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肆):大结局
10720000000020

第20章 迎客

摆脱追兵,侯景长出一口气,对于未来仍然一头雾水。他需要一盏灯,一盏照亮江南的灯。

那盏灯在不远的前方恭候多时。侯景想不到梁朝有喜欢他的人。这个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军官,梁朝南豫州辖下马头戍的戍主刘神茂。做为拱卫寿阳的淮河南岸一处军事据点的军官,大体相当于营长,刘神茂位卑人轻。他不甘心寂寞。听说侯景渡过淮河,感觉飞黄腾达的机会在眼前。刘神茂与侯景素不相识。相人并不需要面对面,听听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八九不离十。

侯景见到梁朝第一个欢迎者大受感动,说出心里话:“寿阳离此地不远,城池险固,我想前去投奔,不知韦黯能接纳我吗?”

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此时正在晋阳做客,韦黯暂时监管州事,故而侯景提及韦黯。刘神茂恰恰与韦黯有矛盾,他跑来迎接侯景很大程度与受到韦黯排挤有关。

刘神茂阴阳怪气地笑了:“您是河南王,韦黯不过监州而已,何必屈尊此人之下。您到寿阳,韦黯势必出城相迎,到那时将他拿下,寿阳即归大王所有。得到城池之后再慢慢上奏朝廷。朝廷喜闻大王安全归来,必不会责怪的。”

侯景愣了,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竟然如此关爱自己,几乎感动得热泪盈眶。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寿阳人真实在,这么妙的计策亏你想得出来。侯景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刘神茂的双手,连连慨叹:“不是你的主意,不是你的主意,是上天的主意,是上天教我这么做的!”

刘神茂不动声色,任由这个北方的精壮汉子用力摇动自己的双手,心中明镜般亮堂。世界上的好人并不多,我也不是。只不过你能帮我一步登天。刘神茂的宝押准了,短短三年,不入流的小戍长一跃成为当朝一品大员司空大人。

刘神茂是个投机专家,脸皮厚得出奇,最善审时度势。像他这种人,心里眼里没有所谓主子,更没有所谓国家,日本人强大投日本人,国民党强大投国民党,共产党强大投共产党。做投机营生的人有一点须注意,须把握住趋势拐点。比如,四一二后投国民党,八一三后投日本人,中途岛大海战后投国民党,辽沈战役后投共产党。投得早了吃苦,投得晚了人家不重视你。刘神茂看出侯景必定得志,他洞悉梁朝统治集团内部及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做汉奸比较容易,趋利避害,恃强凌弱。寻常人都是事后诸葛亮,不可能从无尽的黑夜中看到未来。当黎明出现时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天快亮了。

做汉奸也要有本事。脸厚心黑成大事的前提必须掌握特定的技能。侯景西征兵败,刘神茂像扔垃圾般抛弃侯景。但是此人的军事素质太差,故而虽然看到侯景败亡的命运,却未能挡住侯景的垂死挣扎。欺骗残暴侯景的下场凄惨,被寸铡。

强中更有强中手。刘神茂是投机者,是汉奸。汉奸怕死,所以汉奸不可怕。复仇者可怕,比如羊鲲。

一个国家如果汉奸多,说明这个国家出了问题。刘神茂之所以做汉奸,因为心中不平。很多不如他的人官职比他高,生活比他好,韦黯即是其中一员。韦黯出自高门士族京兆韦氏,父亲乃大名鼎鼎的名将韦睿,故而高官得做,财富如山。北魏孝文帝搬出九品中正制,人为制造等级引发六镇大起义,江南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存在二百多年,这场革命的大风暴随着亲眼目睹过六镇动乱的侯景白马渡淮。

刘神茂没有猜中,韦黯不仅未出城相迎,反而披甲上城,断然拒绝侯景入寿阳。刚刚燃起希望的侯景懊丧不已,对刘神茂道:“大事不妙。” 刘神茂哼了一声,“庸才就是庸才。韦黯为人懦弱,缺少智谋,派个人去吓唬一下,把他想不到的事情说出来,他就听话了。”

派谁去呢?侯景想到徐思玉。徐思玉本是寿阳本地人,却在东魏做官。思乡心切,这一次追随侯景过淮河。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做官的人往往有真本事。徐思玉有口才,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徐思玉进得寿阳城,责怪韦黯道:“河南王为朝廷所器重,您是知道的。而今兵败来投,为什么不接纳?”

韦黯满不在乎道:“我的职责是守城,河南王打败仗与我有什么干系。”

徐思玉道:“当然有关系。您不开门,魏军追来杀了河南王,寿阳城守得住吗?既使守得住,您有何面目去见朝廷?”

韦黯被徐思玉问糊涂了,哑口无言。改变历史就在韦黯一秒钟的思索间。如果他拒绝侯景入境,那么江南这一场浩劫可以避免,他也可以活下来,成为历史的功臣。然而,历史不可假设。韦黯同意侯景入寿阳。

瘸子乐得像个小孩子,一蹦三尺高,冲徐思玉大嚷道:“你这个家伙救了我一条命!”

世界真奇妙,呆在城门外面就是条丧家狗,进入城门里面便是一镇诸侯。进城的一刻,寿阳人领略到侯景枭雄的本色。

北军迅速控制寿阳四门。侯景阴沉着脸,怒斥韦黯为何不及时开门迎接,喝令左右斩杀韦黯。韦黯大惊失色之际侯景拍手大笑,命人摆上酒席,拉韦黯入席开怀痛饮。吓你一跳,报复昨晚城门外担惊受怕所过的一夜,又树立起侯景的恩威。

客人不请自来,还擅自占到一个座位,给老菩萨萧衍出了一道难题。

侯景的到来引起朝臣们的争论,傅岐主张接纳,萧介主张杀之。

对于侯景,萧衍深恶痛绝。若非这个混蛋拿河南土地诱惑,萧衍那颗早已宁静的心岂能重起波澜,怎么会有寒山大败。要知道,高欢与宇文泰斗得你死我活之际,萧衍也没有分一杯羹的想法。寒山惨败不仅折尽梁朝中央军主力,且使萧衍在臣民们面前大丢面子,容颜无光。萧衍恨不得将侯景千刀万剐。但是,侯景是客不是敌人,是萧衍册封过的河南王,侯景虽败,但无过错,自然不能赶将出去。萧衍以名君和佛教大护法面目出现在臣民面前。落井下石,乱杀无辜,那是暴君和小人所为。

拒绝接纳侯景只有一个办法,承认以前的决策是错误的。承认接受侯景投降是错误的,那就等于承认寒山大败的责任属于战略失误,而非萧渊明等人的过错。做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做为心高气傲的开国之君。这个人丢不起,自己打自己的脸更不可能。

萧介上了一道表章,辞气壮美,写得非常好,告诉皇帝侯景是个什么样的人,背叛高欢,背叛宇文泰,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就是杀董卓的吕布,他就是杀王恭的刘牢之。

侯景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萧介提,萧衍看得非常透彻。他接纳侯景就是不想承认错误。萧介看出来,文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尖刻,“陛下不悔前祸。”

“忠臣。”这是萧衍对萧介的评价。什么是忠臣,一心为国,一心为君,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萧介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如果萧衍不认同萧介的话,不会认为萧介是忠臣。然而,认同不代表执行。君主不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能承认。君主承认错误失去威信,上司承认错误等于被下属抓住把柄。

侯景的表章送到,请求革职贬官。河南丢失,河南王的大帽子名不符实,委实应该摘去。萧衍没有摘,也没有斥责,而是好言安抚,并且就地任命侯景担任南豫州牧,坐镇寿阳。

真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侯景逃往寿阳的同时,另一支北伐军将领羊鸦仁听闻侯景兵败,主动放弃悬瓠,羊思达放弃项城退回梁境。梁军在河南占有的两州同时失陷。应该说,羊鸦仁的选择无疑明智。他无力抵抗东魏大军随后的攻击。萧衍勃然大怒,怒责羊鸦仁,吓得羊鸦仁停军淮北不敢再退。

同样兵败,厚此薄彼。羊鸦仁虽然丢掉城池,但保留了军事实力。侯景失地丧兵,惨不忍睹。看上去,萧衍喜欢侯景,反感羊鸦仁。其实恰恰说明羊鸦仁才是萧衍真正的心腹,真正懂得权术奥妙的人在心腹面前才会流露出真实的感情。

萧衍任命侯景的官职耐人寻味,南豫州牧。州牧是古官名,汉成帝和汉灵帝曾经设立过,魏晋早已不用,而用刺史。这就相当于在今天任命知府替代市长和市委书记那么滑稽可笑。萧衍用小聪明向臣民们透露出信息,不承认侯景。侯景现在的官职为:一个没有河南的河南王、大行台,一个没有军队的大将军、都督河南北诸军事,一个莫名其妙的南豫州牧。

怪胎,就是要把侯景变成怪胎,在萧衍眼里,侯景就是怪胎。萧衍接纳过不少落魄的北方降将,杨华、羊侃、贺拔胜、独孤信等等,愿留南方者,高官待之;愿归北方者,厚礼赐之。以至于贺拔胜离开江南后从不射杀向南的飞鸟,来报答萧衍的恩德。他们都是贵族,杨华祖先氐族酋豪;羊侃泰山杨氏;贺拔胜和独孤信武川望族。侯景是什么东西,羯族平民。先前有河南土地和十万兵马,尚有利用价值,而今不过丧家之犬,不配萧衍的礼遇。

礼义、仁慈、等级是萧衍为梁国制定的价值观,他将这种价值观推向北方,冀图感召天下士人。梁国价值观影响力巨大,高欢感叹过:“江东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让萧衍杀掉投奔江南的侯景,岂不变成高欢和宇文泰般的枭雄,梁国博大、仁爱的价值观岂不变得虚伪,谁还敢做叛贼投奔江南呢?不杀侯景,终成后患。萧衍脑海里有除掉侯景的办法。他未像以往亲自接见降将那般召侯景到建康认识一下,与群臣见见面,已经表明萧衍的态度。萧衍未给侯景换地方,他不怕侯景辖区临近北方,因为东魏执政官高澄与侯景有大仇。侯景还有最后的利用价值,榨干之后寿阳即是侯景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