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10722600000010

第10章 思……——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余琴专访

夏日的西湖别有一番情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在这美丽的西子湖畔,我们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特级教师余琴。沉稳、柔美、亲切、睿智,用这些词汇来形容眼前的余琴老师,一点也不过分。在恬静舒适的音乐中,我们愉快地交谈着,如涓涓溪水缓缓流淌,似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娓娓的陈述将我们带进了余琴老师的人生历程。观余老师的成长历程,促成她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思考。可以说,是善思、深思铺就了余琴老师的成功之路。

善思

“学而不思则罔”,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往往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甚解。学习贵在思考,既好学又善思的人就成了佼佼者。余琴老师就是一个善思之人。

一、学习中思考

在学习中思考是余琴老师多年来的习惯,不断地学习成了余琴老师生生不息的思考之源。

她喜欢把各类杂志按时间为序连续翻阅,渐渐地,她发现了各地教学研究的特点:上海注重创新,江苏侧重踏实,浙江讲究开放。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她,边翻阅边思考,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整理,结果发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走势:

1992—1993年,研究愉快教育;

1994—1995年,研究目标教学;

1996—1998年,研究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

1999年—现在,研究课程改革,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内涵更宽泛。

这些发现使她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也为她的思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习中的思考,使她练就了敏锐的双眼,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准确地把握小学语文教研的脉搏,始终走在小语教研的最前沿。

二、科研中思考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这也是余琴老师的善思之法。余老师认为:课题研究一定要走好过程,千万不能变成课题研究方案随便写、科研过程匆匆过、科研报告拼盘式。她做过的几个课题始终伴随着她的思考足迹,每一次课题研究,她都是这样做的:

1.认真思考,制订周密的研究方案。

2.根据研究方案,制订可以操作的研究阶段计划。

3.依据研究阶段计划,扎实开展研究,同时修正研究前制订的方案,让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有效进行。

4.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如:调查表、测量量表、学生表现记录、家长来信、座谈会记录、与课题有关的学生作业与作品等。

5.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发生改变:会敏锐发现问题了,会把复杂问题分类处理了,会抓住事物的要害了……走进教育科研的殿堂,她看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宽广大道,找到了教师成长的支点,她在一次次的教育科研实践中学到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改之路沿着正确的轨迹不断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完成了“教书匠”向“专家型”的角色转换。

三、听课中思考

带着思考去听课,在听课中不断思考,寻求突破,这也成了余琴老师的思考之法。有段日子,她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听语文课。课后,其他学科老师的一些想法让她深受启发。这些启发引发了她对语文课堂的思考。

她与数学老师一起听语文课,课后,一起听课的数学教师非常不解地问她:“语文教师上课怎么可以自顾自说呢?”好一个“怎么可以自顾自说”的质疑。这一质问,引发了余老师的深思,并寻找这“自顾自说”的背后隐藏的病根。原来是师生的情感不同步所致,热情洋溢的语文老师让自己的情感走在了学生的前头。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余老师继续寻找解决的方法,让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她与音乐教师一起听语文课。课后,音乐教师发出了赞叹:这堂课真是“颗颗晶莹,只是不能成为一串项链”。这一赞叹听在余老师的耳中,心里思考的却是: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各个环节看似“颗颗晶莹”,实则零零落落,难成整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预设时该如何围绕主线,整体设计,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浮躁和肤浅现象?

余老师是一位善思的智者,她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想对自己设计的课有所突破,却一直难以走出语文教学的“围城”,可能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如果能跳出语文看语文,多听听其他学科教师的想法,也许会对自己有所启发。她想起新课标强调的学科间融合,这是否也应体现在教师教法上的融合呢?于是,她本着一颗善思之心,另辟蹊径,转换视角,与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听课,结果看出了语文课堂另一片蔚蓝的天空。

四、工作中思考

余老师的善思不仅融进了她的学习、科研与听课之中,更融进了她的日常工作之中。2004年9月,她调入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任校长。这是一所全新创办的学校,有许多特殊性:成立时间短,教师与学生都从全县各校新招的,没有任何可以传承的东西……面对空空的教学楼,她在思索:学校的特色是什么?特色靠什么来体现?学校凭什么让教师、学生向往?……思索中,她想到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于是就申报并研究了一个学校综合课题《构建生态校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构建生态校园,追求自己理想的教育境界。是深思,使余琴带着她的团队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在这理想的教育境界中,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深思

余琴老师的思考是多方位的,更是深层次的。她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这份思考一直伴随着她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就拿她的第一个课题来说吧。

一、深思源自于追求

1994年9月,她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学校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每人要确定一个课题。根据这个要求,她一直在思考:该从哪个角度去选题呢?她翻阅教育理论书籍,发现书中是这样写的:课题的来源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来、从教育理论中来、从争鸣中来、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教育的比较中来。

面对这样四条来源,她一一对照,应该从哪一条入手去发现课题呢?考虑了半个月,仍无结果。眼看填报截止的时间就要到了,可心中还是迷糊一团。正在这时,她看到浙江省缙云实验小学《低年级学生不擦橡皮的实验研究》报告,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建议低年级尽量不使用橡皮,让学生努力做到正确书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谨慎、仔细的学习品质;本实验从二年级开始,为了追求更佳效果,最好从一年级起就让学生不使用橡皮。”又过了几天,她看到《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10月)中的一篇文章《低年级学生使用铅笔写字的利与弊》,文中认为“低年级学生使用铅笔的弊多于利”。

阅读这几篇文章,使她的思维与两位作者发生了碰撞,她发现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似乎都在说明一个关于写字习惯和写字心理的问题。恰逢她教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字,于是她大胆实践,开始了《低年级学生使用钢笔写字效果的实验研究》,试图借助钢笔这一载体,解决学生写字习惯和写字心理的问题。实验开展一年后,效果很好,学生的作业非常干净、字迹端正、错误率低。此时,她又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1月)看到《低年级学生不宜使用钢笔写字》的文章,发现文章的观点与她实验的初步成果正好相反,这样更坚定了她要把实验做下去的决心。

两年后,课题结题,她与课题组的另一位教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在天津召开的小学写字教学研究会的年会,她们带去了实验报告,和用原始资料做成的展板。通过艰苦的现场论文答辩,该课题成果获得中央教科所小学写字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半年后,该课题的实验报告也在《浙江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了。

正是这样不断地深入学习,深入思考,余琴老师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为她的成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思扎根于责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有价值地思考问题对她来说就成了一种责任。停止思考对她来说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在语文教学方面,余老师重点在思考“小学阅读教学目标体系的研制与运用”。

她试图通过研究明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因素,构建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梳理人教版阅读教材的能力发展序列,探索阅读能力测评的科学方案,改进阅读教学,寻求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取向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一直在思考:“阅读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怎样应对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不够明晰的问题?”既然是搞阅读的,她想,首先要弄清楚“阅读能力的体系”,这些阅读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为此,她查了许多资料,也看了很多国外的相关书籍。

后来她想到了图示法,余老师从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入手进行思考,建构了这样一个图式:

她认为阅读者的阅读过程,首先是认读,之后是理解,然后是概括和评鉴,它们是递进关系。所以她制作了第一个三角形——最下面是认读能力,上一层是理解能力,再往上是概括能力,顶上一层才是评鉴能力。同时,她又考虑到阅读能力总是要关乎阅读兴趣习惯、阅读方法策略、语文知识等。所以,她在第一个三角形的基础上又构建了第二个平面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阅读策略方法、阅读兴趣习惯、语文知识。

这个图式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余老师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评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阅读策略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还可以拿这个图式去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决了阅读能力的目标体系,余老师接下来思考的就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问题。

她认为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角度,基本上是从教学方法出发,所关注的是教师“怎么教”,思考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出彩。

她觉得正是这样的思想在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她认为“教学内容”正确了、妥帖了,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无限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学方法的枝枝节节。她说,我们不乏教学艺术高超的优秀教师,也不缺所谓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模式的宣传并不少见,尽管优秀教师马不停蹄地到处示范讲课,但是情况依然如故,普通教师的教学原来怎样,现在依然怎样。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余老师认为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而言推广,那么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主张应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注教学方法,这体现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认识。现在,她正致力于“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研究。我们期待着看到余老师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乐思

余琴老师一路走来,她在善思中提高,在深思中前进,在乐思中收获。

余琴老师学习不断,思考不止,她奋斗着,乐思着,攀登着。工作因思考有了乐趣,思考因收获有了动力,思考中伴随着勤奋,勤奋中充盈着思考。余琴老师善于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1996年以来,共撰写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38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24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县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长兴教研室工作的5年间,她走遍了全县所有小学,听取1000多节课,举办各类讲座100多场,对老师们进行悉心指导,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出宝贵的建议。她热心扶植青年教师,先后带徒50余人。目前,已有30余名徒弟成为县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出色的工作和谦虚的为人得到教师们的肯定,为小学语文教学作出了贡献。

20余年的工作中,她荣誉齐身,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她曾当选为省妇代会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先后被评为省教坛新秀、省特级教师、市教学明星、市教坛新秀、市兴湖教育奖、市首批教学骨干、市首批一级名师、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绿色环保先进个人、县十佳教师、县一级名师、县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文明市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校长等。先后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她是一位思想者。20多年来,她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她在思考中完成科研,在科研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思考。她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观、教学观,深深影响着当地的课堂教学;她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参照;她开放的学生观,促成了更多学生的健康成长;她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关注教育的推进,关心教师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生命陪伴教师和学生走过一段共同的生命旅程。她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启迪着青年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

(访谈、撰稿 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綦爱军

浦江县实验小学 唐光超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方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