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20世纪大揭谜
10717600000020

第20章 哥伦比亚大毒枭揭秘(80年代)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有钱、最残暴、规模最大的黑社会辛迪加是谁?不少人会肯定地回答:是意大利和美国的黑手党。可他们完全错了。正确的回答应是南美小国哥伦比亚麦德林的毒品卡特尔势力。它的魔爪伸入了社会各个阶层,操纵了许多政府机构和社会职能部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麦德林毒品王国。

国中之国:麦德林毒品卡特尔

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主要毒品生产国之一。那里有一个毒品王国,其势力之大,影响之广,从事毒品种植生产及走私交易之无法无天,令人吃惊,甚至有人说,哥伦比亚有两个政府:一个是波哥大的合法政府,另一个即是麦德林的毒品卡特尔势力,而且,若就经济力量对比而言,毒品王国这个“政府”的势力甚至比合法政府的势力更为强大。因为它的魔爪伸入了社会各个阶层,操纵了许多政府机构和社会职能部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麦德林毒品王国。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有钱、最残暴、规模最大的黑社会辛迪加是谁?不少人会肯定地回答:是意大利和美国的黑手党,或者是日本的黑社会组织山口组,而不会想到麦德林毒品卡特尔。这是因为,这个组织的活动远离欧亚大陆,经常出没于南美洲第三世界国家,并且,这里的新闻媒介较为薄弱,故外界对它的情况知之甚少。然而,美国缉毒总署的特别专员威廉·尤特却会肯定地告诉人们:别忘了全世界黑社会组织的麦德林毒品卡特尔!

为了弄清这个毒品王国的内幕,美国缉毒总署曾经派出大批侦探到哥伦比亚实地考察,其中更有人进入这个贩毒卡特尔的老巢麦德林市。美国和哥伦比亚的缉毒人员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侦缉手段与犯罪团伙激烈较量,从而陆续搞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材料,初步揭开了蒙在这个毒品王国头上的一层轻纱。

麦德林毒品卡特尔是由一群哥伦比亚的贩毒头子们组成的一个帮会。它在贩毒分子们相互厮杀中形成,又在他们相互残忍的搏斗中去攫取更多的“可卡因美元”。在历史上,哥伦比亚的走私活动就很盛行。起初,走私者们只是把这个国家盛产的绿宝石走私国外,去卖个好价钱。后来,这项“业务”便扩大到了走私大麻。随着美国和欧洲毒品市场的拓展,走私分子选中了贩毒这一买卖,因为贩卖可卡因可获得丰厚的利润。

不过,早年哥伦比亚的贩毒分子基本上都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他们的贩毒方式也十分原始,一般只是将可卡因藏在行李中或随身携带出境。后来,他们把可卡因用乳胶套、塑料纸等材料包好,吞进自己的肚中,待到达目的地之后,在设法将它们弄出来。或者,他们就将毒品先溶解于水中,然后用衣服将毒品溶液吸干,等衣服晾干后穿在身上,等过关后再将其析出……这种单干的可卡因贩毒者,很像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冒险者,因而人们称之为“可卡因牛仔”。

麦德林的“可卡因牛仔”由“单干户”逐步发展成为贩毒集团是在70年代中后期,其中,贩毒分子格莉西达·波兰柯曾立下“汗马功劳”。

格莉西达·波兰柯一生结过4次婚,但前后4位丈夫都使她成了寡妇。她当过妓女,干过打手,跑过单帮,最后加入了贩毒者的行列,成了一名“女可卡因牛仔”。那以后,格莉西达·波兰柯不再满足于在特制的乳罩、内衣裤、衬裙内夹带可卡因这种“小打小闹”的买卖。1978年,她与4个以麦德林为根据地的贩毒组织结成了联盟,从而诞生了第一个麦德林贩毒集团。

在这段时间里,集团对各家的走私活动尚无多大约束力,他们联合起来,主要目的是争夺市场,以攫取更大的利润。

据报道,在1979年至1982年的4年时间里,美国爆发了一场罕见的“可卡因战争”。这是贩毒团伙为垄断美国可卡因市场而进行的狗咬狗的厮杀,这场“战争”的直接结果是250多具尸体被丢弃在佛罗里达州各地的街头。而实际上美国警方则断言,死者肯定远不止这些,因为还有许多尸体未被发现。最后,麦德林贩毒集团消灭了许多独立的小帮派,而它自己则在血与火的搏杀中不断壮大,几乎独霸了美国的可卡因市场。

现在的麦德林毒品王国,是经过了一场大争斗后于1982年形成的。不过那时候,最初创导组建贩毒集团的格莉西达却不包括在内,因为她走私可卡因被捕,被判处35年徒刑。

1981年,活跃在安第斯山区的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四·一九运动”遇到了重重困难,他们不但人力不足、枪支弹药缺乏,而且缺衣少药又短粮,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摆脱困境,就需要大笔的钱。可是,他们是非法的反政府组织,根本没有公开筹集资金的可能,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打算在毒品走私头子身上敲榨。

这年11月,“四·一九运动”在攻打安蒂奥基亚城时,把正在该城上大学的女学生玛尔塔·涅韦斯·奥乔亚绑架了。玛尔塔是麦德林贩毒头子豪尔赫·路易斯·奥乔亚的胞妹。“四·一九运动”计划从豪尔赫那里搞到一大笔钱,于是立即给他打电话,要他拿出1200万美元来赎票。

豪尔赫·路易斯·奥乔亚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亡命之徒,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他得知妹妹被绑架后,暴跳如雷,随即发出通牒,要游击队保证他胞妹的安全,并无条件释放玛尔塔,否则,“四·一九运动”游击队将面临灭顶之灾。豪尔赫将这份通牒及其他宣传品印了好几吨,派飞机散发在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山区。

“四·一九运动”分子绑架玛尔塔,实在也是万般无奈的下策,当然不会将到手的人质轻易放出去。于是,他们明确告诉豪尔赫,如果他想尽快见到妹妹的话,最好是乖乖地将1200万美元送来,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撕票的。

豪尔赫威胁不成,又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就向老朋友———麦德林的另一位贩毒头子埃斯科瓦尔求计。这两位贩毒头子出面邀请了麦德林地区的223名“可卡因大王”,共同商讨围剿游击队、营救玛尔塔的对策。这些“可卡因大王”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成立一个名叫“绑架者死到临头”的杀手组织,专门对付“四·一九运动”。豪尔赫拿出750万美元作为这个“敢死队”杀手组织的活动经费。此外,哥伦比亚其他地区的200多名贩毒大王也各自组织了10人上下的杀手小组,配合“绑架者死到临头”别动队的行动。于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在暗中打响了。

贩毒分子心狠手辣,只要见到“四·一九运动”的成员,便格杀毋论。在这以后的两个月中,贩毒分子一共杀害了“四·一九运动”的中、下级领导人、普通成员和同情者约160多人。面对如此严重的恐怖活动,“四·一九运动”退却了,他们被迫释放了人质玛尔塔小姐。

这次行动的胜利,使毒贩子们尝到了集约行动的甜头,他们认识到,要形成一股威慑力量,仅有“松散的”联盟是不够的,于是,一个罪恶的帮会组织———以走私可卡因为主的麦德林毒品卡特尔就这样诞生了。

世界毒品大本营

麦德林毒品卡特尔的老巢在麦德林市。

在这个“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它每年的毒品交易额大约为600—800亿美元,其中80%的毒品销往美国和欧洲,是南美“金三角”的核心。

假如打开世界地图,看一下当今世界毒品的种植、生产状况,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国际上公认的毒品基地一共三个,两个“金三角”和一个“金三角”。

追溯历史,远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地中海东部山区就有了后来用以炼制鸦片和海洛因的罂粟。这种植物大约在公元10世纪以后的几百年间经欧洲传到了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从而逐渐形成了在泰国、缅甸、老挝三国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这里,现在大约有几十万人在12—16万公顷土地上种植着罂粟和睡粟,每年大约能提炼出700吨的鸦片和海洛因。

与亚洲毒品生产的悠久历史相比较,南美洲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三国交界处的另一个“金三角”地区只能算是个“小弟弟”了,不过,这一地区的毒品种植和生产历史虽然不长,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现在,这里每年可卡因的产量在80万吨上下,其中的80%是在麦德林贩毒卡特尔的控制之下。

南美国家的人咀嚼古柯叶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是,哥伦比亚把它作为毒品原料大面积地种植和提炼加工还是在本世纪70年代才真正起步。在前后不过10年左右的短短时间里,以麦德林毒品王国为主体的哥伦比亚毒品种植、加工提炼、贩运活动的规模如此巨大,数量之如此繁多,发展之如此迅速,以至于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毒品生产国家,当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为什么可卡因垄断集团会将麦德林作为大本营呢?

这也许和这个罪恶的帮会组织的第一、二把手都是麦德林人有关,但肯定还不仅如此。行家们认为,这首先与此地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关。

白云淡遮、绿树半绕的麦德林市,坐落在中科迪勒拉山脉西麓,宛如一颗翡翠镶嵌在南美安第斯山脉之中。这座建于16世纪的城市,是哥伦比亚仅次于首都波哥大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安蒂奥基亚省的省会。这里气候宜人,树木常青。每年4、5月间,千姿百态的鲜花争奇斗妍,竞相开放,使整个城市孕育在一片芳香馥郁之中,因而它有南美“春城”之美誉。然而也正是如此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古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麦德林,由于毒品走私活动猖獗,也有了“拉美的芝加哥”的雅号,成了麦德林毒品卡特尔的老巢。

其次,麦德林有一个坚实的混合型经济基础。虽然炼制可卡因所需的大量的乙醚、丙酮等原材料仍需在国际市场上采购,但其他大多数原材料本地都有一定的供应。

再次,麦德林的纺织工业相当发达,是哥伦比亚的纺织工业中心。可是在7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这里有成千上万的纺织工人受到打击。于是,生活无着落的失业年轻人便纷纷转而加入了炼制和贩卖毒品的行列,使贩毒在这个城市“一枝独秀”,迅速流行和发展起来。

第四,地势起伏的中科迪勒拉山脉使这里成为一个战略要点,绵延千里的群山犹如一道道天然屏障,使群山环抱中的城市平添了几许神秘,也使贩毒王国的可卡因提炼工厂的秘密生产占尽了地理之利。

最后,麦德林毒品卡特尔得以形成和发展到如此地步,与以前的哥伦比亚政府的默许和事实上的纵容是分不开的。政府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一度放弃了对毒品种植、加工和交易的管制。等到毒品王国羽翼丰满,给哥伦比亚、特别是麦德林地区带来无穷祸害之时,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再要加以限止和控制,已经为时晚矣。

就这样,麦德林的毒贩子们在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因素之后,便在这里搞成了一个足以与哥伦比亚合法政府分庭抗礼的“毒品王国”。

自从麦德林市成为毒品卡特尔的巢穴后,麦德林市居民恬静的生活就像在一塘池水中投入巨石一样,波浪四起。原先过着悠然自得生活的麦德林人从此再无宁日。

如今,麦德林市的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该市一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社长说:“10年前,天黑后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大街上散步,到咖啡厅去坐坐,到电影院去娱乐,到舞厅去跳舞。可是现在,如果谁这么做,他无异于自杀。”

这位社长丝毫也没夸张,情况就是如此。

远的不说,仅在1987年,麦德林市就有3000多人遭暴力杀害,其中绝大多数凶杀案都与麦德林毒品卡特尔有关。1988年2月初的一天,该市18个小时内连续发生了多起枪杀案,共有13人死于枪下。

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刺激了麦德林市的保镖业。许多企业和公司的领导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经营,不得不花钱雇佣保镖。几年前,麦德林只有15家私人开办的保安公司,拥有1500多名保镖。可是近年来,这种保安公司已迅速发展到32家,职业保镖的人数已增加到了5000多人。

如果说麦德林市警察保安部门是饭桶,那显然是冤枉了他们。该市的1200多名警察日夜巡逻在麦德林市的大街小巷,但是他们能有多大作为呢?

每天早上,警察都能从街头巷尾捡回一些尸体。一位前往采访的西方记者痛苦而又不失幽默地报道说:“有时,警察一个早上就可以拾回整整一打尸体。”

甚至连麦德林市的市政当局也好像处于“兵临城下”的境地。在市政大厅的大门外,身着警察制服的警察三五成群,肩上扛着以色列生产的自动步枪,警惕地守卫着这座城市的神经中枢。他们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

进入一楼大厅,两排荷枪实弹的卫兵,个个身壮如牛,威风凛凛,令人心慑。

在市长办公室的门外,一名身材魁梧的士兵手端自动步枪,腰插小左轮手枪,肩挎对讲机,守在门口,他目光锐利,咄咄逼人,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任何一位不明底细的人进入市政大厅,只会感到进入的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机关,而不会相信它是该市的政府机关。即使如此,麦德林市前市长杰拉米乐仍然忧心忡忡,他说:“每当我站在窗前,我似乎总感到有人在准备朝我开枪射击。”

麦德林市的恐怖气氛和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甚至使美国也在1981年关闭了它在该市的领事馆。三年以后,美国缉毒总署又从那里撤回了它的全部缉毒工作人员。1988年4月,美国国务院又在一份旅游报告中公开警告美国公民:“最好不要到麦德林市去观光旅游。”

美丽如画、四季常青的麦德林市完全成了贩毒分子为所欲为的“天堂”。目击者说,贩毒分子持枪携弹,招摇过市。他们大摇大摆地出入于豪华饭店,自由自在地在夜总会消遣,明目张胆地在红灯区寻欢作乐。毒贩子们雇佣的脚夫,甚至敢载着伪装的毒品在大街上经过。全副武装的麦德林毒品卡特尔人员,光天化日之下开着车子在市里横冲直闯,一旦遇到交通拥挤、人群堵塞,他们便随意朝天鸣枪,看着行人惊骇地逃离街道,留下一串放肆的狂笑声,便得意洋洋地扬长而去。

这,就是当时的麦德林市!

全球最富有的黑道组织

麦德林毒品卡特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帮会之一。

就像海湾的阿拉伯国家是靠“石油美元”,成为世界首富那样,麦德林的毒品王国依靠的是“可卡因美元”,才屹立在地球的西方。

要想弄清麦德林那些“可卡因大王”有多少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人断言,他们肯定都是亿万富翁,是属于全世界最富有的阶层。人们刮目相看的百万富翁,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毒品卡特尔走私贩卖可卡因,使这批“大王”的手中掌握着巨额的“可卡因美元”。由于这些金钱全是非法所得,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敢在社会上大规模地公开投资,只能以假名存入银行,或将巨额现钞藏匿于秘密之地。

据有关方面报道,“可卡因大王”们常常把大笔的美元现钞存放在巴拿马、巴哈马等邻近国家的银行里。这些国家能得到硬通货存款,当然分外高兴,所以,他们往往给毒品王国以尽善尽美的服务。据说满载“可卡因美元”的麦德林的飞机,甚至可以自由地在特里约斯国际机场或一些空军基地降落。

一位目击者曾经描述过这么一件事:一天,他看见一架轻型飞机降落在巴拿马某空军基地。这时,有两辆军用卡车驶到飞机旁。工作人员将成捆的美钞从飞机上卸下来,再装上卡车。全部装卸过程有一个连的巴拿马武装力量在执行治安保卫任务。当这两辆卡车满载着“可卡因美元”驶人当地一家银行时,既有警车开道,又有重兵押送,其“庄严而隆重”的程度,绝不亚于迎接外国贵宾的来访。

麦德林毒品王国的“可卡因大王”是如何来使用他们多得“发愁”的可卡因美元的呢?

首先,当然是无度的挥霍。在麦德林市和它南边的卡利市,许许多多的豪华住宅都是贩毒者们的“逍遥宫”。新近在麦德林市拔地而起的贝纳雷斯大厦,更是建筑群中的“仙鹤”。这座大厦内每套公寓的造价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它不仅有高悬的大阳台,还有风格各异的室内游泳池。然而,这不过是可卡因大王们奢侈生活的一个例证而已。

有人估计,毒品王国的头号人物埃斯科瓦尔所拥有的私人财产在40亿美元以上。如果这个估计与事实相去不太远的话,那么,此公肯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中的一个。据说,他拥有1个大庄园。在这个庄园里配置有1架中型飞机,5架小型飞机,1架直升机和1辆防弹车。此外,他还有秘密武器库和1个私人动物园。在这个私人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数量和种类之多,超过了国家的动物园,在哥伦比亚居首位。据说,为饲养非洲鹦鹉,埃斯科瓦尔每月用在饲料上的开支,就相当于35个哥伦比亚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

其次,贩毒王国的“可卡因大王”也懂得装扮“狼外婆”的重要。好在装扮“狼外婆道具”的开支与他们贩毒的收入相比也只是九牛之一毛。

毒品卡特尔的头子们会对哥伦比亚一些企业、广播电台、报纸和商业中心等进行一些投资,也会办一些福利事业,以笼络人心。基督教主教达里奥卡斯特里翁·奥约斯就直言不讳地说:“不仅是政府和一些高级官员接受毒品卡特尔的金钱,我也接受他们的捐赠,我用这些钱来救济穷人。”

装扮“狼外婆”的好处显而易见,这有助于毒品犯子们隐瞒真实身份。比如,埃斯科瓦尔在贩毒头子的身份暴露之前,就利用手中的“可卡因美元”,在麦德林教区的一处山坡上建造了500座小屋,供无房的穷人居住。由此,他获得了好名声。该教区的埃里亚斯·罗贝拉·卡德纳斯神父赞誉埃斯科瓦尔道:“据我看,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好人!”不少市民也都称赞这个大贩毒者是“大好人巴勃罗先生”。1982年,这位毒枭甚至还被选为哥伦比亚议会的候补委员呢!

不过欺骗总是不能长久的,“狼外婆”尽管很像外婆,但它毕竟是一只狼,改变不了狼的本性,总有暴露的时候。后来,埃斯科瓦尔在劣迹败露后,只能逃之夭夭。可是,在“可卡因大王”的丑恶面具没有被揭露出来之前,他们的伪装还是很起作用的。

“可卡因大王”在攫取的“可卡因美元”中,也拿出了一部分作行贿用。而这些行贿的钱不仅保护了他们,又为他们攫取更多的“可卡因美元”提供了条件。接受麦德林毒品卡特尔贿赂的主要是哥伦比亚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司法人员,甚至还有军队的高级军官。1987年,警方曾查获过一份接受“毒品王国”贿赂的高级官员的名单,具体受贿人的名单当然不会公布,但是据透露,他们中有司法部和外交部的高级官员、参议员、法官、律师,甚至还有军事情报人员。在1985年1986年两年中,这些人总共接受了毒品卡特尔150万美元的贿赂。

俗话说,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贩毒集团用“可卡因美元”到处“烧香”的结果,就是他们能处于合法的保护伞下,能免受法律的制裁。

下面的例子就很具代表性:

维克多·乌戈·费雷拉中校奉命到卡利市的检察机关工作。工作中,他很快察觉到,当地警察局局长奥斯卡尔·贝拉埃斯·卡摩纳中校的两名警卫人员在秘密地替“毒品王国”的头子埃斯科瓦尔效劳。他俩不仅帮助毒贩子进出海关,为走私毒品大开绿灯;甚至还亲自参与贩毒,为毒贩子保镖。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维克多·费雷拉中校发现奥斯卡尔·卡摩纳本人与贩毒卡特尔也来往密切。

这位检察官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据实向上级机关作了汇报,并建议对卡利市警察局奥斯卡尔·贝拉埃斯·卡摩纳及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况进行调查。可是,中校没有料到,他打狗不成,反被犬伤。正在这时候,他突然接到了调动工作的命令。

维克多·乌戈·费雷拉的倒霉并没有到此为止。1987年9月,他提出要求晋见哥伦比亚警察局局长何塞·吉列尔莫·梅迪纳将军,打算当面向将军报告卡利市警察局的问题。可是何塞·梅迪纳将军根本不愿见他。中校仍不死心,壮着胆子要求晋见负责哥伦比亚警察和军队的国防部长萨穆迪奥·莫利纳将军,然而,部长大人也不愿答理他。

更倒霉的事还在后面呢。不久,维克多·乌戈·费雷拉被解雇了,理由是他患有精神病。公正、威严的检察机关当然不允许神经不正常的人在那里工作。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精神病医生给我作过检查,也没有哪个精神病医生给我开过患有精神病的诊断书。”维克多·乌戈·费雷拉的辩解虽然是千真万确的,可是有谁会相信他,为他伸张正义,站在他这一边呢?

“费雷拉的头脑确实有病。这是无可置疑的。”哥伦比亚警察局一位女发言人的这句话虽然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但却有着比法律还要强大的效力。

在哥伦比亚检察机关辛苦工作了28个年头的维克多·乌戈·费雷拉中校,如今已被摘下了中校肩章,成了波哥大一家小企业的经营管理顾问,而与贩毒集团有勾结的卡利市警察局长反而被晋升为上校,并已成了当地的大红人。

如果仅仅埋怨一些政府官员贪赃枉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哥伦比亚政府在如何对待麦德林毒品卡特尔的态度上,一度软弱无能和举棋不定。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哥伦比亚缉毒扫毒工作始终作为不大,“毒品王国”也一直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

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左右摇摆,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麦德林贩毒集团犹如一个巨大的毒瘤,给哥伦比亚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毒品王国大量的“可卡因美元”,又是国家一笔极大的财政收入。出于哥伦比亚政府财政困难的需要,政府不得不对毒品卡特尔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哥伦比亚参议员尤里贝曾毫不隐讳地说过:“假如没有可卡因美元,我们国家的失业率就不是目前的25%,而是更高”。这位参议员先生甚至在会见来访的外国客人时仍表示:“如果我们得不到所需的外国投资的话,我们就不得不依赖‘可卡因美元’了。”

这位参议员先生的话,可以从哥伦比亚政府的实际行动中得到印证。

美国和哥伦比亚是签有引渡条约的。为了狠狠打击毒贩子,美国有权要求将被捕的麦德林贩毒卡特尔的成员引渡去接受审判和服刑。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哥伦比亚的实际情况,毒品王国的贩毒头子们的势力在本国几乎无孔不入;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贩毒头子实际上是国际走私犯,他们的毒品又主要销往美国。因此,由美国出面来审判毒品贩子,也在情理之中。

1984年,哥伦比亚连续发生了两起重大的凶杀案。国家司法部长罗德里戈·拉腊·博尼利亚和最高毒品调查官员海梅·拉米雷斯·戈麦斯先后被麦德林毒品卡特尔雇用杀手杀害。连政府的内阁官员也性命难保,这使哥伦比亚举国震惊,要求严肃惩治贩毒集团的呼声一时颇为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哥伦比亚总统贝利萨里奥·贝祖库尔·夸尔塔发布命令,向麦德林贩毒集团宣战。1985年,他又和新当选的司法部长恩里克·帕雷堆一起拟就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包括埃斯科瓦尔等毒品王国的最高层成员,以及其他哥伦比亚的大贩毒头子共12名。政府还规定,假如掌握有他们的行踪,立即通报给美国方面;如果抓到他们,就将他们引渡到美国去。

这些行动使哥伦比亚的毒贩子们着实惊慌了一阵子。因为在哥伦比亚,即使他们身陷囹圄,仍然可以过着比普通人还舒适的生活,他们的“可卡因美元”已经使他们的势力伸进了一切领域,可是,一旦被引渡到美国,他们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于是,麦德林毒品卡特尔开始为迫使政府取消引渡条约而努力了。

贩毒头子们一面抛出诱饵,表示只要政府撤消同美国签订的引渡条约,承认他们财产的合法化,麦德林集团愿意替政府偿还108亿美元的外债。后来,他们更把这个价码提高到了130亿美元。另一方面,这些贩毒头子又使出强硬的一手,他们逃亡巴拿马、巴哈马、玻利维亚、尼加拉瓜等国之后,又把走私贩毒的大批“可卡因美元”以及生产可卡因的实验室等秘密转移到国外,使哥伦比亚原有的经济困难雪上加霜。

在软硬兼施的压力下,曾于1974年至1978年担任过哥伦比亚总统的阿方索·洛佩斯·米切尔森,居然以“政府代表”的身份亲自飞往巴拿马,与毒品王国的埃斯科瓦尔等举行谈判。后来,总检察长卡洛斯·希门尼斯·戈麦斯又飞往那里,商谈具体问题。有关这些会谈的内容,外人当然无从知晓,不过,人们注意到,1987年6月27日,比尔希略·巴尔科·巴尔加斯总统的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执行同美国签署的引渡条约。

事实上,政府内也没有人向美国方面通报过毒枭们的任何行动。

埃斯科瓦尔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麦德林市,并在当地希尔顿大酒店里公然和酒巴女郎调情。奥乔亚父子又在赛马场上一掷千金了……“毒品王国”的头子们又神气活现了。

贩毒头子们应允的替政府偿还130亿美元外债的诺言是否兑现,外人当然不明内情,但据透露,至少有10—20亿可卡因美元又重新流入哥伦比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