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718700000018

第18章 自强品格是怎样形成的

一、自强品格的形成阶段

自强品格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童年期即小学阶段是个体自强品格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儿童做事情还没有目标,有目标也大都是由老师、父母或长辈为他们设立的,有少部分儿童可能自己会设立学习目标,但目标并不明确。他们做事情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往往是父母和老师要求的结果,不是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力。因此,无论从目标的设立还是努力程度来看,都是被动的。这一阶段的儿童遇到困难往往要寻求师长的帮助,他们还不能独立地去面对困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总之,从构成自强品格的目标性、积极性、坚韧性等因素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还谈不上有自强行为的表现,其自强品格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相当于中学阶段。儿童进入中学后,由于课程增多了,交往面扩大了,加上步入青春期,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大超过了小学阶段。这时候,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设定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地做事情或从事艰苦的学习活动。特别是高中阶段,这种做事或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他们会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表现出一定的坚强性。但这一时期孩子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还不稳定。例如,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做到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时也会退却或放弃。

(三)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大学学习时期及毕业后的工作时期。个体步入成年以后,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大学期间要进行人生的规划和思考;要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将来寻找工作而努力;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科竞赛,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参加工作后,还要面临工作的成败和个人的发展问题,以及承担组建家庭的责任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个体的努力和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些人获得了成功,逐渐形成了自强的品格;而另外一些人则失败了,当多次失败后,就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

二、影响自强品格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与孩子自强品格的形成

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同早期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个体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和全方位的。在所有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和长辈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氛围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自强品格的形成

教养方式也称教育方式、抚养方式。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子女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父母教育方式与自强品格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的研究发现,温暖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干涉保护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与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呈负相关,其中,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强意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温暖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自强意识水平的提高,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干涉保护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强意识水平的发展。例如,当孩子表现出勤奋努力时,父母亲能给予肯定和赞扬;当孩子在进取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父母亲能给予鼓励、支持和接纳;

当孩子实现目标,获得成功时,父母亲能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悦和快乐。这种温暖型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孩子自强品格的发展和形成。相反,父母替孩子设定目标,替孩子作决定;孩子遇到困难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孩子失败时,就给予惩罚和否定,甚至嘲笑。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将阻碍孩子自强品格的形成。

2.家庭氛围与孩子自强品格的形成

家庭氛围也称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家庭氛围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4种。研究表明,和谐型家庭气氛最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而冲突型和离散型家庭气氛则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夫妻感情、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职业构成都会影响家庭气氛。夫妻感情深厚,互敬互爱,其家庭气氛往往和谐民主,亲密融洽;

而夫妻间缺乏感情,貌合神离,其家庭氛围往往紧张别扭,多矛盾冲突;经济状况极差、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家庭,其家庭氛围也很难和谐融洽;单亲家庭则因重大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导致的阴影,往往容易使家庭气氛沉闷而忧郁;家庭职业构成对家庭氛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夫妻一方或双方因职业的原因长期在外,聚少离多,容易形成猜忌、怨恨、情感淡漠、矛盾冲突的家庭氛围。我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与亲密型、成功型、知识型和娱乐型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矛盾冲突型的家庭环境之间则存在负相关。说明矛盾冲突型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大学生自强人格的养成。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强品格,首先,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加强情感交流,提高对孩子的心理支持度;其次,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及时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再次,要安排一些社交和娱乐活动,培养家庭成员对文化和智力活动的兴趣,提高家庭成员的成就动机和成就意识;此外,要明确家庭成员各自应承担的家庭义务和责任,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培养孩子自强品格的时候,作为家长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父母自身要有自强的精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在孩子人格发展的早期,父母的角色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父母亲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追求,工作勤奋努力并有成效,特别是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能表现出一种镇静、勇气和坚持的品质,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这种榜样的表率作用不仅使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会使孩子向双亲学习,这对孩子自强品格的形成将起着积极作用。

反之,父母生活无目标,得过且过,工作消极懈怠,碌碌无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双亲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因此,就很难成长为一个努力进取、坚强勇敢的自强者。

(2)既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也要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态度与精神。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时,过于看重孩子与他人的竞争,要求孩子事事都要超过别人。他们给孩子设立了许多目标,督促孩子要勤奋努力,要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而忽略了对孩子与他人团结、合作品质的培养。虽然注重竞争能养成孩子努力奋斗的品质,但有可能会使孩子无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一旦他人超过自己,就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嫉妒、愤恨和挫折感。此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在解决需要团体合作完成的任务时。因此,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注重培养其团结协作、负责及奉献的态度与精神,既是对自强者的品质要求,也是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

(二)学校因素与学生自强人格养成

1.校风与学生自强人格的养成

校风是一种能够全面反映学校及其组成人员的精神面貌、行为倾向,包含学风、教风和组织风气等多层次结构的校园环境变量。校风好的学校的学生在自律性、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等人格特征上显著好于校风相对差的学校的学生。在应对压力和挫折时,校风好的学校学生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方式,校风相对差的学校学生则较多地使用退避、幻想、发泄、忍耐等方式。

另外,不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在自强意识上差异显著,重点大学的学生自强意识程度显著地高于一般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相比,具有更为优良的校风。这说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自强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校风对学生自强人格养成的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促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来形成自强人格。这个学习过程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因此,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是培养学生自强品格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教与学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考试改革等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其次,以制度化的形式发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或比赛活动,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再次,通过学习、研究校史以及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来树立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措施对校风、学风的建设以及学生自强品格的养成都是有帮助的。

2.教师人格与学生自强人格的养成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内部倾向,是教师个人人格和职业人格的有机统一。教师人格对学生自强品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观察、模仿学习而实现的。在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喜爱、崇拜或敬佩的对象、权威人物、经常接触的人物,很容易成为个体观察学习的对象。而教师作为一个经常接触学生,为学生所喜爱甚至崇拜的权威人物,也很容易成为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学生的这种观察学习既存在有意的,也存在无意的。学生可以在有意和无意中不断观察、模仿学习教师的言行、态度、情趣、价值观等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格。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一言一行,作为一种榜样,在学生人格发展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良好人格,以对学生自强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①强化教师意识,增强自我塑造的动力。教师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身份、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不断强化这一意识,才能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强大动力,从而完善自己。

②教师首先要养成自强人格。要培养学生的自强人格,教师首先要具有自立、自信、自尊、勤奋、坚强的意志力等人格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其人格魅力和美德才能以身教的形式去感染、影响学生。

③提高教学水平和文化知识素养。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种教学艺术魅力和文化知识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自觉接受教师的影响。反之,一个知识贫乏、教学水平低下的教师,学生难以产生心理认同,塑造学生自强人格的通道就会受阻。

在培养学生自强品格时,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学生实施耐挫力教育要适当,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虽然在挫折、失败的情境下会激发个体的自强意识,产生自强行为。但失败过多,也会影响个体自强品格的形成。因此,挫折教育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原有的心理基础。只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树立起信心,在自信的基础上实施耐挫力教育,学生才会产生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勇气。

(2)把学校的自强品格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自强”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公民的“自强教育”是一种国家意志行为,是文化传统在现代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和号召力。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自强品格教育只有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具有文化基础性、时代性和持久性,才能获得动力和保证,才能富有成效。

优秀教师的人格

斯霞(1910—2004),我国初等教育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17岁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小学任教,直到2004年于南京逝世,献身于中国小学教育70多年,创立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1963年,《人民日报》曾登载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报告文学《斯霞和孩子》,使她成了全国知名的小学教师。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多次出现过可以不做小学教师的机会,她都没有改变志愿,如1978年南京市教育局任命她担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割舍不掉融入生命的“校园情结”,坚辞不受。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受到种种冲击,她也没有灰心丧气,把自己的一生心甘情愿地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这是斯霞一生最大的满足和自豪。斯霞的幸福感还来源于她对学生的爱,她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希望,经过几年的教育,学生就会像你所希望的那样有进步。不但在学习上、品德上,而且在做人的道理上都会达到教师所希望的那样。”“童心母爱”正是斯霞一生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风格的概括和写照。

从斯霞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特征:①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②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自强品格;③高超的教学艺术;④幸福而自豪的健康心态。

正是斯霞的这种人格魅力,对她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一大批听过她课的青年教师,这些人中现在有许多都已成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如李吉林、袁浩等。

(三)文化传统与自强品格的养成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并能影响或支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文化意识或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积淀,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对塑造中国人的自强品格有重要影响。例如,儒家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自强的格言、警句和论述,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话语,对青少年的自强品格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自强式人物,儒家文化对这些人物是高度肯定和赞赏的,通过了解这些人物的自强事迹,对学生自强品格的形成可以起到一种角色示范的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进取的文化,通过直接阅读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文化传统,也会对个体的自强品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