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10717300000055

第55章 十制进课程:大于10的算术运算

数学是抽象的思维逻辑,让宝宝由对实物数量的感知,转换成0~9的抽象数字,是宝宝算术学习起步的关键和难点。兴趣是宝宝学习的动力和主力,培养宝宝对算术兴趣的起点不应当是先做数字的运算和书写,而是在玩耍中让宝宝先学会数数,在数数中学会认识数。从对实物数量开始认识,转换为对阿拉伯数字的读和写。

例1:数糖果,数玩具,先数少的后数多的,从1数到10.

例2:数123~321,1、2、3、4、5、6、7,再倒回来数一遍7、6、5、4、3、2、1.

例3:拍手游戏,我拍1,你拍1,我们俩人做游戏,我拍二,你拍二等。

例4:通过数1、3、5、7、9,和2、4、6、8、10,建立起宝宝单(奇)数,双(偶)数的概念。

例5:通过数5、10、15……,让宝宝认识到5是10的一半,和5在10里是处中心的位子。

例6:讲癞蛤蟆与小燕子比数数,小燕子还没有数到10,癞蛤蟆已经数到二五一十取胜。数学是让人脑筋开阔思维的学问,不能让宝宝去死记硬背,让宝宝吃透了再往前学。起步的基础先要学扎实了,算术课堂作业和答问都可能会站在主动的起跑线上,让宝宝在生活中掌握有关数量的知识,例如:每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

背民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远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日,唯有二月二十八。让宝宝认识时钟的分、秒、时,讲解指针的计量单位。讲解人民币为什么只有一元,二元,五元的以及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的票面币值等。

十进制课程:大于10的算术运算

在练习十进制课程时,教师们需要的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是:一些印有从1~9的数字的正方形的卡片上;一些个只是占到正方形一半大的长方形卡片,这些卡片上同样也写有1~9的单个数字。

然后老师会将这些数字排列为一条直线:1、2、3、4、5、6、7、8、9.从1开始,这里的1就像是木棒教学里的10,它超过了9.沿着数字的阶梯一直数到了9,因为再数就没有数可以数了,所以会再次从1开始数起。但这次的1就要比刚一开始的那个1要高上一个等级,为了区分这个等级,将这个1放在了0旁边,这样就代表了10的成立。接下来用写有数字的长方形卡片按照顺序将0给覆盖住,就得到了:11、12、13、14、15、16、17、18、19.通过将木棒1,木棒2,木棒3一直到木棒9,分别和木棒10相加我们就得到了这些数字,最终获得到了一个非常长的木棒,当数上面交错的蓝色和红色时,就得到了19.接着,教师可以给宝宝们看卡片。比如数字16,这时教师可以在木棒10后面放个木棒6.然后,教师把写有6的卡片拿走,换为数字8的卡片,与此同时,宝宝们将木棒6拿走,然后放个木棒8,组成18.所有这些动作可以进行如下的记录:10 6=16;10 8=18等等。对于减法我们也采取相同的方法。

当宝宝们对数字有了一个清晰概念的时候,就要做一个结合。

重视数量数名和数字三者结合的关系

蒙氏数学很注重数量的具体认识的原因及重点,如果将数量、数名、数字稍作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数量代表的将是一种物理知识。从外表的特性如多与少、大和小等等。就可以辨别它们间的差异,蒙台梭利博士认清人类知识学习的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层次,把它运用在示范材料的过程当中,她会先教宝宝如何去辨别,感受新物品之间,有什么不同跟相同的地方,有了具体深刻的一些记忆之后,再加入群体社会当中去认定的那些符号,比如说数字,这样的认知才是实际、有价值的,这可不能是靠强行记忆或背诵的,是真正落实在生活跟经验当中的,所以在1~10的认识中,我们先是教数棒,让宝宝在充分地感受到数量之间的不同,例如减少或者增加,与数名之间的关联和关系,如边算边数、边数边算,这个时候没有数棒和数量物,只有符号,让宝宝由实际的模仿数数与数名之间的结合,使记忆与经验在这个时候得到呈现与验证,所以,当数棒和数字排列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宝宝的自行结合,第一阶段数数与数名和第二阶段数名与数字的成就,这不仅提供宝宝归纳,综合的思考练习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方式。

等宝宝进入小学,数学能力才会持续发展的可能。但是在没有培养起思维逻辑能力之前,空洞的数学原理对宝宝们来说是一门难懂的科学,不但不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还会使他们觉得疲惫不堪。而对于大人,想教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不知道如何让宝宝明白和能让宝宝有兴趣。如果硬教孩子会不理解,就只会扳着指头或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会挫败宝宝的自信心,由于数学最具逻辑性不教也不行,如果宝宝的数学不好,又没有任何好办法使宝宝持续进步。只有等到宝宝的理解能力发展以后,才会理解数的概念,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就会错过了最合适的时机,只能永远地落在他人的后面,因为数学能力如螺旋式地为递进式发展,就像盖楼房一样,脚踏实地、一砖一瓦,不允许有任何的跳跃。

蒙氏箴言:

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数学环境非常重要,完全由宝宝独立进行操作,通过宝宝内心的经验和理解,去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供合适的、宝宝能接受的挑战递进式的工作,实现宝宝们内心的自我满足,自我成就,要求大人不过多的参与,提倡大人合适的引导、肯定和帮助。作为大人如何帮助宝宝在数学方面做好小学与幼儿园的过渡和衔接,不少人认为只要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了。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宝宝精密、严谨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