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718700000003

第3章 个人的人格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某人个性内向,某人个性随和,某人个性乐观等等。读了施耐庵的《水浒传》之后,我们也都觉得作者笔下创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个性都非常明显,跃然于纸上。人们讲的个性,也就是个人的人格模式。

一、人格、品格与性格

人格就是一个现实的人。怎样看一个人呢?例如,一位中学老师,从外表上看,她健康端庄,面带微笑,语音悦耳清晰,很精神,有灵气。但她家离学校很远,在校内组织的活动中她表现得很紧张,通过对这位女教师的访谈,才了解到,她有沉重的家庭和工作压力,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兴趣,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和贤妻良母。把外表和内心两方面综合起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位中学教师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使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独特的模式。由于在谈到一个人的人格时,人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而,人格也被称为个性。

人格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经常讲的品格、性格就是人格的两个重要内容。

品格指一个人的品性或品行,它是具有价值含义的。按照儒家传统文化,品格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受崇敬、具有价值的君子品格;另一类是为人卑鄙且有害的小人品格。例如,孔子曰:“……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总之,在孔子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品格在价值上是完全不同的。君子所好的是“义”,小人所好的是“利”。好义则“正直无私”;好利必然“重于利己”。正直无私则“不忧不惧”,因而保持坦荡胸怀,“泰而不骄”。相反地,小人由于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因而骄而不泰。遇到问题,君子理性,求诸己,自我反省,即使有对自己不满之处,也力求自我改进,而不必“内疚于心”,则有助于心身健康;小人求诸人不但于己无益,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品格。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君子爱人,长人之才,成人之美,因而受到社会认可和赞许。小人不爱人,且抑人而取胜,甚至成人之恶,因而受到人们的唾弃和鄙视。总之,在心理学中品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

性格是个人适应外界环境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例如,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为对己、对人、对事3个方面。在对己的表现如自谦或自满,自信或自卑,自立自强或自暴自弃,自持或自我放纵,以及是否有进取心等;在对人的表现如诚实或虚伪,礼貌或无礼以及是否有同理心,与人沟通能力等;对事(包括对工作、劳动)的表现如勤奋或懒惰,负责或粗枝大叶,创新或墨守成规等等。人们对各种性格特征的喜欢程度也是不同的。

人们对各种性格特征的喜欢程度二、人格类型人格类型就是根据某种或某些标准将具有相同人格特征的人加以归类,分出一群人都具有的特征并与另一群人相区别。最常见的是气质和心理类型。

(一)气质类型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特征。它仿佛使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情绪色彩。许多学者往往把气质看成是遗传素质,这主要是由于在新生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刺激反应的惊人差异,例如,不同的新生儿在对响声、亮光、突然运动、触摸、身体接触等的刺激反应有很明显的差异。长大后,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例如,一个学生具有安静迟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点会在参加考试,当众演说,参加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就观察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4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的气质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虽然后来的研究表明,希波克拉底对气质基础的猜测缺乏科学依据,但他提出的4种气质类型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这4种气质类型者的行为特征如下:

胆汁质,就是火暴脾气的人;情绪发作快,来得快去得也快;争强好胜,精力旺盛,易兴奋;这类人热情直爽,做事勇敢果断,思维不严密,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多血质,就是具有热忱和高效率禀赋的人,这类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改变;富于幻想,办事凭兴趣,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反应灵活,喜欢交际,容易适应新环境,可塑性强。黏液质就是安详平稳脾气的人,这类人安静稳重,喜欢深思,情绪不易外露;灵活性差,但自制力强,有耐力;不喜欢人际交往,一般朋友少但知心朋友交情很深,做事慢、四平八稳,但很扎实,为人踏实可靠。抑郁质,就是像林黛玉那样的气质,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且持久,经常的心境是消极抑郁,多愁善感心事重重,不喜欢交往,孤僻离群,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气质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如属多血质的人,灵活机敏,工作能力较强,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转换。属抑郁质的人虽然工作魄力不强,但工作上细心专注,富有想象力。气质的价值是随着人的个性的其他品质而转移的,特别与性格的道德特征、动机、信念有密切的关系。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普希金属于胆汁质,赫尔岑属于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黏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他们虽属不同类型,但都在文艺领域内取得杰出成就。达尔文和果戈里都属抑郁质,他们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获得伟大成就。虽然气质对实践活动不起决定影响,但它在选择某些职业中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心理类型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arl G。Jung,1875—1961)以心理机能的特征来划分人格类型的理论在心理学中很有影响力。荣格认为,在与世界的联系中,人的精神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称为内倾(或内向);另一种态度则是指向外部环境,称为外倾(或外向)。前者性格迟疑,爱思考,孤僻,退缩,常提防戒备,不愿抛头露面;后者性格开朗,爱交际,坦率,随和,乐于助人,常做无把握的冒险。有的人很外向,有的人很内向,但大多数人则介于外向和内向之间。同时,他还提出4种思想功能:①感觉:指明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它是什么事物;②思维:指明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并给它命名;③情感: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④直觉:在没有实际资料可以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事件的预感。

按照两种态度与4种思想功能的组合,荣格归纳出有8种人格类型。

思维外倾型的特征:按照自己的理性思考所得出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好坏美丑都按照固定原则来评判,在追求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会拒绝审美活动和情感享受。表面看起来似乎关注他人福利,其实只关心个人的原则是否实现。

思维内倾型的特征:按照自己思考得出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但他的这个原则不是来自客观资料,而是主观设想出来的。由于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这类人冷漠,离群索居,沉溺于玄想;缺乏实际判断力,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但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的特征:按照客观情境和社会上的一般价值行事,其情感和行为受社会规范控制,感情易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多愁善感;寻求与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的特征:安静,不易接近,难以让人理解;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寡言,态度既随和又冷淡;属于那种所谓“水静则深”的人;思维受压抑。

感觉外倾型的特征:不喜爱思考和沉思,一切都跟着感觉走,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直觉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的特征:受刺激引起的主观感觉强度所引导,沉浸于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对外界刺激会发生过度反应,往往会对他人无伤大雅的评论作出强烈的反应;不关心人类的事业,只顾身旁刚发生的东西;直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的特征:总是在外界寻求新机会,能闻到任何新奇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根据事实作决定,而是凭预感作决定;经常异想天开,喜怒无常,易改变主意,敢冒风险,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生机;感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的特征:脱离外部现实却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偏执且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此而烦恼;以内部直觉指导自己的生活。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和思想功能的模式是由儿童身上的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先天固有的模式由于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改变。

你想了解自己吗:你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请你仔细阅读每一道题并对照自己是否符合你的情况,如果你觉得第1至9道题与你的情况符合或大致符合,那么你是一个外向的人;如果你觉得第10至18道题与你的情况符合或大致符合,那么你便是一个内向的人。

1.我倾于先说后想或边说边想,有时会责怪自己“说得太多”。

2.我认识很多人,交际广。

3.我喜欢边阅读边做其他事,乐于多头并进。

4.我爱与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交流,交流中自己往往是主角。

5.我喜欢电话铃响,一旦有话要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话筒。

6.我喜欢参加会议,喜欢在会上陈述自己的观点。

7.我喜欢与大家在一起,不喜欢个人琢磨。

8.我感到听比说困难,只让我听不让我说,用不了多久我便感到厌倦了。

9.我经常用嘴而不用眼来“找东西”。

10.在说话之前我经常会考虑再三。

11.我喜欢个人独处所带来的平和、宁静时光。

12.时常听到别人说我有些“腼腆”。

13.我与别人打交道时总显得有点保守和矜持。

14.我只喜欢与一个或少数几个亲近朋友分享有重要意义的时光。

15.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力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讨厌有人抢在自己之前发表与自己相似的见解。

16.我希望自己在发言时,别人不要打断。

17.我参加完会议、打完电话或从社交活动中回来后,往往需要独自一人“恢复精力”。

18.我记得童年时父母经常催促自己“去外面与小朋友们一起玩”。

三、人格特质

如果有人问你:你们单位的上司或某位同事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能会列出符合那个人的一些人格特质,如说“某人爱交际、办事认真、有亲和力”,或说“某人自私自利、待人苛刻、忘恩负义”。你是如何推断出这个人具有这些特质的呢?你大概是根据这个人一向喜欢聚会、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等行为而推断出他具有爱交际的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人对环境刺激的稳定、持久的反应倾向。我们的语言中有许多描述人格特质的词汇,如孤独、敦厚、文雅、诚信、保守、开放等等。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描述人格特质的词进行广泛的研究,归纳出16种人格特质用来解释人类复杂的人格行为,并编制了一个16种人格因素量表来测量人们的人格。卡特尔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特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下面列出的是16种人格因素高低分者的特征。

乐群性(A)

低分者特征:缄默,孤独,冷淡。

高分者特征:外向,热情,乐群。

聪慧性(B)

低分者特征: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高分者特征: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

稳定性(C)

低分者特征:情绪激动,易烦恼。

高分者特征: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特强性(E)

低分者特征:谦逊,顺从,通融,恭顺。

高分者特征: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兴奋性(F)

低分者特征: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高分者特征:轻松兴奋,随遇而安。

有恒性(G)

低分者特征: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

高分者特征: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敢为性(H)

低分者特征: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

高分者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顾虑。

敏感性(I)

低分者特征: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

高分者特征:敏感,感情用事。

怀疑性(L)

低分者特征: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

高分者特征:多疑,刚愎,固执己见。

幻想性(M)

低分者特征: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

高分者特征:爱幻想,狂放任性。

世故性(N)

低分者特征:坦白,直率,天真。

高分者特征:精明能干,世故。

忧虑性(O)

低分者特征:安详,沉着,通常有自信心。

高分者特征:忧虑抑郁,烦恼自忧。

实验性(Q1)

低分者特征:保守的,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

高分者特征:自由的,爱批评且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独立性(Q2)

低分者特征:依赖,随群附和。

高分者特征: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自律性(Q3)

低分者特征:矛盾冲突,不顾大体。

高分者特征: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紧张性(Q4)

低分者特征: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高分者特征: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在卡特尔看来,人格就是上述16种人格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

人格不是一个自然的范畴,它取决个人所处的特定文化模式。我国的文化传统注重仁义礼智信;讲仁义,重孝道、面子、缘分等,用西方的人格测量工具来评鉴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显然不合适。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等(2005)对中国人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主要有7个因素,其含义如下:

因素1 外向性:反映人际情境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温和的特点,包括活跃、合群、乐观特质。

因素2 善良:反映中国文化中“好人”的总体特点,包括利他、诚信和重感情等特质。

因素3 行事风格:反映个体的行事方式和态度,包括严谨、自制和沉稳等特质。

因素4 才干:反映个体的能力和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包括决断、坚韧和机敏等特质。

因素5 情绪性:反映人际或工作情境中的情绪性特点,包括耐性和爽直等特质。

因素6 人际关系:反映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包括宽和与热情等特质。

因素7 处世态度:反映个体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包括自信和淡泊等特质。

四、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的含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到30岁,基本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经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从这段话可知,我国先哲早已认识到人格是发展的,学习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人格发展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特征有发展变化。例如,自信心这种人格特征,如果这个儿童在8岁时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到了12岁甚至18岁时仍然如此,那么他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就没有形成,更谈不上发展,而仅仅是一段时间的流逝。但是,如果这个儿童从8岁到12岁克服了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自信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表明这个儿童开始形成了数学学习的自信特征。

当然,已经形成了的某种人格特征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衰减的情况。二是对个人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例如,移民异地、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改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这种改变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可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只是行为改变而不是整个人格的改变。

(二)人格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人格特质来说,有些特质受基因的作用大。例如婴儿的牙牙学语就是一种高度导向的人类特征。所有的婴儿,甚至是聋儿,在生命头8~10个月都是以几乎完全一样的方式牙牙学语,环境对人类学习语言这一特质几乎没什么影响,人们的气质和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遗传基因制约的。而像兴趣、价值观、自信心等人格特征则受环境的影响大于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人格发展的可能道路很多,这当中遗传基因或生活环境都有可能限制其另一个因素的发展程序。基因型为一个人在不同生活环境可能展示出的表现型设定了范围,而生活环境会深刻地影响着这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现有研究表明,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至少有以下3种类型。

被动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父母为儿童提供的家庭环境一部分是受父母自己的基因型制约的,同时由于父母又给其子女遗传了基因,孩子置身这样的教养环境与其自己的基因型交互作用(并且可能适于他们的基因型)。例如,有运动天赋的父母,会鼓励其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很有运动氛围的家庭环境。由于儿童遗传了其父母的运动基因,因而可能使他们特别易于适应那个环境。因此,运动型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可能逐渐开始享受运动的乐趣,这里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并且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唤起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所经验到的环境之所以有差别部分可能源于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从而可能导致环境(如养育者或同伴)作出的反应也不同。儿童的基因唤起属性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爱笑、活泼的婴儿会比爱哭、吵闹的婴儿受到大人更多的关爱。外表有吸引力、聪明的学生比无吸引力、迟钝的学生会唤起教师更多的关注。显然,他人对儿童的反应(由儿童的基因型所唤起的)是一种环境影响,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动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总是喜欢并寻求与其基因型相一致的环境。例如,一个外向基因的儿童往往会邀请朋友到他家里聚会,寻求更多的社交刺激。相反,一个内向基因的儿童则会主动逃避社交聚会,选择玩一个人游戏。正因为这些主动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们选择不同的小环境,而这些小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在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人生最初的几年中,婴儿和刚学步的孩子不能自由行走,不能选择朋友也不能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小环境。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父母为他们建构的环境中度过,这一时期被动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占主导地位。到了入学年龄,儿童的日常生活已超出了家庭,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朋友和地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小环境,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作用。

而唤起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影响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在其一生中都会影响着他人对其反应方式。

同卵双生子,其遗传基因相同,他们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行为相似性都很大。

其原因,一是同卵双生子会引起他人相同的反应;二是他们偏爱并选择非常相似的环境(如朋友、兴趣和活动),从而对双生子的环境影响是相同的,甚至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这是由于相同的基因使他们寻求并偏爱相似的活动和环境之故。除同卵双生子之外的所有兄弟姐妹,其遗传基因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从父母早期强加给他们的比较相似的养育环境里脱离出来,并开始主动地选择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不同的小环境,因而他们也变得越来越不相似。研究表明,住在同一个家庭里但遗传上没有关系的一对被领养者在童年早期和中期在行为和智力上有一些明显的相似性,但到了青少年晚期,基因上没有关系的兄弟(姐妹)彼此在智力、人格或其他行为上都完全不相像,这大概是由于他们选择的小环境很不相同,反过来又使他们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三)人格的终生发展

有人认为,人格在人生的最初几年已经定型。但只要我们回顾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发现人格特征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一生中是持续发展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解决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每一发展阶段的人生经验对人格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人生要经历8个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信任对怀疑 在出生一年左右,婴儿的基本发展任务是能否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的信任。这时,儿童的父母和其他抚养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抚养者能够在婴儿饥饿时给他们喂食物,更换湿尿布,不时有规律地给予身体上的爱抚,婴儿将发展出信任感,相信其他人是有爱心的、可亲近的。如果抚养者忽视婴儿的需要,对他们的照料不一致,甚至虐待他们,婴儿将发展出不信任感,即形成对人的疏离感,觉得这个世界是一个不可靠、不可信任的。

自主独立对羞怯疑惑 在出生的第二年,幼儿随着爬行和行走的获得,开始学习以行动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学习喂自己食物,自己穿衣服,用浴室。这时如果父母和其他的抚养者鼓励幼儿的自我满足行为,就会发展出自主性,一种能够处理自己许多问题的意识。如果抚养者的要求太多太快,拒绝让儿童操作他们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或嘲笑幼儿的自我满足尝试,儿童会发展出他们面临问题的羞怯和疑惑。

进取对内疚 如果一切顺利,儿童通过上两个阶段习得了信任感: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人们爱他们;有了自立意识:他们能使许多事情发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随着他们的日益独立,学前儿童开始出现对他们希望从事活动的一些思想,例如,他们可以做简单的艺术项目,在沙箱上建房子和铁轨或与其他儿童玩“房子”。如果父母和学前老师鼓励和支持这种努力,儿童会发展出进取心即从事设计和想自己做活动的进取心。但是,如果成人阻碍他们这类活动,儿童可能产生对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内疚。

勤奋对自卑 当进入小学后,儿童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他们的学习作业、才艺表演和运动表现等的成功会得到成人的赞誉,从而鼓励了他们的勤勉好学,为未来成为一个积极的、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奠定基础;如果这一时期经常失败则会导致不如他人的感受,从而会阻碍他们对未来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养成勤奋和对自己的潜能有信心的意识,就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变化时期,也是一个为成人作准备的短暂时期。青少年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于我?我该如何适应成人世界?茫茫人世中我所属的位置在哪里?最初,他们可能要经历一些角色混乱——他们将来怎样适应社会的一些自相矛盾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可能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焊接汽车,为邻居照看婴儿,在学校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等)。经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尝试,绝大多数青少年最终都能获得自我认同感。

你想了解自己吗:测测你的自我认同感

为了测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你可以用下面四点量表,请考虑这些条目与你的情况符合程度:

一点也不符合记1分

不太符合记2分

有一点符合记3分

非常符合记4分

1.我怀疑实际上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2.人们似乎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3.我知道如何去经营我的人生。

4.我对有些事情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不是很确定。

5.人们似乎对我是个怎样的人,意见很一致。

6.我觉得我的生活方式适合我自己。

7.我的价值是受大家所肯定的。

8.离开那些深切了解我的人时,我觉得我的自我更加轻松自在。

9.我觉得我所从事的工作,一点价值也没有。

10.我觉得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悠然自得。

11.我对自己现在的样子感到骄傲。

12.人们看我的观点与我的自我认知非常不同。

13.我觉得被抛弃了。

14.人们似乎不赞同我。

15.我要改变我的人生追求目标。

16.我不确定人们对我的看法如何。

17.我对自己的感觉改变了。

18.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场表演,只是为求某些效果而努力。

19.我对身为社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先将下列题目按反向计分:第1,2,4,8,9,12,13,14,15,16,17,18题,即将1分转为4分、2分转为3分、3分转为2分、4分转为1分。然后将所有分数总加起来。

平均得分为56至58之间,其标准差为7至8分。如果你的分数高于此平均值,表明已发展出自我认同;分数显著低于此标准者,可能仍在这一发展阶段摸索前进。

(摘自Buger著《人格心理学》)

亲密感对孤独感 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这一时期,青年男女开始寻觅伴侣,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亲密感并在精神上相互依赖(例如,通过结婚,结伴或者建立亲密的友谊),并且情愿为这种关系的需要而作出牺牲和妥协。如果这时不能形成这些亲密关系(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情愿或者没能力得到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人到中年,人们开始关心应当怎样引导下一代,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父母者,生活因对子女的影响而丰富多彩。无子女的成年人,从与青年人的交往中,生活也能得到充实,从而产生繁殖感——一种生产和成就感。相反,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不愿帮助社会前进的人则会产生停滞感,这是一种穷途末路、毫无兴趣、平淡无味的感觉。

完善感对绝望感 到了老年期,人们往往会回想起过往的岁月和人生经历,并且不可避免地感觉越来越接近死亡。不论男人或女人,如果回想起他们走过的人生历程产生成就感时,他们便会充满自信与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阶段,即产生完善感;而如果回忆的是失望和没能实现目标遗憾的一生,他们体验到的是绝望感。

在埃里克森看来,人出生后,上述8个阶段便以某种形式出现,只是人生的某个时期又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便成为人格发展的转折点或危机时刻。如何能解决好每个阶段或每个危机,不仅决定着人格发展的走向,更影响着我们未来如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读者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走过这些阶段的,从中或许能找到自己人格发展的某些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