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10722600000016

第16章 走过四季 只有语文——杭州天长小学施民贵专访

提起施民贵,有很多老师会感到陌生,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会问:施民贵,是特级老师吗?怎么没见他在大型的课堂观摩活动中上过课呀?这也难怪,在常人眼里,特级老师嘛,肯定是明星教师,总是在“全国公开课”、“千课万人”等活动中频繁露脸,叱咤风云的。说句实话,我对施老师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杭州新世纪学校的校长”、“阅读经典倡导人”等方面,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施老师,同时也为了深一步探求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于青年教师的指导意义,我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熟人,翻阅履历,于是,施老师的人生轨迹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崇高起来。

施民贵,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80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主要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其间兼任学校管理工作和区级科研工作18年,现为杭州天长小学语文教师。施民贵爱岗敬业,成绩卓越。1991年被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1992年编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1993年编入《当代浙江专家名人辞典》,同年获“全国读书征文优秀辅导员”称号,1994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获中国《东方文艺》社文化教育奖、全国读书活动优秀校长奖等荣誉,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2000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同年列入浙江省中小学“2211”双名工程首批培养人选,2001年被选送参加教育部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习。

显然,这是一位光彩耀人却又藏而不露的特级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与这样的特级教师对话,更没有理由拒绝从他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于是,在2010年教师节后的一天,秋阳乍还,西湖边,青藤茶楼,我和临安城南小学的徐新德老师同时约见了施民贵老师。我们和施老师一见如故。施老师中等的个头,敦实的身躯,内敛的气质,谦和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氤氲的茶香中,在随和的交谈中,施老师的人生历程逐渐铺开,成长之路缓缓呈现。

第一个十年

“对于语文教学,我确实有很多话要说”施老师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但关键是要与时俱进,永远扎根在民族文化的传统上,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缰绳不断地向前走。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验。你不做,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一个“做”字,道出了施老师的心声,也道出了语文教改的真谛。

的确,施老师刚参加工作就明白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夜以继日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施老师实验的日记不是完全自由的日记,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向课文学作文,每个单元学两篇课文,模仿其中两个片段写;第二类是周末的日记,内容和形式都是自由的。日记写作始终在这两条线上行走,既有指导,又不完全框死。在教学上,将选择好的课文片段设计成练习题: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会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进行指导。其次就是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将学生写下的日记,采用钢板刻印并印成一个小报,发给家长,当然也投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的积极性就会无限提高。“其实,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施老师说。不错,你做得多了,别人当然就能看到。当时,金华市教研院有机会就让施老师上课,而且上的都是日记课;有机会就让施老师作讲座,讲的也还是日记教学。这样,课上得多了,专题讲得多了,语文教学也就更清楚了。就这样,施老师一册一册地去研究,一年一年地去实验,几年过后就有了一整套思路。经过几年的实验,1984年将自己的实验专题正式命题为“小学生读写日记系列训练”。1986年,该实验被列为金华市普教科研项目之一。1990年三易其稿正式编写出十余万字的“训练”实验材料。从1980年到1990年这十个春秋,施民贵老师几乎没有寒暑假,也没有节假日,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一实验中。先后共分析了近百篇课文,设计和组织了近百次练习,选编了近百篇例文,写了近百个“点评”。1988年四川《读与写》报、山西《青少年日记》杂志开始连载其中部分“训练”材料,1989年论文《以日记为主的作文训练新格局》先后获区、市一等奖,并于1990年在《浙江教育》上公开发表,同年获市普教科研三等奖。1996年9月,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一书收录了该实验论文。

读写结合,日记为载,大胆探索,不断实验,于施民贵老师而言,这就是语文了。

这十年,施民贵老师犹如漫漫冬日里的一粒种子,潜沉,蛰伏,汲取,向着明亮那方,期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第二个十年

施老师语文之路的第二个十年一开始就有一段非常感人的经历。那是1990年的暑假,施老师和金华的另一位老师去上海参加一个童话体作文的学术研讨活动。当时就非常兴奋,因为这让施老师找到了日记作文的后续之路。当时的童话体作文在全国而言也是试验阶段,是从苏联引进的。原本施老师就对儿童文学、童话非常感兴趣。在回金华的客车上,两个人一路都在谈童话体作文,谈到兴奋之时,整个人则显得亢奋异常,手舞足蹈,惹得同车的乘客都有意见。车到金华,整个童话体作文实验的思路就初步形成了。那时候刚到暑假,施民贵老师便在市图书馆成立了《幼芽》儿童文学社,对孩子们进行童话体作文的辅导。

整个暑假,施民贵老师每天向学生提供一种编童话的方法,边尝试边总结。当天下午和晚上就进行整理,每天编好一个单元的材料。第二天又是新的方法,又是一个新的单元。就这样,一个暑假的时间,就初步形成了童话体作文的整个试验材料。回顾到这儿,施老师不无感叹地说:“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做的事情,就是选定一个载体,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坚持下去。就我个人的观点,我是盯牢写的,教师有想法就把它写下来,把你的想法变成研究计划,然后促成研究行动并演绎成一个个的教学设计。”我们深有同感。在所有的童话体作文教学案例中,让施老师记忆犹新的是《吹牛大王》一课。打鸭子用枪管,鸭子从前面钻进去,后面钻出来,一群鸭子飞起来飞到烟囱里,最后掉到锅里,这些荒诞的夸张的童话,孩子很感兴趣,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施老师以故事做铺垫,让学生听听这个故事,想想还有什么有趣的场面会发生。编故事的时候,学生每人说出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由于不受当下作文教学的诸多条条框框的控制,学生很多奇怪的想法就会冒出来。

施老师认为:“有时候,我们用放大镜来看,突然之间全部放大,就会发现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各种奇怪的想法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各种奇思妙想就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现。他们的那些奇思妙想,我们可以给个鉴定,那就是童话。我们写作教学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技能,而是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夏丏尊写过一篇文章《触发》,他认为写作的指导要义都在触发上。”

后来,《幼芽》儿童文学社自然而然地移植到了学校。施民贵老师放弃寒暑假、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童话创编的辅导,不仅使他们增强了观察生活的敏感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一直坚持了数十年的文学社曾被金华日报、金华电视台、金华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参考报、浙江作文报等媒体以“小作家的摇篮”为题作过多次报道,被列入全国文学社团之一,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幼芽》儿童文学社还被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称之为中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的三大实验地之一。实验成果《学编童话15法》于1991年正式出版,论文《童话引路教学实验》发表于1997年的上海《小学语文老师》杂志。

童话引路,兴趣为导,消除障碍,放手一写,童话体作文实验,于施民贵老师而言,这还是语文。

1998年,施民贵老师光荣地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并成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2211”双名工程培养人选;2001年被选送参加教育部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习。这些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十年,施老师昂首行走在姹紫嫣红的春光大道上,美景无数,风光无限。

第三个十年

在国家级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中,施民贵老师担任班长一职,结识了大批来自祖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教学精英。随着视野的开阔,钻研的深入,施老师心中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感愈来愈强烈,他急于寻求一方更为肥沃的土壤来完成他的语文梦想。于是,经过一番波折,施民贵老师于2002年夏天欣然来到了全国语文的课改强区——杭州市上城区。

在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施老师主要负责全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做了一年多,担任了科研室主任一职,负责全区的课题管理,引领课题研究,于是,做语文跟做课题就有了一点点的冲突。其实,大家都知道,科研主任还有一项隐性的头衔,那就是局长的科研秘书,在局长的领导下,规划并指导整个区的国家级、省市级的课题工作,很多时候,所研究的内容往往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的关联。做全区性科研比较辛苦,竞争也很激烈,年年一评,功绩自明。施老师特别看不惯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脱离了一线教师,用大把大把的钱请专家来做课题,为的就是拿一个理想的课题成果。为了让全区的一线教师能贴着地面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施老师规划的全区性课题自然而然地趋向于学科教学。当时全区上下开展学科教学的案例研究,名字就叫做“案例研究方法”,这样一来,就有机会到下面去听课做材料了。语文进行的就是视频案例研究,把一堂课的视频切分成一段一段,进行细致的微格分析。当年,在施老师的带领之下,整个进修学校,所有的教研员,摄像、录音、电脑全部配齐的,可谓是全副武装了。当时,下去听课,全部自己拍,整堂课堂地进行实录。截视频特别麻烦,要找出有研究性的那段是颇费时间的。就这样,做科研找到了乐趣,因为总算和语文教学研究联系在了一块。

这是怎样的语文情结啊!以至于到了2006年做了新世纪实验学校的校长,心里想的也全是语文:打造语文品牌学科、推广阅读经典工程、践行语文核力领导。当时第一时间聘请了刚刚退休的著名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为学校的终身名誉校长。这样,新世纪实验学校当时总共12个班却有三个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每周都要来听课,引领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语文学科的优势日趋凸显。对于推广阅读经典工程,施民贵校长可是亲力而为的,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把钱都花在了图书上面。首先,把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全部配齐。其次,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教学楼从一到六楼,一百多套经典书籍的封面,全都张贴在墙上。新世纪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小学六年,一百多部经典,这是何等的营养,何等的汲取啊。至于学校的行政管理,也是和语文挂上钩的,那就是以网络博客为载体进行全面的工作跟进与协调。备课心得、教学反思、听课点评、培训收获、各线工作、家校共建等等,都以写博客为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皆以博客一线牵,一方屏幕,写尽了学校的大小事。这是怎样的管理思维啊,显然,这就是语文的管理思维。

2008年,施民贵老师53岁,教育局一纸令下,将他调往教育局担任督学一职。这是一份较为清闲的工作,但是,对于教育的追求,对于语文的挚爱不会因此而降温。百思之下,施老师在教育局办了一份电子报《上城教育调研与评价》,深受全区教师的欢迎与喜爱。施老师不无幽默地告诉我们:“我去做督学报告也是和语文相关的,听一堂课,然后从正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负担主要是认知负荷的问题。我以为,认知应该适度,合适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当然,其间也会涉及其他学科的举例。”我们听了,无不动容,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皆语文啊。

教师培训,科研管理,校长行政,教育督导,于施民贵而言,这十年,是纠结的十年,但依然可以是语文。

这十年,没有光环,没有荣耀,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正如从褪尽了似锦繁花的春天走向了浓荫蔽日的盛夏,丰沛了阅历,历练了心志,只等满目硕果到来的那一季。

第四个十年

岁月流逝30载,语文做了30年。这是一位怎样的特级教师啊,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何岗何职,心中想的全都是语文。语文素养,语文思维,语文行为,语文情结,集于一体,挥之不去,逾久弥香。“我没有什么的,要说有,也只有语文了!”面对我们由衷的赞誉,施老师谦虚地说。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2010年,54岁的施民贵老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回学校教书,教语文!

施老师的第四个十年开始了。

9月的一天,杭州天长小学,在五年级的某一班,施老师正别有深情地讲着张籍的《秋思》,眼前,端坐着一班专心听讲的学生,再往后看,施老师的几个徒儿正手捧笔记本,凝神静听……

(访谈、撰稿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袁红强

临安市城南小学 徐新德 张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