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20世纪大揭谜
10717600000023

第23章 德国是怎样统一的(1990)

1989年11月28日,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决定推倒柏林墙,自1961年以来阻隔德国东西方人民交流往来的意识形态之墙轰然倒塌。1990年10月3日零时,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高奏起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高高的旗杆上缓缓升起了联邦德国的黑红黄三色国旗,自1945年以来分裂了长达45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但是,德国统一的内幕到底是什么?这是当时的绝对机密。事过境迁,如今,隐藏在幕后的秘密已逐渐公之于众。

引子

1989年11月28日,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决定推倒柏林墙,自1961年以来阻隔德国东西方人民交流往来的意识形态之墙轰然倒塌。1990年10月3日零时,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高奏起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高高的旗杆上缓缓升起了联邦德国的黑红黄三色国旗,自1945年以来分裂了长达45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1992年,即德国统一之后两年,德国首都柏林迎来了两位珍贵的客人:一位是美国前总统里根,另一位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两位客人飞抵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前来参加授予他们柏林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庆祝仪式。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对柏林这座城市的命运,对德国的统一,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但是,德国统一的内幕到底是什么?是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旨意进行的,还是违背了他的意志?这位前苏联总统、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是否把社会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拱手“让给”了西方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是真正充满高尚意愿的圣洁的统一,还是某些人的平庸之作?这些,都是当时的绝对机密。事过境迁,如今,隐藏在幕后的秘密已逐渐公之于众。

我们不能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受欺负

1989年12月9日,面对东欧动荡的局势,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表示:“我们不能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受欺负!”可是,这话讲了不到3年,他却愉快地赶往德国首都柏林,接受柏林荣誉市民的称号,并在庆祝仪式上发表了充满感激之情的祝词。

在柏林等待戈尔巴乔夫的是一个难咽的苦果。原来,德国人在选定苏联和美国两位前总统为自己首都荣誉市民的同时,也取消了另外两个俄罗斯人首都荣誉市民的称号:一个是科涅夫元帅,另一个是柏林第一卫戍司令别尔扎林将军,他们俩人都是前苏联英雄称号的获得者。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取代了他俩的名字。

戈尔巴乔夫对所发生的这一切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此默认了这种等同的替代。他也只字未提他“亲爱的朋友”、年事已高的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昂纳克。现在,昂纳克被关押在柏林茂比特监狱里,等待着国家法庭的审判。

当戈尔巴乔夫代表前苏联政府与前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领导人一块坐在热列兹诺沃德斯克的谈判桌上,当德国总理科尔提议,要求对方列出德国统一后应该免于诉讼的人的名单时,戈尔巴乔夫没有提及任何人,这位前苏联总统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方面对自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朋友和战友们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承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这个问题德国人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戈尔巴乔夫的回答完全出乎科尔的意料。

苏联方面甚至没有提出保证那些对莫斯科的友谊始终不渝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不受政治歧视的要求。实际上,这就意味着苏联方面抛弃了自己的亲密战友,出卖了自己的老朋友。这给苏联的国家声誉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件事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人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靠性。这也是人们谴责戈尔巴乔夫“出卖”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原因,他在德国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至今仍扑朔迷离。

有人断言,戈尔巴乔夫是在有意使前苏联丧失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所夺取的胜利果实,破坏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所发生的这一切违背了他的意愿。局势已经失控,他也无能为力了。第三种人坚信,德国统一势在必行。不管怎么说,德国人毕竟是一个民族。戈尔巴乔夫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既然德国人民希望统一,那么就应该承认他们有统一的权利,所以他没有阻止德国的统一。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以畅销电影的速度进行的。1989年12月9日,戈尔巴乔夫总统还义正词严地发誓,不能让东德的朋友们受欺负,而到了第二年的1月26日,他便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出尔反尔,他的讲话使他最亲密的战友也大吃一惊。他说:“德国的统一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在道义上没有理由抗拒它!”

在发表这次令人感到意外的声明之前,他曾与科尔进行过长时间的会谈。

难道当时戈尔巴乔夫就已经无法对事态的发展施加影响了吗?难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吞并是与他的意愿背道而驰的吗?

我们需要自己的戈尔巴乔夫

有关苏、德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根据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时间的长短来评断。1986年,戈尔巴乔夫第一次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那里共逗留了8天。第二次是1987年,只停留了两天。最后一次,也是招来灭顶之灾的那一次,是1989年,也只有两天的时间。

根据随行人员的叙述,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带有心愿未遂的味道。虽然他访问的时间安排是按计划进行的,但他的离开却给人留下了来去匆匆的印象。一开始,这次短暂的访问被解释为是由于莫斯科局势不稳定的因素造成的。但是随之过了两天,戈尔巴乔夫又飞抵芬兰进行长时间的国事访问。关注此次访问的分析家们指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尔辛基的自我感觉良好,比在柏林感到轻松、自由多了。

是什么使戈尔巴乔夫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行如此不舒心?首先是昂纳克的立场。他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持怀疑的态度。直到198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人才醒悟过来,苏联的改革已陷入困境,导致社会混乱,局势不稳。最重要的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了。

令昂纳克深感不安的是,苏联改革的浪潮可能会席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柏林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莫斯科的媒体称昂纳克是共产主义的恐龙、教条主义分子、斯大林主义者。柏林则禁止莫斯科出版的某些刊物在东德国内发行,以示反击。苏联电影《忏悔》也遭到了最严厉的批判。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也加剧了戈尔巴乔夫和昂纳克两位夫人之间关系的恶化。

有趣的是,戈尔巴乔夫的访问正好安排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庆之际。总统助理格奥尔基·霍斯罗那维奇·沙赫纳扎罗夫讲述了此次之行:

“很少有地方会像柏林这样欢迎他。一群群市民,特别是青年人自发地走上街头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对戈尔巴乔夫寄予厚望,期待着他会使他们相当富裕但缺少自由、枯燥无聊的生活发生变化。到处都悬挂着使昂纳克刺心的标语———“我们需要自己的戈尔巴乔夫!”当天,警察逮捕了一批反对昂纳克的游行示威者。

戈尔巴乔夫离开柏林5天之后,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书记处会议,列席会议的有各区委第一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昂纳克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又过了5天,即10月17日,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解除昂纳克总书记职务的决定。只有两人未参加会议,一人当时正在古巴,另一人是季什,当时正在莫斯科。有人说,季什前往莫斯科是为了向“老大哥”汇报取代昂纳克任务的完成情况。

昂纳克以果断坚毅、毫不妥协而著称,是一位“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捍卫者,也是国内惟一能控制局势的领导人。他被解职,使国内本来就已动荡不安的局势犹如雪上加霜迅速恶化。国内各种自发势力大增,混乱的闸门大开。新上任的党的领导人无力控制这一局面。这是观点之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昂纳克被解职是戈尔巴乔夫柏林之行的产物。在这方面,他们暗示戈尔巴乔夫曾会见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们。

苏美秘密交易

阿赫罗梅耶夫是戈尔巴乔夫1989年12月初在马耳他会见美国总统布什的陪同人员之一。时至今日,苏美两国领导人最高级会谈仍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据说,当时戈尔巴乔夫支持不住了,终于向布什作出了让步。似乎,当时的天气都在与这一秘密协定作对。12月2日夜里刮起了强风暴,两位总统的快艇无法靠近他们的巡洋舰,马耳他港内停泊场的海浪高达2。5米。谈判只好改至停泊在港口岸边的苏联游艇“马克辛姆·高尔基”号上进行。

阿赫罗梅耶夫作为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参加了同以美国总统布什为首的美国代表团的两次会谈,每次会谈长达4至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和布什单独会谈时(据阿赫罗梅耶夫讲,这种持续一个半小时的单独会谈共有两次)谈了些什么,这位元帅也无处可知。他只是向外界讲述了那两次长时间会谈的大概清况。

会谈最主要的问题是德国问题。东德事件发展得太迅速了,美国十分满意苏联对此问题斟酌再三的立场,因为苏方的立场与这些变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布什总统一个劲地追问戈尔巴乔夫,莫斯科对可能会发生的德国的统一将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将如何制定它的对苏政策……”

美国人确信,苏联在即将发生的德国统一问题上不会持坚决反对的立场。布什非常清楚,如果苏方已形成了某种看法,那么戈尔巴乔夫一定会在马耳他会谈时流露出某种态度。美国总统可以完全有理由着手解决德国统一问题,不必再担心苏联的态度会有多大的改变。布什很快将此情况通报给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布什明白,苏联国内的局势很不稳定,短期内根本不会好转起来。相反,还会进一步恶化。美国和苏联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美国。马耳他会谈是苏联第一次持非强硬态度的一次会谈。

昂纳克必须“下课”

马耳他会谈后,戈尔巴乔夫的柏林之行是否加速了昂纳克的下台呢?苏联领导人在会见东德最高领导层时谈了些什么?戈尔巴乔夫是否对昂纳克说了些不满的话?有关东德局势的情报戈尔巴乔夫掌握到什么程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苏联和东德党和政府的绝密。

据前苏联对外侦察情报局柏林站领导人库兹明讲,在戈尔巴乔夫访问柏林的两天中,仅他们这一部门就向他提供了3份报告:《情报通告》,用打字机打的这种通告每份有一页半至二页,近50份;《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阶层的状况分析》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5页;《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内的动向》的报告。

毫无疑问,分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的状况以及它对党内和国家局势的影响的报告引起了苏联最高领导层的极大兴趣。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昂纳克周围已形成的这样一种认识,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局势是由于他所坚持的保守的政治方针及其专横跋扈、独裁粗暴的领导作风所导致的。

情报机关还向戈尔巴乔夫总统报告了当时他们所掌握的有关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布情况。与昂纳克敌对的政治局委员是:什托夫、克伦茨、克罗利科夫斯基、米利克、诺伊曼和哈格尔。支持昂纳克的政治局委员有:米塔格、赫尔曼、多卢斯和阿克先,国防部长克斯列尔也被划在这一派。

按照当时尚在生效的原则规定,苏联情报机关不应该介人政治决策过程,因此,报告中没有提出任何建议。库兹明回忆道:“但是,从报告通篇内容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局势需要昂纳克立即离开其领导岗位。从《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内的动向》的报告中也直接反映出这一结论。”

对克里姆林宫来说,有关昂纳克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什么秘密。1989年7月,昂纳克动了手术。两天之内连续实施了两次全麻。他的同事们担心他的智力会受到影响,各种猜测也萌生而出,这一情况马上就传到了苏联领导人的耳朵里。有一次,苏联情报部门还从柏林发回了有关纳乌曼大骂昂纳克的专门报道,这份报道曾引起了苏共政治局委员们的哄堂大笑。与昂纳克不和的纳乌曼,身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高级领导人,在柏林的一家企业喝得酪酊大醉,公开破口大骂总书记是毫无创造力的地精(西欧神话中守护地下财宝的丑陋的侏儒)。之后,纳乌曼被灰溜溜地赶下了台。

柏林和莫斯科之间的分歧日趋加剧。显然,昂纳克及其几个最亲密的战友们并不打算修正自己的政治路线。这位老态龙钟、昏庸无能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正在竭尽全力,力争保住自己的政权。于是,昂纳克坚决地驳斥了针对他的指责,他认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垮台就意味着我们军事政治联盟的垮台。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此时,东欧的巨变使曾经力量显赫的庞大军事集团———华沙条约国的强大堡垒轰然而倒。这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老人嘟嘟囔囔大骂了戈尔巴乔夫一番。他指出,正是这个戈尔巴乔夫出尔反尔,违背了自己在1985年签署的有关华沙条约组织顺延20年、外加10年延长期的协议。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老大哥”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现已查明,早在1986年,苏联官员克罗利夫斯基就通过苏联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科切马索夫向戈尔已乔夫提出支持昂纳克反对派的请求。稍晚些时候,什托夫、诺伊曼、米利克以及其他一些人利用在莫斯科逗留的机会,也曾提出过同样的请求。戈尔巴乔夫对此及其类似的请求没有明确表过态。当戈尔巴乔夫在柏林最后一次会见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时,他是否向昂纳克的反对派们发出了他们盼望已久的行动信号?据沙赫纳扎罗夫讲,戈尔巴乔夫在会见东欧国家领导人时,没有一次像这次这样强硬地、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的“新思维”。他说:“德国统一社会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现在,不仅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整个世界都正在迈人一个新的纪元。你们的社会已经蕴积了大量的‘能源’,应该好好地利用它们,给其出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人们会开始寻找自我表现的其他途径。与其说是等待让敌对的政治势力砍倒改革的大旗,还不如先在自己的上层进行改革。”

沙赫纳扎罗夫觉得,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治局内绝大多数委员们是以赞同的姿态接受戈尔巴乔夫这一观点的。或许,他们这样做并非是因为与其观点相一致,而是受到对昂纳克近年来领导的不满的情绪的驱动。他们对自己领导人的积怨太深,早已准备替换他了,只不过莫斯科最高领导人施加的压力减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困难。

戈尔巴乔夫与科尔的秘密交易

马耳他是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会见美国总统布什的地方。1988年11月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布什整整一年都在冷落苏联领导人。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参加联和国大会来到了华盛顿,布什故意避而不见。戈尔巴乔夫打算和美国新总统进行对话的希望落空了。布什只是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和正在离任的里根总统一起,会见了这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只是过了一年,美国新任总统布什就改变了对苏联领导人的冷落态度,他同意会见戈尔巴乔夫。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布什,起初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持不信任态度。他认为,克里姆林宫的这位新领袖只不过是在耍弄花招,企图以巧妙的智谋来赢得“冷战”中的休战,就像列宁在1918年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一样。

但是,1989年6月的波兰和匈牙利之行以及对苏联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布什明白了,戈尔巴乔夫已难以驾驭他的改革了,苏联总统没有打算阻挠在东欧、苏联波罗的海沿岸以及其他区域里发生的那场变革。这一点,可从1991年马耳他会谈中阿赫罗梅耶夫的谈话中得到证实。在马耳他会谈时,布什就明确表示,美国将会根据苏联今后对德国统一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来制定自己的对苏政策。

苏联改变态度的背景非常清楚。苏联经济遭受重创,国库已空,商品匾乏,一蹶不振。戈尔巴乔夫四处奔波,游说各国,乞讨借钱。好不容易得到西方国家答应贷款的许诺,但又带有承担某种义务的条件。最终,贷款,提供经济援助的可能性战胜了一切疑虑。戈尔巴乔夫不会拒绝对方所提出的任何条件,只要能搞到投资、贷款就行。战后50年来,苏联国内第一次实行了食品和日常工业用品购物卡制度,这引起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没有国外投资和援助,群众的不满情绪随时都可能会爆发,这将危及整个苏联政权。

西方国家曾公布了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6月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同科尔的谈话内容。会谈在科尔郊外的别墅里举行。正如科尔所说的那样,他与戈尔巴乔夫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战争年代。双方还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苏联将来合作的广泛可能性交换了意见。戈尔巴乔夫讲述了自己儿时的情景。他还清楚地记得战时德国人来到他们村子的情况。当时,他还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被迫给一群馋嘴贪吃的德国兵拔鹅毛。很快,他就累得精疲力尽,最主要的是他的拔毛技术还不熟练,因此,他总是提心吊胆地听着德国兵的呵斥和催促,他一听到德国人说话,心里就直发怵。

科尔也叙述了苏联军队来到他的祖国进行报复的情景。这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他明白了,并非所有的解放者都是人道的,都富有同情心。

两位领导人各自怀念往昔之后,科尔谈起了德国的统一问题。德国总理说:像莱茵河流向大海一样,历史的进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导向德国的统一。当然,也可以试试在莱茵河上修筑一道大坝,拦住河水,但是河水会避开大坝,漫出大堤,继续向下流去。祖国的统一也是如此。当然,戈尔巴乔夫先生可以长时间地延缓这个进程……

科尔惆怅地看了看自己的客人,继续说道:“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我是活不到这天了,但是德国统一,乃至欧洲统一的那一天,就像莱茵河必定要注入大海一样,势不可挡。”

苏联领导人默不作声地听完了德国总理充满激情、形象生动的讲话。而后,他马上谈起了苏联在经济上所遇到的困难。“如果我们需要经济援助,不知总理先生是否能够,是否想提供?”说得更确切些,燕麦现在很值钱……

科尔肯定地回答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问题。根据科尔的观点,在他别墅花园里的这次谈话是德国迈向统一道路的决定性的一步。

过了半年,布什在马耳他完成了科尔的请求,探明了苏联领导人在决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命运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历史强迫克里姆林宫让步

戈尔巴乔夫一再坚持,只要昂纳克下来,换一个忠顺于苏联改革的领导人,一切都会走上正轨。

然而,1989年12月3日,新任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克伦茨宣布整个中央委员会集体辞职。这从他替换昂纳克上台,到他宣布“转变”政策,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这个消息如晴空霹雳。

选定克伦茨为昂纳克的继承人是无可非议的。克伦茨年轻、英俊、有着迷人的微笑,善于以戈尔巴乔夫的方式在大街上和人们进行谈话。总而言之,他和忧心忡忡的前任相比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1989年11月1日,这位能言善辩、很像克里姆林宫“老板”的新任总书记前来莫斯科接受诰命。戈尔巴乔夫异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苏联总统觉得,德国人有了自己新的领导人,一定会平静下来。

然而,事与愿违。克伦茨从莫斯科返回柏林没几天,柏林墙就倒塌了。戈尔巴乔夫和克伦茨在莫斯科互致问候时,只字未提事情会朝此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会谈速记记录中也看不出有此方面的蛛丝马迹。

苏联克格勃驻柏林代表处只是在当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中才得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境已被打通的消息。莫斯科对此做出了歇斯底里的反应。柏林墙倒塌的消息使情报机关领导人措手不及,更别说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层了。

事实充分证明克里姆林宫是多么的远离现实:1990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领导人会谈中还曾谈到,他坚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绝大多数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坚强支持者。许多德国问题专家认为,苏联最高领导层难以接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发生的事实。但是,克里姆林宫拿不出任何稳定局势的具体措施,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所有人都在看着党和国家的第一把手戈尔巴乔夫,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惟命是从,从他那里听取指示,而戈尔巴乔夫依然不相信这一突发事件的严重性,仍寄希望于苏联在欧洲地区军事和政治立场的传统威力。其实,他们应当预见到,从苏联改革一开始就应当预见到了。

莫斯科并不想丢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巨变的压力下,他们也只好吞下苦果,接受现实。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显要的外交家、情报人员和军人的支持。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们还引用了苏方所做出的让步。这些让步摆在一起,的确构成了一幅奇异的画面。

1990年1月,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这位羽翼已丰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回到波恩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已开“绿灯”。不过,直到现在才搞清楚,苏方在谈判桌上并未提出统一条件,而只是机械地列出了一个抽象的公式,即必须考虑到其他国家安全的利益。这一模糊不清的词语指的是什么,谁也搞不明白。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勇气声明,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是与苏联的安全利益绝不相容的吗?

1990年2月,布什和科尔举行会谈。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做出决定,统一后的德国将全部加入北约。照此看来,他们已毫不顾忌苏联的立场了。值得注意的是,正好在这个2月份,苏共总书记还在努力说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任领导人居西要相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绝大多数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坚强支持者。

1990年3月,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阐述了苏联对德国统一问题的立场。声明说,苏联绝不能容忍未来的德国加入北约。难道莫斯科终于表现出了自己的强硬性格?

1990年7月,科尔访问莫斯科。苏联正式宣布,取消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立场。为什么苏联在统一后的德国可能会同时加入北约和华沙条约两个集团的问题上,经过无休止的妥协、随机应变乃至临时做出决定之后,最终还是像曾为来自异国他乡的德国兵拔鹅毛做莱的斯塔夫罗波尔的小男孩(戈尔巴乔夫)一样,举起了自己妥协的双手?

《圣经》中说,没有不露真相的秘密,只有智慧是永恒的真理!在那个值得纪念的1990年6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了美国。和布什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他似乎是无意中说道,如果德国人民愿意的话,他同意承认统一后的德国是北约的成员国。此话语惊四座,布什差点没扔掉手中的咖啡杯,他惊讶万分地打量着远方来的客人,郑重地说:“我想再听一遍阁下刚才说的那句话,如果我没听错,阁下的意思是:如果德国愿意加入北约,贵国是不会反对的。”

戈尔巴乔夫重复了刚才那句话:“如果德国想加入华沙条约组织,这很好;如果他们愿意成为北约的成员,那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事实明确地证实了,戈尔巴乔夫在其“新思维”思想的指导下是如何对待德国统一和世界命运的。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既没在前苏联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也没有提交前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不言而喻,它也没有征得苏联当时的盟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同意。

那么,谁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命运的主宰者呢?是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是布什和科尔?是昂纳克和克伦茨?还是被某些人曾意味深长地暗示过、但不想公开说出来的某些神秘的力量?像以往一样,人们在猜测过程中往往会忘记历史的一个主要角色———人民。

1945年,“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政策启动后,日耳曼民族被人为地一分为二。按照沙赫纳扎罗夫的观点,这个政策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亲戚,其中也包括昂纳克本人。许多人差不多每天都通电话,彼此往来,相互走动。毫无疑问,他们根本就无法接受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属于另一个民族的政策。一座柏林墙把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为地一分为二。将近30年,导致了250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死于非命,他们或是死于边防军的冲锋枪下,或是遭自动射击装置的暗算,也有人踩踏地雷而身亡。在东西德边境上,死亡人数也高达825人之多。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消息,1995年11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后一任领导人克伦茨及其5名前政治局委员在德国法庭受审,他们就发生在东西德边境和柏林墙附近公民的死亡问题受到了指控。据报道,克伦茨曾向叶利钦发出请求,请他利用俄罗斯的影响制止对执行战后德国政策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公民的迫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为莫斯科最可靠的伙伴曾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但是,克里姆林宫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