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10717300000023

第23章 灵敏度的训练,立体感知与形状认识

宝宝天生就是充满好奇的,环境中的任何事情他可能都会觉得感兴趣,特别是2~4岁这个阶段的宝宝,特别喜欢自己能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他们常说的就是:“我要自己来,或让我自己来”不仅仅是跳舞、唱歌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就连大人们扣扣子、拿双筷子这样的小事情宝宝们也想自己来,也会做得兴趣盎然。所以,父母要给宝宝各种尝试活动的机会,这将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一切代办,宝宝就会没有了尝试的机会,没有了机会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那么宝宝就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了。

在很多时候,大人与宝宝,对活动的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是存在有很大的不同,的确是如此,毋庸置疑。所以,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反应来思考或决定眼前正在与宝宝进行的活动,是该进行还是该停止。与宝宝相互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不要用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来拒绝宝宝所有的意愿,毕竟,只有宝宝的身体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立体感知

立体感知指的是宝宝可以通过用手触摸立体物体的轮廓的方式,来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这种感知并不仅仅包含视觉和触觉,肌肉的动作以及精细动作,记忆力也将参与到了这个认知的过程。宝宝在3~6岁的时候,是宝宝自身肌肉运动的逐渐形成时候和阶段,正是这种特殊的肌肉知觉才促使了宝宝去运用立体知觉。在生活中,凡是在外形上的某一个方面如:宽度、体积、高度等,渐变的一系列物品,都是对宝宝较好的训练工具;如果没有现成的东西,大人们自己动手做也不难。

如找来长短不一的木棍、系列泥块,一盘大小不一的积木等等,这都很适合低龄宝宝的初步练习。练习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会用眼睛来分辨物品在大小上的区别,并学会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出这个区别。因此,在练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先要从比较明显的特征开始,比如长度;逐渐增加观察其内在体积、直径等。成对呈现,让宝宝一开始就掌握相反的2个词汇,比如:粗与细,长与短。

瞎摸游戏也可以促进宝宝对物体的重量、形状和维度的立体感知,同时训练宝宝的空间记忆和视觉记忆。手是吧的另一双眼睛,它可以通过触摸来给宝宝的大脑传达正确的信息,无论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玩具,还是有棱有角的积木等,宝宝的手都可以“看”得到。

练习方法。用一条丝巾蒙上宝宝的眼睛,在熟悉、安全的房间里开始触摸周围的物品,自由走动,并要说出物品名称,父母要在宝宝旁边进行引导和保护,但不用给宝宝提示。遇到错误就让宝宝自己看看。

初次选用差别较大的2个几何体,比如棱锥和球体,可以先引导宝宝认真地看,然后再摸一摸。蒙上宝宝的眼睛,让宝宝用手分辨不同的物体。逐渐选用相似的固体,比如圆柱和棱柱,重新再开始练习,直到宝宝能够准确识别所有固体。

形状认识

有一位红衣天主教徒非常喜欢儿童之家的宝宝们。他给宝宝们带来了许多饼干,想感受一下宝宝们吃饼干的喜悦。当他把饼干给宝宝们分发完之后,他并没有看见宝宝们着急往嘴里塞饼干,相反,他惊讶地听见了宝宝们说出了饼干的外形的形状:这个是三角形的,这个是矩形,这是圆形的等等。的确,这些饼干都被做成了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的样子。这些视觉形状练习了宝宝的视觉分辨能力,同时,也会是宝宝对几何形状空间想像能力的认识的基础,因为宝宝练习中是用手指来触摸形状的边缘,所以,宝宝手部的肌肉也被练习了,同时,会为绘画和书写打下基础。

如用剪刀在比较硬的纸板箱上剪下两个相同的矩形,然后,在其中一个纸板的中间部分,用刻刀再刻下一个另外的图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一个圆或菱形等形状;然后用胶水将两个大矩形一边的边缘粘贴在一起,压紧并晾干。这就是一套完整的卡片图形。按照这个方法再做两套卡片图,大人要注意中间小的形状图形一定要有所区别。

练习方法。先拿第一套形状图形来给宝宝玩,并给宝宝示范练习的方法;逐一抠出上面的图形,然后放在桌子上打乱顺序;。让宝宝任意拿起一个小图形,看他是否逐一与下面部分进行比对,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一个。直到宝宝将所有的小形状都装回矩形大卡中去;第一套练习如果没有困难后,再开始练习第二套的练习,后依次开始第三套。

宝宝从满1周岁起,就可以给让宝宝做这些简单的“工作”,以后逐步来增加卡片的难度。母亲可以形象地说“宝宝,这些小图形找不到家了,你能帮妈妈母亲将它们找回家吗?方形的家在哪里呢?”。宝宝拿错图形时,母亲可以提醒宝宝,但不能代替宝宝。

蒙氏箴言:

宝宝形状的练习虽然重要,但并不是说要大人必须使用专门的教具。其实生活中,任何物品都有它的形状,都可以成为宝宝的教具,只是作为专业教育者,我们就要了解这些形状的复杂程度,以及宝宝学习起来的难易顺序和程度,从易到难,来引导宝宝逐步识别不同的物品形状。再进一步来说,我们还希望宝宝学习得更加深入。那么,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些相应的教具。只要大人用心,简单便宜的材料都能在宝宝的成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