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赢在心态上
10721600000087

第87章 平凡也是一种幸福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菲·贝利

美国教育学家杜朗曾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他是这样寻找幸福的:

首先,从知识里找幸福,他认为知识可以给他带来他想得到的幸福,结果希望破灭了。

然后,从旅行里找,他认为旅行可以扩大视野,增加见识,可是他得到的只是疲倦。

接着,他打算从财富里找,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是财富并没有使他感到幸福,反而让他尝尽争斗与忧愁的苦。

最后,他决定在写作中找,他认为写作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生活变得充实,结果得到的只是劳累。

他试用了很多方法,可都是徒劳,直到他打算放弃的时候,他却发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有一天,他在火车站看见一位少妇,抱着一名熟睡的婴儿坐在一辆小汽车里。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从刚进站的火车上走下来,径直来到汽车旁边。他深深吻了一下妻子,又在婴儿的额头上落下轻轻的一个吻,生怕惊醒婴儿。然后,一家人开车离去了。

看到这一幕后,杜朗恍然大悟,原来幸福是这么简单。平凡的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源泉。

瑞土著名的心理学家米纳专门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她的一本著名的《天才儿童的苦恼》写尽了儿童的悲哀。米纳所指的“天才儿童”,并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米纳认为,我们所有人在儿童时代,都要具有特别的才干,才可以应付父母对我们的各种要求。而父母们的各种要求来自何处?正来自父母内心强烈的成就焦虑。因为在父母们看来,如果不把孩于培养成为最优秀者,就是父母的失职,孩子将来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可是,当孩子“很好”了以后,他就一定很快乐吗?很幸福吗?

米纳还认为,成人的困扰大部分与儿时的经验有关。父母的爱并非无条件的,很多时候都与赏识不能分割。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凡事达到父母的期望,否则就会失去父母的赏识,失去他们的爱。渐渐地,孩子学会再也不以自己的感觉为感觉,只求得到父母的赏识。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整个世界也具有同样的心态,他们需要站在世界的巅峰,受到全人类的赞叹,他们当然也对自己万分欣赏。这些人一旦从高峰跌下或经历做人必经的正常阶段,如生、老、病等,就会陷入低潮,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一个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一个形象而活,很少有人会真的让自己接触内心真正的感觉,尤其是令我们失去“好孩子”形象的感觉。我们的自我评价,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成就、美貌或突出之处,很少会安于做个平凡而深知自己七情六欲的人。因为我们从孩童时候就知道,为了要获得父母的爱,我们需要突出自己。于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会焦虑,为了要保持一贯的好孩子形象,父母眼里那些不算好的孩子更加焦虑,因为他们为了获得父母的赏识,总在焦急地盼着何时能突出自己。

米纳在书再版时重新写了一篇序,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暴行,除了肉体之外,还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是不自觉地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单从我们的名字,也可以看到上一代放在我们身上的压力。中国人起名,不是扬名声、显父母,就是超凡脱俗,总得有过人之处。一位年仅八岁的小朋友名叫超人,在下意识中知道,超人的路并不好走,因此,一有机会,她就会放声大哭。

她能够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她心中的压力有个出路,但是,慢慢地,她会学会怎样控制哭泣,那时候,她将会把自己的感觉藏得很深。

有趣的是,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或神经紧张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内心强烈的感觉无法流露所致。

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查夫基认为,极度沮丧的人,大部分都是无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因此,他的心理治疗,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观念灌输到病人的意识中。他先让病人放松,然后十分温和地用声音把病人带入催眠的境界:我要你思想集中,找寻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做人的不完美之处……不但要想,还要去欣赏这些不完美……

事事追求完美,是我们不少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除下,我们一天得不到自由。

心理医生建议超人的爸妈,为女儿起个新名字,叫小花猫也好,小黄狗也好,八岁的孩子应与动物为伍,又跳又叫。一个孩子过早背上征服世界的使命,担子实在太重了。

怎样警惕父母和孩子的成就焦虑,让孩子拥有知足的心态从容自然地长大?建议如下:

(1)不追求十全十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多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却挺大,孩子差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就要求更好,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也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样没有止境的“欲望”,孩于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2)不对孩子进行过分栽培。像小超人的父母那样,给孩子准备了全世界各种语言写成的书籍,连上厕所也要培植音乐细胞,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焦虑行为,即使父母什么也不对孩子讲,孩子也会从中体会出焦虑的情绪。父母只需帮助孩子成长,不要太刻意地去栽培孩子。

(3)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完美的东西时,只要无伤大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大障碍,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理解和宽容那种不完美。同时,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讲一讲那些不完美的人的成功轨迹,让孩子了解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并存着美和不美的地方。

(4)给孩子无私的爱。多数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当孩子达到了父母要求的标准,父母就慈眉善目,对孩于喜爱有加;若孩子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爱也会被大打折扣。父母最好调整心态,取消爱的条件,当他成功时你爱他,当他不能让你荣耀的时候你也爱他。这样,孩子就不会为了得到你的爱而过分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