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10717300000070

第70章 遵循幼儿发育规律慎用学步车

一般学步车会将宝宝固定在车子内部,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了大运动和锻炼的机会。大运动锻炼包括爬、弯腰、站立、行走等,能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性和协调性。因为宝宝刚一开始学步是需要花力气的,而坐在学步车中的宝宝需要活动时,就可以借助车轮子毫不费力地进行往前滑行,这样宝宝将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每个孩子的身体运动都会遵循从翻身、抬头、坐、走、跑、站、爬、跳的顺序出现,也就是人们生活中俗话说的“三翻、六坐、八爬”。最早是对头部的运动和动作,先会了抬头,再会了转头,之后开始学会了翻身。孩子的动作发展是需要父母们来创造条件的,要不断地加以练习才能正常的发展。有些父母溺爱孩子、过于保护,总是将宝宝抱在怀里,总是限制宝宝的活动。这种遏制,将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

宝宝如果长期用学步车,将会出现发育的不正常:两膝盖内侧会出现突出膨大,两小腿向外扩,两膝关节进行靠拢时踝关节的部位不能并拢,看上去会有些像“X”形;有的两条小腿向外部进行弯曲,两个踝关节进行并拢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正姿势,这时膝关节又不能靠拢而会呈“O”的形状,这就是所谓的“罗圈腿”。宝宝的骨骼中含的钙质少、胶质较多,骨骼柔软,而学步车的滑动速度通常又过快,宝宝不得不将两只腿蹬地用力往前走,时间一长,容易使腿部骨骼弯曲变成罗圈腿。

孩子的发育有它自身的规律,与肌肉、神经发育的成熟程度以及视力发育是否完善密切相关。俗话说:“7个月会滚,8个月会爬,1周岁就能走”,而许多宝宝早早地给宝宝准备了学步车,许多幼儿才刚刚能坐稳就坐上了大人安排的学步车,大人们认为这样自己既可以做家务,又可以让宝宝学习走路。过多或过早或使用学步车不当,违背孩子生长规律人为“助走”,会对孩子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才满7个月的孩子就坐学步车,因宝宝的个子小,坐垫又过高,脚还不能够完全地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来往前滑行。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前脚掌触地的欠脚走路姿势。

有许多大人使用学步车是由于他们觉得学步车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而统计结果却动摇了大人对学步车的信心,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进行统计:每年大约有8800名15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过度地使用学步车而致受伤。

步车赋予原本不知危险、不擅移动的孩子以快速运动的能力。坐在学步车中孩子每秒的一米的速度向前进行移动,宝宝的头部所占比重较重、较大,又暴露在学步车身架的外面,缺乏保护的安全性,一旦因地面不平而翻倒或从楼梯上翻下,幼儿的头部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此外,由于宝宝能够快速进入危险的地带,包括火炉、利器、有毒物品存放处、热水等,令大人猝不及防,因此受伤事件频频发生,包括擦伤、手指夹伤、划伤、意外中毒和烫伤。

幼儿一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学步车里,就会错过1岁前的爬行学习期,容易罹患感觉失调综合征,表现为好动、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任性等,还会出现阅读跳行、注意力不集中等。

幼儿是通过接触、敲敲打打、扔、抓握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的探索有助于宝宝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幼儿自由的活动,剥夺了幼儿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幼儿智力的发育。

孩子学走是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正如蝴蝶要破茧努力挣脱才能学会飞一样,让宝宝多摔几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想想我们的祖先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吗。父母不要偷懒,为了宝宝以后的体智健康,离开学步车吧。

宝宝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性: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群体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现象。虽然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可由于营养、生活、体育锻炼、环境、遗传或疾病等因素而出现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包括机能、形态等,但一般性的规律还是存在的。那么幼儿生长发育遵循哪些规律呢?

1.头尾发展规律。胎宝宝从一个特大的头颅,这个时期胎宝宝的头颅几乎会占到全身的1/2.较长的躯干以及短小的两只腿,等发育到儿童时期的时候,各个部位才会表现为匀称的比例,这就是宝宝的头尾发展规律。宝宝动作的发展顺序:首先为头部的运动,如抬头和转头,在到以后发展为上肢,如取物,再发展为躯干的活动,如翻转与直坐,最后发展为下肢的活动,达到两条腿站立以及行走,也符合头尾发展的规律。

2.正侧发展规律。宝宝动作发育是由身体正中向侧面发展。以上肢动作发展为例,宝宝出生时上肢是没有意识的乱动,4个月时有意识会一把抓,10个月时能用指尖拿物品,1岁时用手捏起细小的物品。

3.宝宝生长发育的比例。生长发育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增长的,宝宝从出生一直到大人,躯干会增加2倍,头部会增加1倍,下肢会增加4倍,上肢会增加3倍。此外,宝宝的语言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高级神经活动的建立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语言的发展顺序为首先咿呀发音、单独的词汇、一句话;心理发展顺序为:感知、运动、动机、情绪、社会能力、抽象地思维。

蒙氏箴言:

宝宝最初的动作都全身性和泛化的,而后逐步发育为局部的准确性动作。如对于1、2个月的宝宝,若将宝宝的脸部用手帕盖住,则宝宝表现为全身的乱动,到了5个月的宝宝,可以表现为双手向脸部乱抓,但不一定会拉下手帕,而到了8个月的宝宝,即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拉掉手帕,还能俯卧时抬起头部,而后还能仰卧弯曲颈部。另外,宝宝先是学会向前行走,后学会倒着走路,先学会抓取物体,后才能有意识地松手放开物体。正常运动发育的进程是以大脑功能的成熟和形态的完善,以及神经纤维髓鞘化的程度与时间为基础的,有一定的规律,同时还需要肌肉和骨骼的参与,因而神经系统与运动的发育的发育以及全身的发育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