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肆):大结局
10720000000022

第22章 纵容

侯景征到八千士兵,有了兵,侯景心里多少有些底气,开始向朝廷要装备,要武器和军服。萧衍大方表示,给。

朱异存了心眼,侯景要一万匹锦做战袍,朱异以青布代替,武器只给劣等的武器。侯景生气,上书向皇帝要铁匠工人,我们自己造武器。萧衍还是那个字,给。

侯景铁心造反,不再遮遮掩掩,略有些头脑的人都瞧得出来。那个被萧衍派给侯景做皇帝的元贞几次三番上表希望从寿阳调走。侯景大言不惭地对元贞道:“河北虽然没有打下来,江南未必得不到,你再忍一忍。”话一出口,谣言成真。元贞心道:“你就别害我啦,上一回空欢喜一场,差一点掉脑袋。这一回说什么也得开溜,造反,简直自不量力。”元贞不等朝廷调令下来,深更半夜化妆逃出寿阳城来到建康,一五一十向皇帝汇报。

老菩萨依然不动声色,问元贞想去哪儿做官。元贞说当然越远越好。老菩萨一挥手,打发元贞去始兴做市长,广州韶关千里之外,这下好,远离是非之地。奇怪的是,萧衍对侯景的叛乱全当没这回事儿。

侯景拉拢豫州刺史羊鸦仁一同造反。一来认为与羊鸦仁同属北方降人,两人在悬瓠共事过一段时间;二来羊鸦仁丢失悬瓠,受过萧衍斥责。羊鸦仁不这么想,他在北方默默无闻,萧衍一手提拔至刺史高位,有知遇再造之恩。侯景谋反异想天开,摆明以卵击石。羊鸦仁感觉此事可笑,难道自己真长了一副傻瓜的模样。羊鸦仁将此事上报朝廷,又怕萧衍不信,索性将侯景的说客一道拿下送往建康。

如果说元贞口说无凭,那么这一回人证物证俱在。萧衍令人惊讶地将说客释放,朱异在朝廷上放风:“侯景只有数百残兵败将,怎么可能谋反?”

不仅羊鸦仁莫名其妙,侯景也觉得莫名其妙。老菩萨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侯景上表试探萧衍的态度:“如果羊鸦仁所说属实,我受国法制裁;如果羊鸦仁诬告好人,请陛下治罪。”表章上去如同石入大海。萧衍既不怀疑侯景,也不怪罪羊鸦仁。侯景更迷糊,又上一道表章,加重语气:“臣觉得陛下与高澄议和十分可笑。臣粉身碎骨就想复仇,苦于没有地盘,请陛下将江西划给我控制,如若不然,臣当率铁骑渡江,直捣江东,到那时怕大家顾不上吃饭。”

藐视朝廷,藐视皇权,是可忍孰不可忍,萧衍忍下了。朱异对侯景的使者转达皇帝的谦意:“贫寒之家蓄养十个、五个客人,尚能让他们满意。朕唯有一个客人,却招来他这么多抱怨愤慨之言,朕的过失啊。”萧衍嘴里的贫家不是指穷人,那是指九品中的寒门。江西不能划出去,萧衍不断赐给侯景财物,以至于建康和寿阳的信使道路相望。

侯景放下心来,那个以一州之兵取天下,获得过钟离大会战胜利,一度攻入洛阳,连北方奸雄高欢也深为忌惮的萧衍老了,不仅老了,而且糊涂了。就在双方如蜜月般甜蜜的时候,侯景造反了。

倘若在此期间萧衍稍做防范,也许就不会有台城被围之苦,但萧衍熟视无睹。有人说,萧衍希望以菩萨心肠感化侯景,希望魔鬼变忠臣,为他所用;有人说,晚年萧衍变成糊涂虫。

萧衍没有菩萨心肠,否则不会同意用侯景去换萧渊明。侯景背叛高澄,换到东魏国去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萧衍再次变糊涂了?

非但没有糊涂,反倒聪明过头。萧衍接受侯景投降只为利用侯景的力量收复中原。收留侯景为维护君主的面子,掩盖自己在战略上所犯的错误。收留下来再抛弃,那是落井下石,小人所为。如同傅岐所说:“侯景以穷归义,弃之不祥。”侯景投诚,又曾是萧衍册封过的河南王,从道义上不能杀,杀降不祥,更何况起义将领。萧衍以名君和佛教法王自诩,岂能杀害归附自己的起义将领。

不杀侯景终为后患,且无法与东魏议和。怎么办呢?萧衍熟读史书,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春秋》。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告诉我们一个故事,郑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谋反,最后打败弟弟,却不背逐弟的骂名。

侯景反迹已露,也有人证和物证,就像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但是毕竟没有竖起反旗。萧衍效仿郑庄公,纵容侯景,让侯景认为他没有准备,放心大胆造反,而后萧衍再平叛,过错推给侯景,自己名利双收。

镇守合肥的合州刺史萧范洞悉侯景阴谋,多次上表请求攻打侯景,萧衍拒不同意,淡淡回信道:“朝廷自有处分,你不必忧虑。”

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中。得知侯景起兵的消息后萧衍笑得很开心,说道:“是何能为!吾折箠笞之。”这家伙能有什么作为,我折根木棍就能揍他一顿。

萧衍当下做出战略布署,五路梁军分而进击,合围寿阳。合州刺史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为东道都督。邵陵王萧纶拜大都督担任总指挥,五路梁军共计十余万。军队十对一,综合国力百对一,萧衍胜券在握。

世上有许多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可能尽善尽美。所有的好事都揽到自己怀里,所有的坏事都推给别人,过于追求完美恐怕事与愿违。萧衍没有料到,侯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侯景戳到梁朝的痛处,戳到萧衍的痛处,拉来了帮手。

坚固的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没有八王之乱,匈奴人不可能进入洛阳。侯景清楚,想打败雄主萧衍只能从内部入手。那是历代独裁统治者头痛的问题,政权交替,帝位传承。

南朝战乱自刘劭弑杀君父无一不是从皇子们争夺帝位开始的。为破解骨肉残杀的血色魔咒,萧衍定下一条极度苛刻、难以忍受的规矩:决不杀害皇族子弟。中国历史不乏明君,不谋反不杀是他们对待皇族最开明的政策。萧衍能做到既使谋反也不杀。六弟萧宏两次谋杀萧衍,萧衍不计较,不处罚。他以绝对高姿态告诉皇族们,和睦,和睦,再和睦。

欲望是魔鬼。帝位是最大的诱惑,即是最大的魔鬼。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君位传承制度则是装魔鬼的瓶子。晋武帝司马炎宁肯立一个傻瓜做太子也不去动瓶子。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这么做的,宁立长孙不立次子。泉下有知,司马炎和朱元璋都会为他们的选择感到后悔。但是,谁都不敢说,倘若不这样做结局更美好。萧衍就违背了孔子大师这一教诲。

萧衍有一位出色的太子,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萧统。凡是喜欢传统文学的人不会不知道萧统,他编著过一本著名的书-《昭明文选》,是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萧统聪明,神童级的人物,三岁读《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如此聪明的太子做事自然有过人之处。萧统将自己塑造成道德模范标兵,不吃肉,衣着朴素,逢雨雪天灾,救灾捐款发放补助抢在人前,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在社会风气奢侈轻浮的南朝,在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们当中绝无仅有。母亲去世,萧统汤水不进,一个大胖子硬生生变成小瘦猴。从十岁算起,二十余年不喜歌舞。有人劝他在后花园找几个女演员唱唱歌跳跳舞,萧统淡淡回答道:“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衍的精明透到骨子里,萧统的精明不压于其父。如此精明的太子做了一件错事,即所谓蜡鹅厌祷事件。母亲丁令光死后萧统选了一块墓地。萧衍身边有个太监收了另外一个卖地的人一百万回扣,对萧衍说,太子选的地风水不好,某某地好,利于皇帝。萧衍一听,那就买吧。安葬丁令光后,一位风水先生对萧统说,这块地不利于太子,弄个腊鹅压一压。萧统未多想同意了。萧衍获悉后很生气,风水利于我,你就压一压,什么意思呀。这件事是否兄弟们夺嫡的阴谋不得而知,父子之间嫌隙已成。

萧统三十一岁英年早逝。死因有些好笑,宫中池塘里游玩采莲,失足落水,摔伤大腿,不治身亡。史书记载,萧统害怕父亲担忧自己的病,不让宫人告诉皇帝。萧统过于谨慎,怕给多忌的萧衍种下坏印象。怎么能落水?采莲。和谁去的?宫女。这不是不务正业嘛,和萧统一贯维护的形象不符。

萧统未想到会死,太巧了。人的生命也顽强也脆弱,有人开了一辈子车,不死;有人刚拿出证来,死了。有人冲锋陷阵,不死,有人呆在指挥部,死了。世上有些事说不明白。

萧统的死,老百姓很悲哀,萧衍更悲哀。萧衍并不悲伤萧统这个人,而是悲哀这件事。装魔鬼的瓶盖打开了。

瞧这一家子

魔鬼有几个?七个大魔鬼。七个魔鬼一个家。萧衍共有八个儿子,依次为: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和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