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718700000043

第43章 如何知晓毅力

美国哈佛图书馆中,有这样一些训诫,读来令人思索,比如: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毅力对我们的成功如此重要,但是很多人却一直对自己有没有毅力迷惑不已。在本节中,将为大家介绍若干方法来评价毅力。

一、毅力自评法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毅力,考察他过去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经历不仅对理解其过去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非常有用,而且对预见其行为的发展趋势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个体在过去某些情境中的反应方式能为该个体在将来相似情境中如何反应提供信息。从过去人们进行的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毅力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引导你对自己的毅力水平进行“三步走”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步:填写毅力自我检测表

指导语:请你回想一下5年前到现在曾经制定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目标(学习、工作、体育锻炼等方面都可以),并将这些目标及其细节。其中初始目标包括初始计划和预定坚持时间,实际完成目标包括实际完成计划和实际坚持时间,自我评价包括完成、放弃或正在坚持,原因包括自己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第二步:分析毅力变化趋势

想知道5年间你是变得越来越有毅力了,还是越来越没有毅力了呢?那么将判断结果标在“毅力诊断时间轴”上(只根据目标的起始时间标注),完成的目标、放弃的目标和正在坚持的目标分别用不同的标记表明。如,目标1为你已经完成了的目标记为,目标2为你放弃了的目标则记为,目标3为你正在坚持中的目标记为。

从你绘制的“毅力诊断时间轴”上,可以看出你的毅力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如果从5年前到现在,你完成了的目标和正在坚持中的目标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而放弃的目标越来越少,那么恭喜你,这表示你的毅力水平是不断在上升的,请再接再厉保持这种良好的趋势。

第三步:毅力目标双维剖析

对目标进行时间轴上的分析,可以帮助你在时间跨度上认识毅力水平的变化,但是这些目标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你可能觉得某些目标容易坚持,而另一些目标则总是半途而废。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样的目标容易让你放弃,什么样的目标你可以坚持下来,我们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方法——毅力目标双维剖析法。这种方法提供了评价目标的两个维度:困难度和兴趣度。困难度表示目标的困难程度,需要很大努力、长时间付出和干扰因素较多的目标是困难度高的,反之,困难度低;兴趣度表示你对该目标的兴趣,你非常乐意从事的、能从其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目标是兴趣度高的,反之,兴趣度低。这种方法要求你使用与“毅力诊断时间轴”中相同的标记,将目标在毅力目标双维剖析图中的适当位置标出。

绘制完此图,你可能会发现你能够完成的目标和正在坚持的目标大多集中在第二象限中,即困难度低、兴趣度高的目标,而在第四象限(困难度高、兴趣度低)

中,则是放弃的目标占大多数。这表示,你喜欢简单而有趣的目标,对这种目标的坚持性较好,而对于困难而无聊的目标则比较容易放弃。这说明你的毅力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加以训练。

如果你发现自己所绘制的图中各点只在某一个维度上变化,不受另一个维度的干扰。比如,能够完成的目标和正在坚持的目标均匀分布在第一和第二象限中,而放弃的目标则均匀分布在第三和第四象限中,这说明你对自己有兴趣的目标,无论困难与否都能坚持下去,而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目标则很难完成。

或者你还有可能发现,各种目标均匀地分布于4个象限中,这说明目标的困难度和兴趣度可能不是促使你完成或放弃目标的主要原因,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如长辈或上级的督促,客观环境情况等。

毅力自评法是一个从人们过去的生活史出发,对个体的毅力进行分析判断的系统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毅力水平、变化趋势等方面情况有个系统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训练自己的毅力。但是,想要判断自己的毅力情况,毅力自评法并不是唯一的。除了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推测之外,心理学家还编制一些量表作为参考。

二、坚韧性量表

心理学中的坚韧性(hardiness),原本是一个农业领域的名词,用来指农作物虽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但仍能顽强生长的能力,这个概念后来被心理学所采用。

坚韧性高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就像自然灾害中的农作物一样,历风雨而不倒,经寒暑而不伤。从个体的坚韧性水平,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个体在困难面前是否有毅力。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开发出许多坚韧性量表,比如45-item DRS、30-item DRS、DRS15、DRS15R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坚韧性量表中的部分题项:

指导语:人们对下面各题所描绘情况的反应会因人而异,请对这些题目给出你自己的判断。题目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如实作答。

题目中题号带有下画线的题目为反向计分题目,用3减去这些题目所得的分值,与其余题目的分值相加求和,总和即为你的坚韧性量表得分。

三、逆境商数(AQ)测验

逆商亦即逆境商数这一术语的简称,英文原文是Adversity Qutient,意为逆境商数,简称AQ,即逆商之略写。它主要是指当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这一称谓首见于美国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 G。Stoltz)博士1997年写作出版的《AQ——逆境商数》一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之原创。逆商有它自成体系的测试内容、量表和指标,并据此对个体进行逆商测试,用以表示个体逆商发展的相对指针和逆境承挫力。

依据保罗·史托兹的逆商理念,人们处于逆境时的抗争心态和坚韧前行,恰似登山攀高,逆水行船,乃人生征途命运之旅的正常主观体验及其承受统合。通过逆境商数,我们可以知道个体在逆境中的毅力如何。

注意:

这个量表不是考试,这个工具仅仅帮助您更深地了解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第一反应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去第二次猜测答案。

说明:

量表列出了30件事,请按以下要求完成每件事所设的问题。

(1)即使事件看上去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也要生动地想象该事件,就好像它正在发生一样。

(2)对每件事所设的两个问题,将代表您情况的数字画上圈。

本书中所列的题目只是AQ测验的一部分,完整的测验请参考《AQ——逆境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