她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她却浑身轻松”时,她又补充了一段一位店员曾经为林海音留书的故事。两次补充都恰到好处,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期待被充分点燃、激活。下课时,他们纷纷问她讨要《窃读记》原文,她偏不给,要看,自己上网查去!

那天晚上,估计那个班的孩子大多上了网,查读了原文,因为,他们被语文课吸引住了。她何尝不是如此?玩课,让她欲罢不能。

一口气写了5句“她爱玩课”,才想起去查一下《辞海》,看看“玩”字到底有哪些意思。没想到玩字竟有那么多的条目,现择其一二:

①研习。《易·系辞上》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②玩味,反复地探究体味。《朱子全书·学一》曰:“诵《孟子》三二十遍,熟,复玩味讫。”

看来,“玩”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难怪让她如此激动,如此迷恋。感谢她可爱的学生,有了他们,她才可以玩出快乐而精彩的教育人生。

(访谈、撰稿《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 朱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