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10717700000009

第9章 生态贵阳新使命

生态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贵阳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贵阳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抓手,贵阳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护青山绿水、着力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完善法规制度,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明显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明显效果。贵阳,就是中国的哥本哈根。她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经分别达到44.2%、43.5%,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爽爽的贵阳”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城市品牌。

知行合一成就生态贵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对矛盾,在坚持生态保护这条底线的同时,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贵阳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来说,示范的意义,就在于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兼得、人民富裕与青山绿水同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过去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理念,代之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生态是基,文明是本。仅有生态,没有文明,就是生态蒙昧。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总结两河流域文明不再的历史教训时曾这样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人类的文明形态不断升华,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跳出人与自然的对立,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生态文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文明的核心是化人。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大国还是小国,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面对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环境破坏的一系列日益严峻的挑战中,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而是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承担我们共同的责任,履行我们共同的义务。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新常态。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但又无时不走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边缘,更需要倍加珍惜和守住发展与保护“两条底线”。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也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建设一种文明形态,内化为一种社会治理体系。缺乏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养成,没有从文化和社会共同核心价值中树立对生态的敬畏、敬仰和认同,生态保护就只能是被动的和暂时的,是不可持续的。要加强对新型生态文化业态、生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生态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生态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体,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观念先行。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才能“致生态良知”。生态良知就是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本质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与人有机融合,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达成的《贵阳共识》中,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八点倡议的第一条,就是观念先行——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作支撑。要加大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形成生态城市的文化和理念,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道德、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同理,生态文明之知,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生态文明之行,就是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大众参与,人人有责,共建共享。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履行共同和有区别的责任,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生态文明的忠实实践者。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进行安排部署,强调坚决贯彻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条底线”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坚定性,始终保持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和自觉执行,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围绕贯彻落实《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阳市将牢记省会城市的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自觉、生态自信和生态自强入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这面旗帜举得更稳、举得更高。

创新驱动新引擎

贵州受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的限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两难的。这其中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勇气就是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保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要,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更需要智慧,贵州省现在已经明确提出把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甚至于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在努力探索一条既能够实现高速发展,又能够保护生态的成功实践,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正是从这个角度看贵阳市生态文明的示范和先行,才更凸显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不动摇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条底线”要求,既是引领贵阳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世界观,也是指导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践的方法论。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必须更加清醒认识、牢牢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互相转化的、不是先后有别而是并行不悖的。要避免思想里非此即彼、实践中厚此薄彼、结果上顾此失彼,既不能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以保护环境为发展滞后寻找借口,而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阳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目标,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新一届贵阳市委提出,保持坚定步调,坚持推进“四大升级”不动摇的新的执政理念。围绕“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目标,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主要抓手,着力发展大数据、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产业发展升级。2014年以来,贵阳市围绕加快建立在筑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大力促进教育科研资源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良好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最有突破性的举措,就是2014年1月28日成立的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以及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其中,发起成立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就是要激发在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强科技“造血”功能,促使贵阳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而成立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则是为更好地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形成鼓励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热情迸发的良好局面。

生态生活五美融合

贵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代表着全省的形象和水平。随着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的批复实施,尤其是相关实施方案的正式落地,拉开了全力以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序幕。生态贵阳,最核心的一个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五美”的完美融合,让广大市民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虽然贵阳每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都达到60%以上,但还有许多“旧账”需要进一步补上。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市民对民生改善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收入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行车难、住房难、环境乱、治安差、公共空间少”的“十困”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再下大功夫。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保证居民享有与贵阳环境等价的幸福生活,是摆在新一届贵阳市决策者面前思考的一个重大责任和使命。为此,贵阳市目前正全力以赴,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富民增收的民生目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收入水平,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群众安居乐业,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健全的公共安全体系、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民生改善升级。

协力争先建设生态贵阳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赶上诸多“红利”释放的机遇。具体来讲,有四大机遇。

一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机遇。中国当前正在进入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期。在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变革中,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贵阳虽然是后发区域,只要能够把握好机遇,选择好路径,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在新一轮绿色发展中抢占先机。

二是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机遇。“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必将释放新的强大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全面升级。特别是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创新将更加重要。生态体制改革最能反映地方领导敢于担当的改革魄力,动真碰硬的抗压能力,善做善成的改革能力、勇毅笃行的改革定力、松绑除障的内生活力以及蹄疾步稳的改革耐力。因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创新也成为中央对各地深化改革最大的期待之一,这对贵阳、贵州乃至中西部地区都是十分重大的机遇。

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新体制的重大部署,强调要扩大内陆开放,形成有利于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随着贵广、沪昆等省际高铁即将开通和省内支线机场完善、高速公路网初步建成,贵阳与周边地区的时空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综合保税区的批建和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布局,贵阳有了对外开放的高端平台。贵阳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切实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东盟区域、港澳台地区及国内发达城市开展合作,实现与国际接轨、推动跨越发展的目标。

四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201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会上,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汇报了长江经济带建设总体考虑和相关规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思考和建议。5月6日,贵州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的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强调要认真谋划,主动融入,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所有这些机遇与贵阳良好的生态红利相结合,一定能转换成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新的红利,转换成生态文明的新的战略机遇。只要贵阳深入挖掘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就一定能放大好生态带来好发展、好未来。

当然,在看到多重机遇的同时,贵阳也面临多重严峻挑战。贵阳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时期,发达城市和地区已经解决的问题贵阳仍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城市正面临的问题贵阳同样要正视并加以解决,可以说是多重任务叠加、多重困难叠加、多重压力叠加。

一是既要“赶”又要“转”,即既要提升发展速度,又要推进转型升级。贵阳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发展滞后仍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是当前的根本任务。不提升增长速度,就无法扭转落后的态势。但由于长期处在产业链低端和价值链前端,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仍然较低。这就要求贵阳必须在加速发展中加快转型,在加快转型中加速发展。

二是既要“建”又要“管”,即既要加快城市建设,又要优化城市管理。近年来,虽然贵阳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但仍较为薄弱,未来几年将集中精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采取新的开发模式、筹资方式、建设模式,涉及各级各方利益的调整;同时,贵阳作为特大城市,安全运行、有序运转和应急处置的任务日益繁重。这对贵阳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专栏

贵州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发展新引擎

5月6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4月28日在重庆主持召开的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会议指出,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会议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和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认真谋划,主动融入,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长江经济带对我省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要把融入长江经济带作为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战略举措,使之成为带动我省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我省可以紧紧依托的新的经济支撑带,积极主动配合做好规划建设工作。二是大力加强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着力完善省内交通互联互通,明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形成“一干十支”机场体系。建设出海出省出境通道,提升通往长江、珠江的航运能力。根据变化了的交通条件,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实体经济。坚持环境倒逼、发展倒逼,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从根本上改变贵州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四是大力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五是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开放平台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抓住用好渝新欧铁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发展机遇,把全省开放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既要“快”又要“保”,即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持续保护生态。贵阳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带来人口的聚集、经济活动的升温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加快发展的新路,是对贵阳决策者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四是既要“还”又要“增”,即既要偿还民生“旧账”,又要增进民生福祉。虽然近年来贵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民生支出都在60%以上,2013年,贵阳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3.49亿元,全市民生支出约24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61%,但还是有许多“旧账”没有补上,老百姓对“收入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行车难、住房难、环境乱、治安差、公共空间少”“十困”问题反映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市民对民生改善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贵阳需要尽快弥补民生“旧账”,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就是要树立机遇意识,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势产业对接、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变革与创新动力不足以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后发赶超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

贵阳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总量小,因此这一阶段贵阳的主要矛盾就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快主要体现在全国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贵阳仍然连续三年以15%以上的增长高速推进,2013年贵阳实现全年生产总值2085.42亿元,比2012年增长16.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小主要体现在贵阳市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2012年贵阳市GDP总量排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的第7位,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成都的20.9%,昆明的56.5%,南宁的67.9%。在首位度方面,目前GDP贵阳仅占全省25%左右,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成都达到了34%,西安达到30%,昆明达到29%,西宁达到45%,银川达到49%这样高的比例。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贵阳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贵阳的目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在开发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原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赢得跨越式发展,将是当地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如果利用好改革的利器,短期内便可以释放不可限量的爆发增长,弥补祛除落后产能的速度空缺。贵阳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持续保护生态。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才能更好地探索出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

绿色变革与转型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主题,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主线。随着国家区域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西部进一步加快开放改革,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日益增强。同时,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按照这一规律,我国也正在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处于这条经济带之上的贵阳市正面临前所未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贵阳优良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能源供应、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综合优势,更是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但与此同时,贵阳目前还存在着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产业转移成本过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这就需要贵阳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尽快熟悉与适应产业转移的多元化方式,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增强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与自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等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创新链,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

在处理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势产业对接上,贵阳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8月28日,贵阳市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贵阳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正式“联姻”。9月8日,贵阳市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挂牌。1个多月后,为建好建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编制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五年发展规划》等系列配套文件,作为贵阳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一城两带六核”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各区县的功能定位。2014年3月1日,在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贵阳分场中,集中签约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类、云应用与服务类、端产品制造类及关联带动类等3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58亿元。

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对城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此次会议还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截至2012年,贵阳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53%。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带来人口的聚集、经济活动的升温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在“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背景下加快城镇化建设,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贵阳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示范”课题和任务。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加快发展的新路,是对贵阳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近年来,贵阳市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贵阳市实际出发,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已经成为贵阳市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导思想,贵阳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强调和转变了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式,终结了长期以来困扰贵阳的所谓大盘时代。在优化提升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系列政策过程中,要求体现并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中央精神,明确房地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相衔接等指导思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其中,针对社会关注(同时也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关注)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6.2平方千米,明确提出“不许房地产项目参加”。同时,科技园签约时,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此举为促进贵阳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区域化房地产政策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贵阳市本着对长远发展、对全市老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充分借鉴吸收各地经验教训基础上,强调按照五大原则推动贵阳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就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和宜居宜业原则,即坚定不移地继续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不遗余力地守住青山绿水和洁净空气的“底线”,留出城市通风走廊,严格保护公共绿地,将“生态绿线”变为碰不得的“高压红线”;坚持产城融合,一方面不遗余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加城镇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物业管理,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不出现大幅波动。

处理好产业变革与创新能力和动力的关系

贵阳总体上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同时,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生产总值的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阳市高技术服务业总体实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不能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另外,资本金不足,区域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加快发展的步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发展有待提升。同时,重大项目支撑不够,缺乏国际竞争力,诸多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限。

2013年9月,贵阳与北京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贵阳合作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并现场签订了总投资达465亿元的106个项目,拉开了京筑两地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序幕。截至2014年3月底,双方签署的一系列项目已有91.5%动工。

借助于北京的合作,贵阳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提出,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统领,加快形成生态从严保护、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高效利用、区域错位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格局,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自主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典范。

据此,贵阳市还确立了“一城、两带、六核”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市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全部纳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框架,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贵阳市还出台多个支持措施,不断优化服务、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软环境”,以促进京筑两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完善两地多领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下一步贵阳市将依托现有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网络金融、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

贵阳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3年9月7日,贵阳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副省长蒙启良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陈刚指出,贵阳市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对双方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一是将加快贵阳的产业升级步伐。有力提升贵州、贵阳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为贵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二是将极大改善贵阳投资贸易环境,有效激活本地商品贸易、现代物流和技术创新,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整体发展。三是将极大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市民生活。陈刚表示,贵阳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和政策环境,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实力电商入园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蒙启良指出,贵阳与京东集团签约,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大事。双方合作前景广阔、意义重大,有望带动全省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升级。省直有关部门将大力扶持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希望贵阳市趁势而上,尽快形成新型服务业态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处理好先行示范与可复制可推广的关系

作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贵阳牵手中国“硅谷”后,一路高歌猛进。2014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六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时代。6月9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会议其中与贵阳市有关的举措有24项。这24项举措围绕紧扣贵阳“绿色崛起”,包括了打造“贵阳——安顺”都市圈、形成以贵阳为核心区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推进贵阳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由此可见,贵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不仅仅是贵阳一城一市的事,更重要的是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努力为全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精耕细作服务国家和省的战略,这是贵阳当前最大的政治担当。

“十个结合”提升生态贵阳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具有更高形态和价值意义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和谐共融、五位一体,体现了人类实现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贵阳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在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贵阳市生态文明的示范建设,不仅要加快推动贵阳市经济升级版,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国内更多城市提供模型、样本和案例。为此,要在以下十个结合上下功夫。

实现生态示范与生态改革相结合

生态文明制度是否系统和完整,是否具有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改革,尤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要抓住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重点领域,明确时间表、工作量、路线图和责任人,全力抓好具有示范性、能够破解当前发展和保护难题、具有先行意义的各项改革。抓住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制度体系三个环节,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用途管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时公布水、大气监测数据及排名,通过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面对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庄严承诺;面对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发动机”的重要使命;面对实现“四个突破”和处理好“三个关系”的发展要求,贵阳市要找到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的制度构架和路径选择,奋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顺应潮流的大局大势,重在落实。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协调配合,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凝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强大正能量。要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局的指导和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更大支持。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督查和巡查,加大考核、公布、排名力度,对环境质量下滑或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要严格问责。

实现产业转型与绿色融合相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与发达地区比较,贵阳工业长期存在增加值总量偏少,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产业布局凌乱、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贵阳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靠消耗资源,靠重工业、污染行业和过剩产能的发展,贵阳没有出路,必须立足于现有产业、传统产业,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标准化种植、信息化改造、规模化经营、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等方式,进行结构转型,保障经济结构的有序更替。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等路径努力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

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突出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向石漠化发起总攻,县乡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支部书记要带头,大力开展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珠防、长防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用三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现有1042万亩宜林荒山的绿化,用三年多的时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是按照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要求,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就全省而言,要加快培育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新型建筑业和建材产业,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和平共处。着力打造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继续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尽快形成我省煤化工产业新优势。

三是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控新治旧,分两步走,加快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第一步,用9年时间,全省主要固体废物实现零增加,当年生产当年全部实现综合利用;第二步,再用9年时间,全面消化过去存放的主要固体废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着力打造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循环科技产业链。

四是抓住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重点领域,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要围绕13项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表、工作量、路线图和责任人,全力抓好具有示范性、能够破解当前发展和保护难题、具有先行意义的各项改革。抓住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制度体系三个环节,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用途管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时公布水、大气监测数据及排名,通过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资料来源:《贵阳日报》2014年6月10日

当前,贵阳市已经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融合发展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有序推进。接下来,要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决定以打造实体经济“升级版”为主攻方向,由发展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转变,由发展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工业。围绕“产业布局园区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新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的思路,着力发展新型工业。(1)狠抓园区建设。贵阳规划建设了面积达339.82平方千米的12个产业园区,已建成55平方千米,2012年园区工业产值达11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5%;装备制造、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制药、特色食品、烟草制品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2)调整结构。2014年一季度轻工业仅用8%的用电量就支撑了49%的工业增加值。(3)坚持标准。近三年贵阳市拒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金额达1000亿元以上。发展绿色工业的同时,贵阳还在积极逐步减少落后产业的比重,2013年,贵阳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再生资源利用,淘汰落后产能158.2万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72万平方米。

绿色农业。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环城林带保护等林业生态经济建设,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生态安全宣传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畜、禽、蛋、奶、菜、果、茶、药、花、烟十大产业,初步建成了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产业优势突出、生产过程无公害、产品效益明显的生态产业生产基地,促进可持续发展。2013年,贵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8488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96元。

现代服务业。依托贵阳突出的生态优势和要素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四大区域中心”和旅游集散服务母港,避暑经济迈开大步、会展经济异军突起、引金入筑成效显著、物流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贵阳市服务业比重占全市GDP的54.1%,超过第二产业12.1个百分点。贵阳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低碳城市,是唯一入选《中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的省会城市;与气候组织合作开展的“千村计划”在联合国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被评为最佳案例之一,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

接下来,贵阳市要更好地将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淘汰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如大数据产业、信息产业、建设第四代生态产业园(富士康)等。

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优化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对维持城市生态安全与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关键是看该城市基础设施是否现代化。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到城市建设的首位来抓,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2014年5月,贵州省发布2014年第14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起,用4年时间力争累计完成投资6200亿元,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基本解决贵州省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按照《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确定的思想规划原则,贵阳市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城市基础设施,以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协调近、远期利益,明确专栏近期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对集中布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配套建设水平。同时,立足于适度超前,适应发展的思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建设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另外,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贵州启动“空气罐头”计划

习近平曾幽默提议

3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旅游局召开的开发“贵州空气罐头”媒体见面会上获悉,“贵州空气罐头”旅游概念性纪念品已进入研发实施阶段,预计6月20日前将推出首批产品,并力争在今年7月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正式亮相。梵净山景区有望成为首支“贵州空气罐头”空气源采集地。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在会上表示,本次开发“贵州空气罐头”特色旅游产品将面向海内外征集优秀创意设计方案,以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为出发点,突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现贵州特色与国际化的接轨,把“贵州空气罐头”打造成贵州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据了解,“贵州空气罐头”将以梵净山、荔波、雷公山、赤水、百里杜鹃等生态旅游景区为空气源,开发一系列贵州空气罐头产品及衍生旅游产品。

实现城镇化与治理现代化相结合

贵阳市城镇化发展迅速,根据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截至2011年,贵阳市常住人口432万人,10年增加60万人。预计到2020年贵阳市城镇人口将超过500万人,快速涌进城市的大量人口,而面向这一群体的就业、生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有待完善,社会融合面临挑战。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既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要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因此,贵阳市在打造经济升级版过程中,要采取三项措施,实现城镇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结合,不仅要让进城农民进的来,更要让他们留得下,并且住得好。

首先,要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其次,注重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免因不适应城市发展而变成贫民。

再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对于要转为市民的农业人口,要做好城乡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

实现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除汉族外,贵阳市还有苗、布依、侗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意识、行为、习俗,即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理性思想的产物,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长久以来,贵阳市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例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多民族生态文化。如何利用好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文化,贵阳市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首先,突出特色,大力弘扬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贵阳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不但有在贵阳修文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而且还有花溪金竹镇古夜郎鼓文化,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分三”“六月六”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再有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青岩古镇、息烽集中营等。贵阳将本土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加强市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其次,做大国际生态交流平台,大力提升贵阳生态品牌形象。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贵阳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打造好这个平台,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高峰论坛以及其他国际交流平台,鲜明地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利用好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确立我们在国际上生态文明上的话语权,同时也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增进与其他城市和国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观念、政策举措、保障措施上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贵阳生态城市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贵阳生态城市竞争力,真正让贵阳从自然地理上的生态城市变成品牌和文化意义上的国际生态名城。

实现生态创新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同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目的。要高度关注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住房、就业、医疗、上学、养老、交通、治安等生态民生问题,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用民生改善的成果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围绕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突出连片特困地区,重视片区外“插花”贫困户,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贵阳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保护“两湖一库”、实施“畅通工程”、打击“两抢一盗”,纵深推进“三创一办”,每件事项都关乎群众生活。与此同时,贵阳还通过实施“绿色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四大工程来美化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风貌正在充分展现。

2013年,贵阳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征缴扩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60岁以上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61.3万流动人口办理“城市绿卡”,享受同城化服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年初,贵阳市民的幸福指数达到91%,为近年来的最高值。

实现生态建设与政府建设相结合

贵阳正处于奋力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庸、懒、散、慢、浮等问题,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素质水平上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需要通过治庸提能力,治懒提效率,治奢正风气,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窗口单位和民生服务部门工作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变“衙门”为“家门”,变“管理者”为“服务者”,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政府建设相结合。

2013年,贵阳市以“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主题大讨论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工作效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及市委29条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四风”,压缩行政经费8%用于教育支出。加大反腐力度,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75人。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政府规章21件,受理行政复议14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489件,回复率达100%。进一步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88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在201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中,贵阳位列第四位。

实现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跨部门、跨地域的协调和社会广泛参与。因此,应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区域性问题。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识和社会行为。必须凝聚政府、企业、公众的共识与合力,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必须搭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2008年以来,贵阳市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狠抓生态道德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伦理、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努力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局面。截至2013年6月,贵阳市生态文明志愿者达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0.6%,10万名公职人员承诺每年志愿服务不少于48小时。志愿服务内容包括森林防火、植树造林、违法排污监督、河流湖泊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环境保护等。

专栏

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列入国合会2013年年会案例

2013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召开,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列入国合会2013年年会案例。

本届年会以“面向绿色发展的环境与社会”为主题,就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媒体和公众参与政策、绿色发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城市绿色出行政策等系列报告和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并最终形成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同时,年会还分“绿色发展与社会和谐”“公众参与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三个主题论坛展开深入讨论。

据了解,国合会于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是一个由中外环发领域高层人士与专家组成的、非营利的国际性高级咨询机构,主要任务是交流、传播国际环发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环发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中国政府领导层与各级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的政策建议,支持促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届年会是第五届国合会第二次年会,国合会中外委员、特邀嘉宾、中外专家和中外观察员以及其他中外来宾近400人参加了会议。

资料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2013年11月15日

实现法治保障与干部考核相结合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建立健全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促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地方立法的促进、规范和引导作用,贵阳市制定了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纳入法制轨道。2005年以来,贵阳市还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将环境保护制度化、法制化。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法治环境。另外,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建立了相应的司法机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贵阳市已经在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的基础上,将环保法庭更名为生态保护庭,成立生态保护检察局、公安生态保护分局。此外,还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着手开展《贵阳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贵阳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贵阳市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贵阳市山体公园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为指导,以《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为依据,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完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

实现生态安全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大生态、大安全为特征的整体生态文明系统建设,是未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效机制,保障生态安全更需要更多的法律授权来破除障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近年来,贵阳市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12年11月27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这是贵阳市继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编制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之后,又一次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该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使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有力的统筹领导机构和更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

初步确定贵阳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类型:包括土壤风沙尘、道路尘、建筑水泥尘、冶炼尘、餐饮油烟、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等,并做出贵阳市近期空气污染整治的主要重点之一是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整治;另外,二次颗粒物、机动车尾气、燃煤尘的防控和减排是大气污染中长期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坚决执行《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取缔和淘汰落后产能,严惩重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创新生态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机制、限制条件等进行了规定,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将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专栏

贵阳公检法增设新机构助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

2013年3月1日,贵阳市为新成立的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及新更名的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授牌。未来,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得到更加完善的司法体系支撑。

贵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主要职责为:办理涉及生态保护的公诉案件;负责涉及生态保护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办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开展涉及生态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等。

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的主要职责为: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加大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负责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区的治安防范工作;以及对森林公安的相关业务进行指导、协调。

贵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副局长袁松表示,生态保护检察局的成立将发挥生态保护的专门职能,严肃查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贪污贿赂及渎职犯罪,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打击危害生态文明的犯罪行为,为贵阳市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2010年贵阳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曾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42.3%,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贵阳市一直致力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在中国率先成立了环保“两庭”。在今天的授牌仪式上,环境保护“两庭”也重新更名为生态保护“两庭”。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司法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及生态保护“两庭”的更名使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领域有了比较完整的司法性,将更加有利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推动生态文明进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