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孩子输在品格上
107217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孩子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格

(一)中国的创造力在哪里?

去年10月我到美国学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到了美国的洛杉矶、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因为美国去过很多次了,这些城市也并非第一次看到,但是,我还是感到强烈的新鲜感与时尚感。

美国的商品之丰富,花样之繁多,让我叹为观止。怪不得国人来到美国会不停地采买,成为美国GDP的重要贡献者。如今的中国也是经济强国,按说商品也足够丰富,但是,跟美国相比那是逊色多了。

我首先声明我并不是特别推崇美国,与自己的祖国相比,我还是更爱我的中国,我要说的是美国人的创造力,他们的商品之所以让人愿意花掉最后一点儿银子,就是因为花样、款式都是特别前卫、时尚,用美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很“酷”。

正是因为这些商品的不断创新,才导致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尽管由于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美国人花钱的状态显然不如中国人更有自信,但我相信美国的商品市场如此花样翻新,决不是仅仅因为需要吸引国外的游客来消费,他们的终端客户中应该还是美国人居多。

我在美国也花了很多钱,买东西买到手软,主要是因为这些东西国内根本就看不见。回到国内后,我去各大商场闲逛,突然发现国内的品牌橱窗里,陈列的新鞋,基本都是美国减价处理的过季产品,那款式那花色,你说抄袭又不像,你说模仿也没模仿到家,再一看价钱,是美国同类产品的4—5倍,跟国人的收入相比,这种标价简直就有点儿抢钱的味道。

说这么多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说说中国人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我跟美国的一些大学接触过,很多美国的教授说起中国的学生都有同感,那就是勤奋、努力、用功,成绩不错,但创新能力不高。

在美国无论各阶层、各领域都很爱说一个词儿“feature”(特色),餐馆在介绍它的菜品时一定会说到这个词儿;电视上的广告也在说这个词儿;商店里的店员在给你介绍他的产品时,也会不断地把这个词儿挂在嘴边,所以,我的英文中记得最牢的就是这个词儿feature。

Feature可以说是美国人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目标,他们认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做出feature,这样才有可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

在我看来,特色就是创新,就是一种创造力。在美国的市场上,我也看到中国的产品,应该说质量还不错,但创新就谈不上了。所以,在美国China(中国制造)是廉价产品,因为它缺少技术与创新的含金量,美国人也很喜欢中国制造的产品,因为它便宜。但是,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要比在国内还便宜许多,这让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辛辛苦苦把产品运到美国销售大概也挣不了多少钱,就是有挣也是个辛苦钱。

中国的创新能力软弱一直是国际上比较有共识的一件事,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可就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常常逼迫孩子们要丢掉创造力,一心一意按照老师列出的条条框框去走,才有可能走进他们心仪的大学,可是,大学里又有多少可以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我想说的是,不是我们的孩子缺少创造力,而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就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拓展。可是,由于中国人的众多,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教育制度比应试教育更能优胜劣汰,考试是一道门槛,可以把大学的课堂里坐不下的那些人挡在门外。所以,它至今还无可替代,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

以个人之力与国家体制相对抗常常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们暂且放下这个话题,来讨论一下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其实,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他的一种品质。

邻居的男孩小新才刚刚二岁,就已经几次把他爸爸的手机扔进马桶里,他说想看看马桶会不会堵,爸爸的手机会不会发不出声音来了。结果,被他爸爸痛打一顿,被告知“手机”是他的禁区。

还是这个小新他有一次趁妈妈不注意,把所有的调味品都倒进一个锅里,然后,把他的牛奶倒进去,说是要做新的饮料,结果,让妈妈一通怒吼,小新缩在自己房间里,有一个小时没敢出来。

在电梯里碰到小新的妈妈,她就开始诉苦,她说儿子小新简直就是破坏大王,所有的书都给撕掉,说这样读起来方便,想看哪页就看哪页,家里的墙被他用彩笔涂得一塌糊涂,连爸爸的拖鞋上也被他画上图画,他的玩具几乎没有一件是完整的,他的兴趣就是买到新玩具,就要拿回来拆开看看,为此,爸爸揍了他好几次,他都改不了这毛病。

面对小新妈妈的苦恼,我其实很想恭喜她,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力的孩子呵。他才刚刚二岁,就有这么强大的破坏力,说明他的聪明也不是一般呵。

可是我的话小新妈妈并不认同,她说,这孩子就是“坏”,性格不好,长大也恐怕难成什么好材料。

我对小新妈妈说:“我敢肯定这孩子不坏,而且还很聪明,至于将来成块什么材料,可完全靠他们夫妻把握了。”

做家庭教育这么多年,我知道生活中小新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这样的孩子通常很活泼,爱提问题,好奇心重,对什么都想探个究竟,因而,具备一定的破坏力。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爱搞破坏而责骂或惩罚孩子,这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不公平的一件事。

破坏力有时就是创造力,所谓不破不立,与孩子的聪明才智相比,他弄坏的书籍、玩具又价值几何?

父母要看孩子弄坏东西的动机,如果他只因为好奇,想搞明一些东西而搞的破坏,父母就应该原谅他,并告诉他正确的方法,还会让他以损坏东西为乐趣。

我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来咨询是因为她的女儿才刚刚五岁,就特别爱问问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科学,孩子没有不问的,很多时候她让孩子问得面红耳赤不知该怎么回答,推女儿去问爸爸,结果把爸爸也给难住了。

这位妈妈现在非常苦恼,说想起女儿来就头疼,觉得她太难缠了。

这又是一位拥有天才女儿却不自知的妈妈。她的女儿爱问问题,这是件多么好的事儿呵,孩子在五六岁时,由于视线从她自己身上开始向外界扩展,关注点由她自己向身边的人和事延伸,她太想了解身边的这个世界了,因此,她的求知欲会呈几何状地翻涨,因此,她会成为问题大王,永远会有问不完的问题。

有问题问,说明她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是孩子获知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而由于这时的孩子跟爸爸妈妈相处的最多,因此,她常常会把他们当做最佳的解答问题的人选。

可据我了解,有很多的父母在这种时候会呵责孩子问题太多,尤其是当孩子的问题让父母为难的时候,孩子得到的通常是,“去去,一边去”,或者是,“去去去,看电视去,别在这儿烦我。”

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孩子有问题说明她渴望求知,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烦,或者不懂便用消极的行为来面对孩子。

针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做到耐心、细心、用心,如果你了解,你可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解释,如果你不懂,你可以说,“来,宝宝,这个问题妈妈还真是不太了解,走,我们去看看书,在书里找找答案。”

这种做法既可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还可以通过看书这种方式,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兴趣。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爱上读书,刚开始就是因为要寻找问题的答案才去翻书的。

父母要懂得在孩子面前回答不出问题来,这事儿不丢人,你不是希望孩子比你强吗?但是,你如果回为被孩子问倒而发脾气,那就太没有做父母的风度和胸怀了。

最好的做法是,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前就开始做准备,多读一些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的书,有条件最好把大不列颠全英百科全书看看,哪怕掌握点儿皮毛估计也够应付一阵儿了。

孩子的求知欲和他的创新能力可能成正比的,小的时候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长大了一般都会从事一些技术性比较强,需要钻研精神的工作。

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跟保护他的眼睛一样重要,因为这是他学习的动力,那些长大以后对学习没啥动力,小小年纪便有厌学情绪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在幼儿期求知欲特别旺盛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这一点在许多父母因为孩子学习困难来咨询的时候得到证实。

在我看来,孩子的破坏欲、求知欲都是他们身上最珍贵的特质,需要父母用心去呵护与引导。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能都会在他还是幼儿的时候就要着手。

在这里我要郑重建议年轻的父母,不要自己图省事把孩子扔给父母带,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习惯培养都没有什么好处。

老人带孩子一般就是让他衣食温饱,不磕着碰着就算完成任务了。可现在许多老人文化素质偏低,本身就有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在他们身边一个是很难养成有规律的科学的生活习惯,一个是会因为老人的溺爱、娇宠而变得个性异常。

老人因为隔辈亲,又不太懂什么科学的育儿知识,常常凭本能和经验来带孩子,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好的习惯的需要。

父母们应该算一算这样的账,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看上去省了很多心,省了很多钱,但你要知道,孩子的个性、习惯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很多跟着祖父母长大的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回到父母身边,都有很严重的不适应症,比如在爷爷奶奶家可以不洗脚、不洗脸就上床睡觉,但在妈妈家不可以,他可能会很不开心,在姥姥家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而在妈妈家要起来上学,放学要回来写作业,这些都有可能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作用,甚至发生厌学情绪。

还有老人大多处于退休状态,对人生也没什么规划,对未来也缺少目标,老人松松垮垮的生活节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跟老人待久了,他就会觉得这样比较舒服、放松,回到爸爸妈妈家,爸爸妈妈年轻还有许多追求,生活节奏就要快很多,孩子可能会因而不适应,如果再没有好的沟通习惯,亲子关系可能就会为此而紧张。

孩子一般在6岁以前是跟父母建立亲密感的最好时期,有的父母会把孩子扔给老人,一直到孩子上小学才接回自己家中。这时候孩子已经失去跟父母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常常会跟父母产生情感隔阂,这种隔阂一旦形成,就有可能是终生的,后天再怎么弥补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多父母会在这个时候后悔当初让孩子跟着老人的选择。

由于老人大多数能力有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已经很劳累,常常不会有精力去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老人的语言方式跟孩子的语言方式有一定的差距。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语言能力通常比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要差一些,这是因为老人一般都疏于跟孩子沟通、互动的频率远远低于跟着父母的孩子,因为,也会使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育受阻,而且,在我所住的小区,我已经不只一次听到老人在带孩子时满口粗话,不堪入耳。我想这对孩子来说都是特别不好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父母还是应该克服困难,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身见证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这也正是为人父母者的快乐所在。

想让孩子保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格,父母要做到宽容与包容,容忍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只要安全、健康就可以。

我的哥哥小时候是个特别聪明的男孩,他的好奇心特别强,尤其是对机械的东西,家里的钟表、自行车都是他拆卸的对象。后来,他迷上了无线电,他爸爸最喜欢的,也是全家最值钱的家电——一台“美多”牌收音机被他给拆了,为此,爸爸狠揍了他一顿。

刚开始他很多东西拆了就装不起来,因此就屡屡挨揍,后来,他经验娴熟了,拆开的收音机一会儿就给装了起来,凭着这个本事,他10岁的时候就用邮寄的无线电元件焊接了一台小收音机,我至今记得当那台看上去只有一个喇叭的收音机真的发出声音时,我们的惊喜。

十二岁他用买来的零件焊接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虽然,只有一个显示屏,而且影影绰绰,并不太清晰,但是,还是让我们看上了当时最火的电视剧《霍元甲》。

他后来虽然没有读很多书,但也做了技工,属于做什么像什么的那种人。

我现在想,如果我们有现在这样明白,孩子的破坏力与他的创造力是同等重要的,我哥哥也许会成为研究无线电的专家也不一定,只是,那时的人们忙于衣食温饱,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我的父母也不例外。

所以,就像那首歌里唱到的,“现在的孩子赶上了好时候。”我们不仅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还有更系统、更科学的育儿方法,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福音,对现在的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大好的事情。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想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孩子的“破坏力”,要观察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有的孩子对电动玩具感兴趣,一定要拆开看才肯罢休,这说明他在思考,在尝试,是一件好事情,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这样的事去斥责孩子,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说明他喜欢动脑子,而善于动脑子的孩子一定是聪明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满足他的好奇心。

思考力常常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父母可以先从训练孩子的思考力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①考虑问题可以打破常规,跳出定式思维。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成年人灵活很多,因为他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没有很多现实的考虑,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是跳跃式的,出其不意的,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在大人听来也许有些稀奇古怪,但这也正是孩子的灵光闪现。

遇上这种情况,父母一定不要着急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界定孩子的想法,或者干脆说孩子胡说八道,一定要懂得维护孩子的创新能力,首先表示支持他的想法,然后,再来跟他分析他的想法的可行性。

受到鼓励的孩子会不断拓展他的创新能力,父母还应该支持孩子勇于尝试。勇于尝试让他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尝试会不断地给他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这对锻炼孩子的胆量,提高他的探索精神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现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但他们也承认中国人很聪明,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引导。今天的孩子便是明日的未来,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再忽视下去了。这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问题,什么时候中国从世界工厂的制造地位转换成世界创意基地,中国就赢了。

我也认为不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而是我们的父母不够智慧。我在很多场合都看到跃跃欲试的孩子,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想要去尝试,但都被父母以“危险”,或“不安全”为名给限制住了,这样的管教多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就自然消失殆尽,所以,父母只为他的孩子很乖、听话而感到骄傲,却不知道他有可能把一个“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在保障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与众不同的东西,去挑战他感到有兴趣的东西,这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别有意义的做法。

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他的求知欲,很多孩子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学习,去钻研,这是孩子长大后保持好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很多父母感觉孩子大了以后不喜欢学习,实际上没有天生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只是有的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他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保护,因此,长大以后他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其中的责任大多在父母身上。

因此支持孩子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是保护他的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②鼓励孩子用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思维方式,它主要是指以一个目标为中心,让思维不依常规,不拘一格地向四面扩展,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

孩子的思维因为大多数是跳跃式的、片断式的,因为,孩子大多数是用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特质,我们有时感到孩子的思维特别敏捷,他们说的话常常一针见血,所谓,童言无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常常会因为可以跳出问题的本身而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发散性思维会让孩子同时跨越好几个领域考虑问题,因而,他们的言谈举止有时会非常可爱,有一种童真。但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童真并不认同,他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更成熟一些,考虑问题的方式更接近父母一些,这对孩子来说是件特别不公平的事儿。

我一直坚持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儿,天真也好,烦躁也罢,属于他们的童真也就那么几年,为什么一定要他们学大人的样儿,小小的孩子非要正襟危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呢。我特受不了的就是小大人,有时候,去学校讲课,老师选了几个孩子搞接待,我对这些总是规规矩矩、蹑手蹑脚的孩子总感到有些不太舒服,总要逗他们说几句孩子的话,让他们显示一下孩子的年龄才觉得心安。

所以,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支持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大发明家,那些特聪明的人,一般都是发散性思维,这也是他们一把年纪却看上去那么有童真的根本原因。

发散性思维让人保持活跃的想法,它可以经常从这个领域跨界到另外的领域,也可以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上受到启示,因而,产生新的设想。

有创造力的人常常都是用发散性思维思考,这是一种保持创新能力的品质。

③鼓励孩子经常用一些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

逆向思维主要就是学会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将思路改变到与原来相反方向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遇上问题让孩子学会“反过来想想”。

逆向思维是保持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不同的思路,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正向思维,这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墨守成规,或者重复别人,或者重复自己。

而逆向思维会让你打破一贯的思路,从问题的对面寻找出路,这样常常会找出与众不同的思路来,搞出有新意的创意。

孩子的思维因为没有定势,因此非常适合引导,遇上问题启发孩子从不同角度考虑解决方法,是最好的锻炼孩子创新思维的方式。

④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象力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吸纳常常是被动的,而想象力则是主动的创造力的体现。

孩子的想象力是他创新能力的源泉,它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展开他的想象力,千万不要在孩子向你描述他的想象时给予不屑一顾,或者,漫不经心,要知道这可能是他将来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的开端。

孩子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他跟宇宙一样蕴含着不可知的能量,谁也不知道在哪个孩子身上潜城着奇迹。那些被我们在今天称做大师的人,有着和我们的孩子一样的童年,天真、烂漫,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和无所畏惧的尝试,而不同的是他们的父母。

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那些成年以后颇显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成功的人,大多有一双宽容的父母,尽管他们可能有的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们却尽可能地给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种“放养式”的成长,因而成就了那些杰出的人。

我希望父母们懂得,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力,让孩子养成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格,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未来,保护中国在未来世界上的竞争力。

一个民族想要延续下去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更加需要创造力。给孩子一些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职责,更是父母的选择。

有些时候孩子身上本来就有一些闪光的特质,父母要做的是让这些闪光的特质,汇聚成孩子成长的能量,让孩子的人生充满了爆发的可能,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成功,至少也不会留下遗憾了。

品格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人格的教育,灵魂的教育,也是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父母越早明白及时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的价值,就会越早地收获孩子优秀的品格。

人的一生,简单的是生存,重要的是生活,高技能可能会带来不错的生存,而低品格却会让生活很糟。你的孩子缺少了坚强、缺少了担当、缺少了制约、缺少了仁慈和善良这些品格,注定他不会拥有高品质的人生。

我会对拥有高技能的孩子说,祝你成功!却会对拥有高尚的品格的孩子说,感谢你,孩子,做为一个社会的人,你已经成功了!

品格教育跟技能教育并不矛盾,如果你的孩子既拥有优秀的品格,又具备精湛的技能,那他是完美的,我期待我们的孩子都是完美的,就像父母期待他们的孩子。完美不是结果,是一个方向,方向找对了,大概孩子的人生距幸福就不远了,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努力吧。

孩子的明天不在别人手里,就在父母的手里,牵着孩子,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