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赢在心态上
10721600000114

第114章 清除孩子残忍之心

从一个孩子如何对待鸟、花和树木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准。

——苏霍姆林斯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残酷地对待小动物,这样的镜头相信许多家长都见到过:

在太阳底下,有一只聚光镜的焦点追赶一只慌乱无助的蚂蚁,把蚂蚁活活地烧死。

一个小女孩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把它抓到手里后,用几个大头针钉住它,然后看着它痛苦地挣扎至死,而后成为了标本。

抓住各种昆虫,用小刀把它们大卸八块,身首异处。

几个顽皮的孩子把一只小猫折磨得奄奄一息之后,仍不罢手,他们把汽油倒在小猫身上,然后点燃了小猫的尾巴,看着小猫在火舌中奔跑、惨叫,孩子们就开心地大笑。

幼稚而好奇的小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什么是残忍,他们只觉得好玩。但是家长如果对这种行为漠然视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就会把这种行为延续下去,长大后就有可能因此而具有暴力倾向。

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攻击是人本能的反映,这种本能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加以压抑。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残忍行为,显然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低和道德观念薄弱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残忍行为往往是其压抑感的一种行为表现,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单亲家庭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家庭中冷漠、不健康的气氛,让孩子心理产生压抑,从而通过一些行为来发泄心中的压抑和不满。

成都市某中学,两名15岁的中学生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对同校一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进行了残忍的虐待,将他扔进水池,在他背上写上“杀”字并画上骷髅图案,用烟头烫他的手臂,用烧烫的筷子烙他的脖子……而那两名施虐者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

自卑感、受歧视也是产生残忍行为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因为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觉低人一等,这时他们寻求比自己弱小的对象来发泄,借此来消除自卑,寻找心理平衡。

另外,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施行体罚;孩子周围的环境中,人性过于冷淡,缺乏同情心;影视剧中暴力情节的影响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残忍行为的原因。

对待孩子的残忍行为,父母应该及早地给予纠正和消除。否则,即使这个孩子是聪明的,有着很高的智商,而且拥有勇敢和坚强的品质,对于本人、家庭和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危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他看见他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用弹弓打死了一只麻雀,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了那个雀巢,里边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对这名学生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有办法救活它们了。”目睹这番情景,这名学生非常伤心。20多年后,这名学生找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时您严厉地惩罚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因此感到内疚了,可是,您没有那么做,从那时起,我心里一直感到不安,我总觉得自从我打了那一弹弓后,世界上的小鸟变得少了……”

故事爷爷孙敬修也遇到过类似的一件事:他看到几个孩子在用力地摇晃一棵小树。他走过去,什么也没有说,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倾听,孩子们奇怪地问他在听什么。孙敬修说:“我听见小树在哭,它感到很疼,快要死了。”孩子们听了,惭愧地低下头。从此以后,这几个孩子便用心呵护这棵小树,常为它浇水、培土。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一个孩子如何对待鸟、花和树木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准。”

那么,父母如何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呢?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1)培养孩子善良的品德

古今中外,善育人者首重德,能成才者德为先。对一个有着善良品德的孩子来说,他的心灵是温柔的,对世间的每个生命都有关爱之心。教育孩子有善良的品德,先要让孩子考虑别人的感情和感受,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来体会。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行为是不自觉完成的,这样不容易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所以,父母要有意地强调这些行为。比如:照看朋友的孩子,给心情不好的朋友打电话,把见到的垃圾拾起来,扶着老人过马路等。这些行为在无形中就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2)培养孩子良好的感觉能力

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给他讲生命的意义,让他知道任何动物都是有感觉的,它们和人一样能感觉到疼痛。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小动物,哪怕是树叶上的一只小虫子,要让孩子仔细观察(注意,不要去捉虫子)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几条腿等。孩子通过对小生命的观察,感觉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3)化解孩子的内心冲突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陷入内心冲突之中,表现为慌乱、亢奋、易激怒,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攻击行为,甚至萌生犯罪念头。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发泄内心的不满,鼓励孩子讲出心里话,以消除紧张心理,避免残忍、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