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10717700000021

第21章 规划创新

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之后,贵阳可以说是我国首个明确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政纲领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贵阳确立“环境立市”、发展循环经济、到建设生态经济市、再到战略性地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目标,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在贵阳全面展开。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贵阳的四大战略定位、两大阶段目标、四大功能区分、五大产业体系。实施《规划》,将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优化空间格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等方面着手,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空间开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上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贵阳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阳市国土空间开发有了更先进的理念指导、更积极有效的推动力和制度保障,为生态文明视阈下优化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积累了宝贵的区域实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尊重自然,合理布局。二是顺应自然,智慧利用。三是保护自然,提高容量。四是绿色发展,人地和谐。五是分类实施,提高效率。六是空间管制,控制强度。

2008年,贵阳市根据分类指导的方法,制定了《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与优化是一个长期演进过程,未来贵阳在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中依然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贵阳再次迎难而上,在新一轮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践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功能分区方案,推行形成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贵阳市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的总体部署,强调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永葆贵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产业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历史经验证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肇始于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结构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相结合,以系统化、生态化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环境损害最小化和废物循环利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基础。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某一区域的生产技术结构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生态化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贵阳正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经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六大生态产业体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完善、丰富和发展,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征程。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是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历史使命。

未来10至20年,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曾经饱受“酸雨”之苦的城市,贵阳从生态格局的不断优化着手,进一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源头整治,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生态宜居

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动力,自然系统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目的。系统的协调就是要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继而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自然可持续。城市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题中之意。

截止到2013年,贵阳市先后编制和修订了10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96总规”)实施期间,为确保下一轮总规能在2010年前完成,2006年年初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这次城市总规修编,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对“96总规”进行修编时,贵阳市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结合贵阳市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特点,中心城区在2020年将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规划所打造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城市特色中,暗含了生态、人本、特色、统筹、经济的规划理念,使之融为一体。

在此基础上,《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做出部署,强调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好未来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发展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建设人与城乡、城乡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爽爽的贵阳”。

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作支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把生态文化具体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2007年以来,贵阳市紧扣“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发展战略,在“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四个主要思路:第一,突出城市建设的文化个性。第二,大力倡导生态生活方式。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第四,培育独特的城市精神。并先后完成了诸多重要工作:第一,富有创造地培育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贵阳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并让贵阳城市精神深入人心。第二,卓有成效地营造了带有时代气息的良好社会风气,“绿丝带”志愿者系列爱心互助活动蔚然成风。第三,精准独到地打造了带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形象品牌,“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第四,扎实稳步地完善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孔学堂等文化基础设施成为贵阳新的文化地标。

2007年到2012年这5年多时间,既是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贵阳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建设取得进步的重要时段。着眼未来,《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推广体系这三个方面对生态文化建设做出部署,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文化内涵,大力营造生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

人与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人的发展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前提和保证,人的发展是建立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和主要因素,人的需要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目的与原则。不仅如此,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绿色经济,还需要人的智慧的发展和策略的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民,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贵阳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城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城市宜居、市民和谐幸福是一条重要的衡量指标。宜居城市,是一个城市建设传统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城市发展的主流,是城市走向生态文明的方向。

围绕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做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以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展各类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制度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系统创新,必然要求体制机制随之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列入五大系统体制改革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高度。生态文明真正落地体现为在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就是制度创新与建设。抓住制度建设就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系统化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建设、生态补偿、国土规划等,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进行了许多试点。但是如何将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做法制度化,将分散的这些做法系统整合,将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这正是三中全会提出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全面深化解决的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既需要有物质支撑和精神驱动,更要靠制度创新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保障,逐步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

近年来,贵阳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在行政体制方面,2012年11月成立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整合环保、林业绿化、两湖一库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而在司法体制方面,生态保护“两庭”的更名和“三局”的设立,则构建了完备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这一记司法与行政的“组合拳”,为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从法制建设、严格执法、机制创新三个角度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做出全面部署,强调建立健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运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就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2012年11月27日,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以此为标志,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为有力的统筹领导机构,开始了更为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

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坚持1个主题(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1个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1个理念(“四多四少”:少砍一棵树,贵阳就多一分绿色;少挖一座山,林城就多一分秀美;少毁一池水,城市就多一分生机;少占一亩地,子孙就多一分福祉)。围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部”、“参谋部”和“作战部”作用,肩负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任,全力以赴抓、实实在在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从政策支持、智力保障、组织实施、开放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按照2013年12月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总体构想,即“紧扣一个目标、守住两条底线、强化三种意识、狠抓四个关键”。其中,紧扣一个目标,就是要紧扣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守住两条底线,即守住发展的底线,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守住生态的底线,不能增加落后产能、破坏生态环境。

2014年6月,贵州省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会上庄严承诺,贵阳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举“一面旗帜”不动摇;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守住“两条底线”不动摇;保持坚定步调,坚持推进“四大升级”不动摇。贵阳作为省会,代表着贵州省的形象和水平,一定全力以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为贵州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